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山东搭建广阔舞台外引内培,让更多人才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0

11/01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王兆锋 纪伟 李广寅 蒋鑫 高田 李媛 李剑桥

手机查看

  我省搭建广阔舞台外引内培,让更多人才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为乡村振兴播下更多“火种”

  几位村民在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的现代化玻璃温室内试用现代化采摘设备。近年来,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回乡建棚种菜,当起了“棚二代”,他们带来新思想、新业态、新技术,成为耿店村发展振兴的主力军。(□新华社发)

  一个人返乡创业,6年时间,能带动多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任丽交出了优秀答卷。

  秋日,暖暖的阳光下,尚谷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玻璃温室大棚里,芦荟长得正旺。用手捏一捏,厚实、水分十足。“这是我们利用中医农业‘草本活性肽’技术培育的‘天肽芦荟’,富含微分子多肽,不但能当蔬菜食用,还能制成化妆品和保健品。”尚谷农业董事长任丽说。

  目前,尚谷在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建起了占地2000多亩的产业园,带动发展周边5000亩的40个种植基地,在“大健康中医农业”产业链上,有3万多人共舞。

  “70后”的任丽,以前在青岛从事金融工作。2014年,受家乡召唤,她决定返乡创业搞“大健康中医农业”。

  “通俗地讲,就是把中草药喂给农作物‘吃’,产出更加安全健康并具备功能性特色的农作物。”任丽说,尚谷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国内首家“中医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尚谷,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等16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围绕中医原理“草本活性肽”的科研与应用,构建绿色生态农业体系。

  目前,尚谷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人才的“孵化器”。尚谷免费对当地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种植的“行家里手”。种植大户牛立俊,采用“草本活性肽”中医农业配套技术,选种尚谷科研团队培育的西红柿。种出的西红柿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因为口味好一斤多卖5毛钱,年平均收入五万元以上。尚谷还以“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来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民学技术,培养新型农民队伍。

  为吸引人才“凤还巢”,各地各出高招。以定陶区为例,吸引任丽这样的人才回归不是偶然的。该区成立返乡创业管理服务中心,在上海、广州等本地人才聚集城市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站,以“一条龙”全链条式服务,搭建起人才返乡创业的桥梁。通过建设省级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人才回来后,扶上马送一程。

  回归的人才会“念经”,本地培养的本土人才也很“牛”。

  杜启科是菏泽市52名新型职业农民中级职称的获得者之一,他原本是曹县五里墩村的一个泥瓦匠,和村办企业银香伟业共同成长,现在已经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养牛专家。

  在银香伟业养殖场,杜启科领着我们看牛。一头头牛听着悠扬的音乐,有的把头伸出来吃料,有的悠然地卧在床上休息。在老杜的实验室里,则摆放着桑叶、薄荷、金银花等,老杜说:“这是我们在用牛粪改良的有机土壤里种出的中草药,根据牛的不同生长阶段适量添进饲料里。这种饲养方法,在全国不多见。配方是我们自己研发出来的,正在申请专利。”

  让杜启科自豪的是,他带出了十几位徒弟,有的在别的企业成了技术骨干,有的自己搞养殖,干得风生水起,还有一位考上了南京农大的博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又会带动更多人学技术、致富,形成了‘发面头’效应。”

  记者了解到,为培育本土人才,激活内生动力,我省创新性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让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目前,已评选出976名新型职业农民,两年培训高素质农民8.5万人。这些“土专家”“田秀才”带头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向身边的农民群众传授科技知识,带动周围群众增产增收、创业致富,为乡村振兴播下了更多“火种”。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董振华: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当前,各地普遍存在农村人才短缺问题。山东省通过搭建舞台,外引内培,有的放矢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培育本土人才,效果明显。成功的经验就在于这样:对于引来的人才,通过精准扶持,引得回、留得住;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培养更多的本土“能人”,让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希望的田野上奔跑追梦,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凤还巢拓富路

  牵手高校

  助力“棚二代”转型

  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村里“棚二代”品牌叫响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仅去年就有10多个本地小伙、姑娘带着外地媳妇、女婿回家大棚种菜。

  年轻人见识广,学习能力强,能够很快学习蔬菜种植技巧。比如村里的“棚王”任传华,以前是根本不想务农。当他看到村里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又能为农民产销提供“保姆式”配套服务,便决定选择回乡跟着技术专家和种棚能手学种棚。如今,他已种了21个大棚。

  “棚二代”种棚热情高涨,仅去年全村就新增大棚100多个,总量超过700个。这其中,大棚超过5座的“棚二代”就有30多位。

  我们也意识到,仅靠传帮带难以培养真正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所以今年我们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共同建立了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第一时间为“棚二代”们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传授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助力他们成功转型职业农民。(□孙亚飞 郑兆雷 报道)

  优秀大学生回村

  合作社能走更远

  郯城县花园镇李村党总支书记李敬:我们李村是编织品的著名产地,草编技艺代代相传。这几年,村党支部领办了乡情草编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组织村民编织。

