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19
12/25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手机查看
滨州市博兴县兴福镇福旺村有一座魏休庵纪念馆,又叫魏休庵祠、“老爷庙”,是当今博兴县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年前魏休庵祠还只有一座坟冢一株孤树,魏休庵是谁?他为何被乾隆皇帝赐谥“天外逸人”?
后人拜祭魏休庵时为其立的碑
工业区里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了博兴县兴福镇,还没进入福旺村,就被两座古老的建筑吸引住了,一股浓浓的文化底蕴随之扑面而来,四周约2米高的砖墙把一南一北两座建筑围在里面,古色古香的建筑传递着它的魅力。于是,沿着这两座古建筑一路而来,终于在通往福旺村的一条小路上找到了魏休庵祠。
不得不承认,在村里四周都是黑白铁加工工厂的地方有这么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实在是有些出人意料。祠外,是一条通往福旺村的小路,在现代气息的包裹下,魏休庵祠静卧在喧嚣中,丝毫没有受到侵扰。走进坐北朝南的“魏休庵纪念馆”大门,一座气宇轩昂的大殿呈现在眼前,大殿前面立着四块石碑,其中东侧的石碑上刻着魏休庵一生的简介。大殿门窗采用传统的木质雕花纹饰,很是精致,有一幅“道德名望百世风范,文章词华一代宗师”的对联,这正是魏休庵先生的真实写照。
绕过正殿来到北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坟冢,坟冢下方的石块有些已经破损,好像在向大家诉说着岁月的力量。时逢冬天,旁边的一棵树上只有干枯的树枝,坟冢前面的石碑上刻着“魏休庵先生墓”六个大字,石碑两侧不远处各有一个稍小一号的石碑,分别刻着“龙兴雨顺”、“逸民风范”。
墓碑和坟冢的北边是一个围起来的后院。经过东边的小门来到后院,虽然还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但给人的感觉明显偏现代一些。院内左右各两个凉亭,最北边的大殿正门上方刻着“仙恩杉林通”五个鎏金大字,大殿前面立着四个石碑,分别刻着“茹古涵今”、“尊德弘道”、“恩泽后世”、“德才尚颂”。
在这个占地不到5亩的纪念馆内,焚香痕迹随处可见、古朴香火味道充斥其间,证明这里不时有后人前来拜祭。置身在魏休庵纪念祠中,记者感受到的是庄严、肃穆,建筑、石碑等都散发出一种典雅的古朴韵致。
村民自发集资建成魏休庵祠
如此庄严肃穆的纪念馆,谁能想到在20年前被发现时,只有一座坟一棵树的情景。现在大家能看到的魏休庵祠大部分是村民们自发筹钱、义务修建的。“经过1993年、2005年两次修建之后,才慢慢地成了现在看到的这样子。”参与两次修建过程的福旺村人魏龙光说。
“在1993年前我跟村里的一些老人发现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坟冢和一棵树,这些能从清朝保存到现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魏龙光老先生说,当时随着“自发兴文化活动”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在当时的福旺村也掀起了爱好传统文化的热潮,“所以我们6个人领头,在1993年3月10日成立了一个‘魏休庵纪念馆筹委会’,开始带领村里的人集资、征集文物和资料,在当年5月中旬求得政府同意之后,开始修建,终于在1994年10月份圆满落成了。”
1993年的第一次修建修缮了墓地,建成了一进大门看到的大殿以及殿前的关于魏休庵先生生平简介的碑文,大殿内还建造了一个魏休庵先生的塑像,以供后人拜祭。“建造的时候场面很壮观,不只我们村里的人、隔壁村里的村民知道了也都来参与建造,妇女们在家砌砖,我们就搬运、修建,真可谓是一砖一瓦地修建起来的。因为大家都想要把属于自己村的文化好好地发展起来,‘搞就搞好’。”
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工农商三业超越发达,福旺村建起了一个个的黑白铁、钢铁板材加工工厂,逐渐形成了一个工业园区,日子越过越好,大家都认为这是魏休庵先生在保佑着他们,于是在2005年,村民们又一次自发地完善修建了魏休庵祠,使其更加完整。“2005年初,我们集资将原建大殿内外重新整修了一遍,铺好了路面、扩建了后院,建起了‘仙恩杉林通’文化大展厅,并建了两个休闲凉亭,还把之前的塑像换成了石像。”魏龙光表示,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在2006年9月份完成石像的安装开光后,整个修建过程正式完成。
魏龙光向记者展示他整理的关于魏休庵的诗集。
乾隆赐谥“天外逸人”
福旺村及其周边村的村民们为了建好魏休庵祠,出了不少力,干了不少活,究竟这位魏休庵一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魏帮基,字休庵,号方石,明代庠生。生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30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7年),享年七十八岁。因乡举屡不得志,随书剑天涯,云游四海,览名山大川,晚年隐居乡里。乾隆时赐谥“天外逸人”。
“我从小就经常听老人们说起魏休庵的故事,他是一个民间传奇人物,写过很多诗歌,流传下来的有数百首。”说着说着,魏龙光老先生拿出了他整理的一本魏休庵诗词,“他的诗词种类很多,有写时令的,有写农时的、也有写丰收景象的,大多都是写田园生活的。当然,也有写穷人疾苦、时政黑暗等。如《穷人苦》、《穷儒》、《醒世歌》、《知足歌》等。”魏休庵的诗词歌赋虽好,但并不很适合大众口味,所以有关魏休庵的传说就应运而生,并且广泛流传。
准备出书纪念魏休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概因福旺村里建有魏休庵祠,祠中供着魏休庵这位民建传奇人物之故,瞻仰、凭吊他的人们才络绎不绝。在魏休庵祠中,石碑是记者在魏休庵祠中见到最多的,大大小小不下十个。村民告诉记者,这些石碑很多都是后人来祭祀时专门立的,“仙恩杉林通”文化展厅里的墙上也挂满了后人为纪念魏休庵所写的字画、对联,这都是后人以表达自己对魏休庵先生的感恩崇敬之情。“纪念馆在每年正月初一、清明、四月十四(诞辰日)、八月十五、八月十六(纪念日)、十二月三十等13个节日或纪念日里开放,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来拜祭,不只是本村的,很多外地的也都来参观拜祭,香火很旺。”
魏休庵是明代文学家、农学家、预言家。他的传说及其存世的诗词歌赋,以其特有的形式在博兴及周边地区流传,人们对他崇敬有加,其传说也是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力也更强,并广泛流传。现在福旺村一共有1000多口人,姓魏的和姓李的基本上各占50%,相传姓魏的都是魏休庵先生的后人,他们视魏休庵为祖先老爷,以其为谱系根基修缮了家谱。再加上两次大家自发地义务修建祠堂,更是感恩于魏休庵先生的保佑,让大家确定了要把这一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的决心。
“我们村以及周围村里的人,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大部分对魏休庵的故事都了解,因为我们从小就听老人们经常说起,大家也都比较感兴趣。但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对一些传说、故事什么的就不太清楚了。”今年73岁的魏龙光说,为了让属于本村的文化继续发扬下去,最近几年来他跟他的朋友们一直在整理有关魏休庵的材料,“今年春天已经把相关材料报到北京去了,等审批完了之后就要出一本书,记录下魏休庵的传奇故事以及魏休庵祠文化的一些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好把这块文化好好发扬下去。”
采访人:王晓霜 吝海滨 此稿发表于2012年12月17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