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文脉颂中华·齐鲁青未了㊼丨胶东大鼓:承载父女两代人的“传承记忆”

2020

03/18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刘宇昕 黄煜婷 陈俞印

手机查看

  编者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文脉颂中华,大众网·海报新闻今起推出“齐鲁青未了”系列短视频报道,集中展现山东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资源开发、长效保护等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3月18日讯(记者 刘宇昕 黄煜婷 陈俞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梁金华在与记者交流时,时不时哼起胶东大鼓的片段,变化丰富的表情、炯炯有神的眼光、比划到位的手势,每一个动作、声音都力求完美,表演功力不减。

  梁金华接受采访。

  梁金华在家中表演胶东大鼓《拴娃娃》片段。

  梁金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岛胶东大鼓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初访梁金华家中,在清脆的板声和阵阵鼓声中,她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记述了胶东大鼓的“传承记忆”。

  胶东大鼓是流传于胶东半岛一带的曲艺形式,它的前身是盲人调,算是盲人们养家糊口的行当。当时这些盲艺人分布在胶东各县,他们唱的曲调也没有统一的名字。“蓬莱县盲艺人唱的叫蓬莱调,在黄县唱的叫黄县调,在栖霞唱的叫栖霞调,名字很多,实际都是一样儿。”梁金华说。当年抗战爆发后,她的父亲梁前光被派去为盲艺人创编新作品,组织盲艺人们演出,宣传抗战。

  “我父亲当时做了很多大胆的改革,改掉了以前胶东大鼓字少腔多的弱点,同时采用自己编创的新鼓词、新唱腔,形成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等系列唱腔鼓板,他将胶东各地的盲人调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被称为梁派大鼓,在当时很受欢迎。”梁金华告诉记者,1949年,父亲到了青岛,一次汇演时,当时的胶东文协主任江枫正式将“梁派大鼓”定名为“胶东大鼓”。此后胶东大鼓鼓曲又按照地域分为东路、南路、北路,她的父亲定为北路代表人、胶东大鼓梁派创始人。现如今,梁金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东大鼓唯一传承人。

  后面照片是梁金华年轻表演时的模样。

  表演中的梁金华。

  即使在家中表演,每一个动作、眼神都力求到位。

  说起自己学习 胶东大鼓的经历,梁金华说,一切都是“耳濡目染、顺其自然。”因为父亲经常演出,自己听多了,胶东大鼓的旋律早已印在脑子里了,学起来也很容易。但是练习钢板,也就是胶东大鼓的“日月板”就遇到困难了,需要很强的毅力。

  “钢板都是铁做的,我记得那时手磨破都是常事。到了冬天就更苦了,手上会起冻疮,破皮流血了,”梁金华就用手绢缠一缠接着练。如此反复,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在青岛市歌舞团成立后,梁金华被调了过去,正式成了一名胶东大鼓演员。随后,梁金华的父亲也来到这里,专门为她设计唱腔、表演,手把手地指导她。三年后,梁金华才真正挑起“胶东大鼓”的大梁。

  “当时我父亲教了130多个学员,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都不从事这一行了,所以我是他唯一的‘传承人’。”为了扩大普及面,梁金华在“胶东大鼓”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她陆续创作了《“鸡”不可失》《拴娃娃》《猪八戒拱地》新作品,并将原胶东大鼓的咬字改成了普通话,亲自登台表演,受到不少观众的欢迎。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胶东大鼓唯一“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梁金华一直在学校里普及胶东大鼓,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手艺。另外,她已经收了两个徒弟,还有两个学徒正在考察中。梁金华表示,收徒弟,她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仅要嗓子好,形象好,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热爱胶东大鼓。“只要我的身体还允许,我就会继续唱下去,只要有人愿意来跟我学习,我就会一直教下去,毕竟这是父亲一生的心血,也是我这一辈子最热爱的事业。”梁金华说。

责任编辑:刘美显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