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02/18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张蓓 谭佃贵 王兆锋 赵念东 高田
手机查看
年画与福字,碰撞出创新火花
散发出的不仅仅是“乡土气息”,杨家埠木版年画携新归来
尹国栋雕刻的《百年辉煌》线版(部分)。(□记者 张蓓 报道)
□ 本报记者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刘燕青
今年春节,杨家埠木版年画“福”字卖得很火,曾淡出春节记忆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携新归来。
“刻字部”里37年的坚守
在潍坊市寒亭区民主街幸福路一家大型超市斜对面,有一家开了37年的“刻字部”,店主尹国栋还有另一个身份:杨家埠木版年画雕版师。
杨家埠木版年画源于明初,繁荣于清代,曾行销大半个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战乱而一度萧条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全面恢复生产。华东区和山东省连续两年派出年画工作队来到杨家埠,专业美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一起进行新年画创作,《科学种田、人能胜天》《儿童热爱志愿军》《拖拉机耕地》《水库》等作品深受群众喜爱。
在尹国栋的记忆里,1978年是难忘的一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再获新生,157幅年画被送往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当地先后成立杨家埠木版年画社与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恢复生产、挖掘史料、收集画版、培训队伍、创作新年画。尹国栋也是在这一时期与杨家埠木版年画结缘。1979年,他作为年轻的年画爱好者被派到天津杨柳青学习,学成归来后,成为年画社的一名专业雕版师。
尹国栋圆了年画梦,也凭借技艺逐渐赢得了口碑。但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又进入了低迷期。如何不放弃年画雕版技艺,还能养家糊口,尹国栋辗转反侧,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刻章。刻章和雕版沾边,易上手,于是便有了这间四五平方米的“刻字部”。尹国栋在这里一边雕版,一边刻章,风风雨雨几十年,也算衣食无忧。
“百年辉煌”再掀创作高潮
2月1日,在“刻字部”里记者见到了正在伏案雕刻的尹国栋。“现在刻章没什么生意,雕版的活儿都做不过来。”尹国栋说道。
举办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开展“年画重回春节”活动,组织“送年画下乡”“年画老字号联展”“印年画体验”……这些年,随着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推动,年画又重回大众视野。目前,杨家埠木版年画从业人员200余人,年印制年画2300多万张、销售收入1亿多元。
“现在做的这幅作品,可是大制作啊!”尹国栋将两块雕刻完的线版拼到一起,向记者展示。画面中,长征路上的红军、辛勤劳作的农民、服装批发市场进货人、外卖小哥、刷脸取件、无人驾驶等画面,将一幅发展巨变的场景呈现在眼前。“参与这么大工程的现代年画制作,有意义!”说到这里,已年过六旬的尹国栋双眼放光,在他看来,这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又一次创作高潮。从1980年后,他所接触到的年画大都是传统的,拿着过去的品类反复刻。近10年虽也参与了不少“大工程”,刻了五六百张版,但如此庞大的年画工程还是第一次接触。仅派给他的任务就是雕刻13套版面,最大的一套包括2个线版,10个色版。
尹国栋所说的这个“大工程”名为《画说党史·百年辉煌》,是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而创作的木版年画集,用100幅年画展现建党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尹师傅雕刻的是最后压轴的一个版,叫《百年辉煌》,现在手绘原稿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项目策划人杨营茂说,作品全部为手工绘稿、雕版。
杨营茂介绍,“光党史我就翻了好几遍,再找党史专家定,十天半个月就要开会议稿。”从项目启动到完工,这套原创木版年画集历经8年,共计20多名年画传承人和党史专家参与。
从“乡土气息”到“洋气”
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乡土气息浓郁,是不少人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评价。而如今,也开始出现了“洋气”这样的声音。