  村里的能人带着村民学手艺,让我们村的草编产品有了近百个花样品种,有些产品甚至卖到了欧洲、日、韩等国家和地区。但我认为,下一步合作社要想走得更远,还需要更多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回村。

  曹凯是我们村的回乡大学生,今年30岁,前几年一直在外地做电商。今年为了帮助村里的合作社拓宽销路,回到村里成为合作社理事会的成员,帮助我们在阿里巴巴、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现在,曹凯已经在村里办了两期电商培训班,开了三家网店,效果都很不错。我们村里还有两个从贫困户家庭考出去的大学生,现在每到寒暑假,也都到我们的合作社帮忙,帮助村民学习做电商。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村,让我们的合作社越办越红火。(□纪伟 报道)

  高薪吸引人才

  带动村民致富

  郓城县久源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化月:芦笋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市场前景好,又喜沙性土壤,在老家种植行吗?2012年我回到老家,在黄河滩区承包了200亩土地,试种起了芦笋。当年,喜获丰收。

  第二年,我们花了3个月的时间从种苗、技术、销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最后决定扩大规模,并成立了芦笋种植合作社,注册了公司。

  平时,我哥在北京负责芦笋销售、技术支持和对外联络;我便在芦笋种植基地负责日常管理。我们从芦笋种植到管理,全程有专家上门指导,高薪吸引人才。2014年,合作社芦笋进入北京63家超市,同时销往广州、南京等地。

  合作社为周边村民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日工资达到120元,给当地农户带来不错的收益。此外,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免费的种植培训班,教授村民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等芦笋种植知识技能。如果他们没有销售渠道,我们还会以市场价进行收购,提高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赵念东 杨静 报道)

  盘活“三资”

  调动村民致富积极性

  东营市垦利区红光办事处老十五村党支部书记崔建玉:我是个地地道道的“老渔民”,亲历了我们老十五村的变化。老十五村集体资源丰富,主导产业是海产品捕捞,海水虾、蟹养殖,盐业盐场。近年来,我们村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盐业、光伏及渔业产业,激发村级经济活力。

  去年年中开始,老十五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探索落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权益,盘活“三资”,全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预计今年底,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加2000万元,集体收益达到300万元左右,集体经济组织股东达到每股分红7000元。

  今年我们制订了一个“美丽渔村计划”,想把我们村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村,但目前市场上的相关贷款比较少,所以资金还没有筹集完成。希望政府或者金融机构能加强对乡村振兴这方面的资金和政策倾斜,让我们的计划顺利实施下去。

  (□李广寅 报道)

  健全“成长链”形成“活力源”

  三年来,菏泽市定陶区新增返乡创业1.2万人,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定陶区如何从县域层面形成激励人才的“活力源”?

  菏泽市定陶区委书记聂元科:我们坚持“束水攻沙”思路,集中现有政策统一捆绑打包,在硬件、软件上给予更多倾斜,进一步提升了人才返乡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出台支持返乡创业20条政策,设立1000万元创业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者从事个体经营、创办小微企业的,分别提供最高10万元、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并设立200万元返乡创业专项扶持基金。出台《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的若干政策》,从加大高端人才支持力度、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力度等六个方面予以支持,提高政策含金量和吸引力。积极发展创新创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扎实推进园区整合,推动零星分散的创新创业企业有序向产业园区、基地转移,形成产业链聚集效应。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平台等广泛宣传创业促就业的优惠政策、典型经验。广泛开展各行业的创业竞赛,公开表彰创业先进典型。瞄准产业需求,编制人才需求清单。与高校院所精准对接,与中国科学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蒋鑫 王浩勇 报道)

  乡村人才对促进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吸引乡村人才、留住乡村人才、培养乡村人才,县区组织部门应该有怎么样的作为?

  临清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何靖雯:作为组织部门,我们聚焦发展需求,完善党管人才总体治理框架,抓人才工作从“管理”向“治理”转变,通过给政策、重回引、强服务等措施,健全乡村人才“成长链”,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制定《关于实施“人才兴临”行动做好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实施优质项目工程,积极选树临清市“乡村之星人才”工程,给予政府补贴或项目扶持。大力实施“归雁工程”,推出了回引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20条”,从服务平台、实践岗位、金融贷款等多方面对“归雁”人才强力支持。我们还建立帮扶“导师团”,由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科级干部作为“导师”,与“归雁人才”建立结对帮扶队伍。开展“下基层、送技术、促发展”活动,组建“电商专家顾问团”,在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农业企业里面不断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使他们成为本地的“乡土专家”。(□高田 孙维华 报道)

  地处农村的银香伟业吸引了200多名大学生,其中有50多名硕士、博士,本土也培养了不少人才,外引内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山东银香伟业集团董事长王银香:外引内培的关键是搭建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有宽广的发展空间。

