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青岛日报每周一评〡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2019

12/23
来源: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作者:

手机查看

2019年12月23日 青岛日报1版截图

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青岛日报评论员

冬至过后,进入严冬;传统节日春节也一天天临近。此时,正是一年一度给困难群众“送温暖”的时候。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送温暖”活动,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的优良传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扶持困难群众的生产,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让困难群众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真切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送温暖”是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党的宗旨,反映出干部的工作作风。通过送温暖活动,党员干部可以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地进行互动交流,了解群众的期盼和呼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的一条路径。

我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送温暖”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困难群众家中访贫问苦、访寒问暖,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不仅送到了困难群众家中,更送到了困难群众心里。市总工会与青岛具有社会责任和爱心的企业持续联合开展“送慰问金”“送物资”“送岗位”“送电影”“送农民工平安返乡”等送温暖活动,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一线职工群众的联系;市妇联、市残联根据所联系服务群体的不同需求,精准施策,开展送技能、送文化、送健康、送服务、送岗位等活动。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连着发展。经济越发展,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关爱困难群体。但不可否认,在“送温暖”的过程中,也有个别部门和领导干部把“送温暖”当成“节日作业”,重形式走过场、重节日轻平时等。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带着真情、注重实效,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要改进工作作风,用心用情做好“送温暖”工作。几袋大米、几桶食用油、几百元慰问金固然有用,但更需要在“送温暖”的过程中切实改变作风,带着真情做好这项工作。“送温暖”绝对不是到群众家里握握手拍拍照、送上钱物就可以了,而是要真正扑下身子搞调研,静下心来倾听困难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了解他们的诉求,摸清他们的家底,在“送温暖”的同时把他们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带回去研究,用真心真情跟进问题解决。

要精准化帮扶,个性化对待。困难群众的情况各不相同,“送温暖”也要区别对待。有的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需要社会保障织起兜底保障网,相关救助救济政策应享尽享;有的困难家庭子女需要找到勤工俭学机会或者解决助学贷款问题;有的困难群众想脱贫致富但苦于没技术没平台……要把“送温暖”作为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对于实在没有能力的困难人群,送去解决温饱之物;对于那些有能力有愿望的困难人员则“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给予困难群众资源对接,在政策、文化、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状态,获得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个别“等靠要”依赖思想重的困难群众,要通过“送温暖”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勤劳致富的信心,唤起“自立自强”干劲,打消 “等靠要”思想。

“送温暖”送得好,可以温暖一家人,感动一群人,影响一片人。要建立“送温暖”的常态、长效机制,把工作做在平时、做在经常。各级各部门要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制度,根据实际情况为长期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救济,提供脱贫致富的资源平台,通过平日多上门、多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让“送温暖”成为“四季歌”,让困难群众时刻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