为响应“年画回归春节”的号召,从业者们重新挖掘年画在生活中的价值。他们发现,虽然贴年画的少了,但家家户户过年都贴福字,送“福”谁都喜欢。于是年画与福字,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今年春节前,正金堂团队设计了一套六幅木版年画“福”字,订单应接不暇。在大家看来,木版年画印的“福”字,可比机器印刷的洋气多了,“福”字外再套一个纸筒,既喜庆又高端。正金堂趁热打铁,出品了一套2021年木版年画日历。
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让年画销售对象和用途也发生了改变,从农家宅院进入城市人家的客厅、书房和图书馆、民俗馆、酒店等公共区域。
设计师在内容上创新,尹国栋则尝试着在雕版上创新,从生产性画版变为观赏性画版。“刻字部”的墙上,挂了一幅红木镶边的装饰品,走近才发现,这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线版。上面是和蔼的“老寿星”,下面是“寿”字,老寿星胡须根根分明,线条流畅。将年画雕版当做艺术品去创作,是尹国栋一直走的路子。
有件事让尹国栋印象深刻。去年,潍坊市坊子区一市民买了套新房,想要装饰一下。“他对门神特别感兴趣,但是现在的门都是单门,他就想了个办法,在客厅玄关处做了两个立柱,把门神年画线版镶刻在立柱里面。”这对尹国栋启发很深,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
亟待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每天到“刻字部”上下班的,还有尹国栋的儿子。33岁的尹龙龙,从小就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大学学的也是美术专业。2016年,经尹国栋苦苦劝说,儿子将外面的工作辞掉,开始钻研年画雕版技艺。之所以把儿子拽在身边,尹国栋说,是怕手艺失传。虽然全国各地徒弟不少,但多以兴趣为主,而时间不等人,老一辈的传承人已鬓生华发。
对于这一点,杨营茂也深有感触。在国内18个年画产地中,杨家埠算是佼佼者,但40岁以下的雕版艺人却寥寥无几。此次《画说党史·百年辉煌》年画集共找了9名雕版艺人,除了37岁的杨颖伟,大都是退休在家的老传承人。
虽然近些年,当地比较重视木版年画传习,免费培训学员,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但与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木版年画必须经过长时间磨炼和点滴积累,才能有所建树。已是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的杨颖伟,花了20年才逐渐打出名声。有“童子功”的尹龙龙花了5年,才精通普通木版年画线版雕刻技艺。对于复杂的线版,尹国栋则想让他练两年再接触。
城里人点赞乡下“大喇叭”
□ 本报记者 谭佃贵
本报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不串门、不聚餐,不图热闹图平安;出来进去戴口罩,没事别往人堆儿里钻……”2月11日,正值除夕,刚走进临朐县洼子村路口,从济南赶回老家过年的白玉冰就听到了大喇叭里的“土味儿”喊话。
喇叭里传出的是洼子村党委书记董玉德的声音。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注意事项,穿插三句半、歌曲等文艺作品“丰富又有趣,一点儿不唠叨。”白玉冰在平安银行济南分行工作,去年由于疫情没有回家,今年回乡听了几次大喇叭广播,给了一个“赞”。
董玉德告诉记者,大喇叭播放的部分栏目和内容,是由县里和镇上专门谋划组织的,村里按照统一要求,每天早晨七点半开始,一直到晚上五点,分为5个时间段循环播放,大到国家政策、时政要闻,小到健康知识、防骗常识,内容全、涵盖广。最近,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护林防火是大喇叭广播的重点,形式新颖多样,老百姓愿意听,记得住,对于做好农村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记者采访获悉,2020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乡村广播平台在基层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临朐对全县广播设备和线路进行优化升级,全县921个行政村响起了“村村响”大喇叭,实现了县、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广播“一张网”全贯通全覆盖。临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芳告诉记者,平时留守的村民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他们获取新政策、新知识的意愿强烈,但大多不会用智能手机,因此,本就有群众基础的农村大喇叭再次启用,成为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如何在广播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吸引回乡的城里人和年轻人?