  依托集团这个平台,通过高薪聘请、科研合作等方式,我们招引“名校优生”2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余名。并通过西部隆起带人才项目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引进了中国农科院刁其玉研究员和荷兰高级畜牧专家Snoep先生,帮助企业牧场的集成管理与提升。

  在培育内生人才力量方面,企业出资支持青年员工参加北大、清华等名校的EMBA高端培训班。为了学习更好的畜牧养殖技术,仅2017年就选送30名优秀青年赴荷兰学习现代畜牧业知识。村里的寒门娃于松叶,成长为养牛专家,最近成为“网红”。

  为鼓励村民多培养“金凤凰”,村党支部出台了教育深造鼓励政策。我也鼓励当地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先不要回村,在外面闯荡几年,有了一定经验和阅历后,愿意回来的,再回家施展“拳脚”。村里培养的人才走出去,外面的人才同样可以到我们村里就业,实现了人才的双向流动,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蒋鑫 周振兴 报道)

  庄户学院吸引全国人才来“取经”

  青岛

  从哈尔滨到青岛,北大荒农垦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的8名技术人员不远千里来到青岛沙北头庄户学院来学习盆景葡萄的种植。

  沙北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立坪教授对盆景葡萄从培育、栽植、生长、套盆、落果成熟等一系列的成长过程,以及葡萄的销售运输、技术支持和辅助等各相关环节,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授课,并根据哈尔滨的气候、土质、湿度等因素,特别是东北地区极度寒冷的冬季,如何实现葡萄的新鲜成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

  农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庄户学院从2016年成立以来,课程安排始终以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导向,通过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水平,一直叫好又叫座。而且,庄户学院里没有名家大咖,都是从合作社、种植大户、蔬菜购销大户、蔬菜加工企业等具有一线操作经验的能人中找老师来现身说法,经验丰富而且通俗易懂,培训效果广受好评。

  经过四年的探索实践,庄户学院累计培育本地农民3000多人次,外地学员1万多人次,帮助500多位农民获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如今,庄户学院在青岛的即墨及临沂、滨州、菏泽等地都先后开设了流动讲堂,成为全国有名的“取经之地”。

  临沂市平邑县郑城镇武城村从2017年先后7次派人到沙北头庄户学院学习芋头种植技术,到2019年当地种植规模扩大到周边十几个村庄,亩产达到8000公斤,每亩收入7000多元,帮助1200多户农民增收。

  178人获评职业农民

  东营

  10月21日,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的金丰家庭农场一角,刚刚忙活完小麦播种,农场经理庞增华又开始组织师傅对农机进行修整。眼下,农场里6300亩田地上,小麦已经抽芽泛绿。“今年的土壤墒情很好,明年肯定又是个小麦丰收年!”庞增华蹲在麦田里拨弄着麦苗说。

  作为东营市首批职业农民,庞增华多次参加了全省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青年农场主培训班、植保高层论坛等,视野拓宽了,粮食专业种植技术提升了,加上掌握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带动农场管理迈向现代化。目前,农场已发展成为山东省农业产业示范园、山东省示范家庭农场,庞增华也获评山东省乡村旅游创业之星、齐鲁乡村之星,2018年成为全国首批农民农艺师中的一员。

  建立和完善农民职称制度,是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东营市坚持创新引领,“跳出”传统职称评定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共评出“全省首批”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60人,填补了农民专业技术能力评价的制度空白。同时,东营市坚持重在使用原则,将“如何用”“用得好”“留得住”贯穿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始终,2020年出台了《职业农民“头雁”引领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在培养、使用、激励上下功夫,形成了“以评为基础,以用为关键”完整的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制度体系。截至今年4月,东营共178人获评高中初级职业农民职称。

  25.7万农村党员再入红色“熔炉”

  滨州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10月10日,在铿锵嘹亮的宣誓声中,秦皇台乡2020年第一期党员“淬火工程”培训班在段李村“三同教育”基地正式开班。

  党课结束后,大家来到段李村里的街巷开展义务劳动……不一会儿,个个头顶汗珠。

  秦皇台乡党员“淬火工程”培训班采取军事化管理模式,每期3天,参训学员不少于32学时。通过培训,让全乡党员进行一次“淬火”洗礼,让每名党员的思想得到再锤炼,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从2017年开始,滨州市针对基层党员尤其是农村党员接受经常性教育不够、个别党员党性意识和组织观念弱化、开展组织生活不经常等问题,在全市探索实施以基层党校为主要阵地、以党员轮训为主要形式、以党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为主要抓手的共产党员“淬火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村党员25.7万人次。

  “淬火工程”学员培训,聚焦实际实效,坚持党性教育与技能教育同时进行。在阵地建设上,坚持因陋就简、勤俭节约;在培训内容上,突出抓好党性教育,同时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务管理等设计课程,开展实操性的现场教学;跟踪问效上,通过开展党员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看党员思想政治表现变化、看干事创业能力变化、看群众服务意识变化等。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