在丰富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插播文艺节目的基础上,他们开发“云上临朐”移动客户端,利用“互联网+大喇叭”,实现了智能化信息服务。临朐县还在14个镇(街、园、区)成立了融媒体分中心,各分中心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作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广播节目。
青年返乡忙电商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赵念东
本报通讯员 郭登奎
大年初三,年味正浓,菏泽市曹县大集镇孙庄村做电商的年轻人就忙起来了。
“去年受疫情的影响,营业额有500多万元,我不大满意,今年要再上一层楼。我计划着再建一个服装加工厂,并开设天猫店,实现自产自销一体化。”孙志国一边检修机器,一边说着下一步的打算,信心满满。
33岁的孙志国,在巴西打拼了近10年后,返回孙庄村创业。“主要原因是看到村里的电商产业发展起来了,我回来比在巴西挣钱多。”
孙志国成立衣服加工厂,给电商供货,现在已经有了4条生产线,40多名员工。“看我创业成功了,在巴西的堂兄弟们也回来了,都干得有声有色。”
孙庄村党支部书记孙学平介绍:孙庄村连续六年被授予“中国淘宝村”称号,全村760多户中有560多户开淘宝网店,成立了200多家服饰公司,从事线上销售和线下加工的有1800余人,吸纳返乡务工青年200余名,其中返乡大中专毕业生30余名。
孙康佳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14年他从徐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了几年,后来返乡创业,在网上销售汉服、动漫服。“我起步晚,村党支部在贷款、培训方面提供支持,很快打开了市场。去年销售额300万左右。”孙康佳说,大学生身份给他的最大帮助,就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新事物快能够很快进入角色。
为鼓励引导更多的村民发展电商,孙庄村将所有的街道进行硬化,解决了物流运输难题;成立了服务电商发展的“淘宝资金互助部”,为创业者们提供低门槛、手续简单的资金帮助;修建了辅料大市场,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
孙庄村还实施了党员与电商能人“双培养”工程,把电商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电商能人,促进党员与电商能人的双向带动作用。
说起新一年的期盼,孙康佳想扩大经营规模,但苦于没有场地。“您看,我这个地方只有100平方米左右,提前备货,服装放不下。如果扩展到500平方米就够用了。村里很难提供场地。镇上有产业园,但那里需要的是销售额千万以上的企业。我们村里70%是我这样的规模,难以进驻产业园,希望新的一年能解决这个难题。”
返乡做电商的青年杨巍认为,人才是制约孙庄电商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我们这里的硬件设施还有不足,难以吸引业内的高端人才。像我的公司,6个人的运营团队在杭州,增加了管理难度。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粉条“触网”变“网红”
□ 本报记者 高 田
本报通讯员 徐道泉 王立磊
“春节前夕,我们的粉条卖出去150多万斤。国庄村党支部领办粉条合作社,并推荐粉条产品,所生产的粉条每斤卖到7元多,37户合作社社员,每户增收8万多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农历大年初五,盘点着上年的收益,阳谷县侨润街道国庄村党支部书记国金尚喜上眉梢。
粉条加工是国庄村的传统产业。前几年因为市场行情不好,许多生产户放弃了这一行业。眼见祖辈传下来的产业没落,村党支部牵头领办合作社,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统一运营,实现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解决了以前粉条加工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效益低等问题。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粉条加工在制粉、揉面、下条、冷冻、晾晒等流程,开始使用机械和半机械化操作。渐渐地,国庄粉条不仅在本地及周边县市畅销,还远销到河南、河北、江苏及东北三省等地。每年粉条一上市,远近客商和大小用户便蜂拥而至,竞相订购,产品供不应求。
“有党支部的助力,粉条生意可好做了。”粉条加工大户国兆焕说:“去年我家买了40万斤地瓜,加工生产6万斤粉条。高峰时,一天生产的2000斤粉条,当天就能卖完。”
“合作社发动村里的年轻人通过网上直播等多种方式,在网上卖我们的粉条,让‘国庄粉条’这一品牌走向全国。”国金尚介绍,该村从聊城引进五个电商平台,村民拍视频、发抖音进行销售,加上当地政府扶贫平台的支持,一年来,国庄粉条产销量均翻了一番。下一步,合作社计划进行“非遗”项目申报。
“我和妻子通过网络,不到一个月就卖了1万多斤粉条。”30岁的国远说,“去年我家生产5万斤粉条,根本不愁卖。下一步,我和村里的其他几个年轻人打算联合起来,帮着村里的其他加工户在网上卖粉条,让‘国庄粉条’这一品牌成为‘网红’。”
60多岁的贫困户国广乾,过了一个舒心年。“年前,我在村里的粉条加工作坊打工,活不累,离家还近。一个多月挣了3000多块钱。过年特地多割了几斤肉。”
阳谷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孙建德介绍,阳谷县多平台、多途径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产品代言,帮助扩大产品销路,促进群众致富、集体增收。县委组织部在“阳谷党建”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集中宣传推介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及其产品。县融媒体中心发挥技术优势,搭建平台,采取网络直播的方式为农户代言,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责任编辑:刘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