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考研亲友团 “考研大军”考场赴约时刻临近 抱抱身边“沉迷学习”的TA

2019

12/2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手机查看

  大众网·海报新闻12月20日讯 12月19日21:30分,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依旧灯火通明,考研学生们正身着厚棉服挑灯夜战,准备迎接一天之后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一时间里,整栋教学楼内传来了朗朗诵读声。12月21日,他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

  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愿他们得偿所愿

  莘莘学子备考缩影“山师考研族”让人动容

  与教学楼外的漆黑一片相比,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文学院的灯火通明,显得格外引人注目。12月19日21:30分,不少考研族正在挑灯夜战。

 

  硕士研究生考试,可谓智力与心性的双重对决,也是对学生大学生活“自律”和“临场反应能力”的一次检验。考研路不易走,通往山东高考的道路上有些拥挤。在这场智力与心性的双重对决中,放手一搏可能会离理想中那顶智慧“学位帽”近一些……

  关于考研,这些事情可别忘一边。

  组织考试作弊将担刑责 这些时间要牢记

  针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考风考纪问题,教育部也于日前公布了2020年研考违规违法行为举报电话(教育部考试中心:010-82520029,12月16日-22日全天24小时;12月23日-1月15日工作时间),并提醒广大考生知法守法、诚信考试。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近期,各地教育、公安、网信、工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正联合开展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对涉考违法违规活动,有关部门将依法严厉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维护研招考试公平公正。

  根据2019年9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等情形,均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规定之一的“情节严重”,将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

  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要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学法知法、尊法守法,诚信考试,不参与涉考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不要听信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包过”“保过”的虚假宣传,不购买所谓“试题”“答案”,谨防受骗。

  考试临近,这些时间点记心间。12月14日至12月23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19年12月21日至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3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具体科目安排如下:

  12月21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1日下午外国语

  12月22日上午业务课一

  12月22日下午业务课二

  12月23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考研这条道有些“堵”

  但不妨碍他们放手去“冲”的热情

  随着2019年秋招季的结束,对于毕业生而言,今年最重要的事情无疑只剩下考研了,据齐鲁人才网数据显示,2019年考研人数达到290万,较2018年上涨21.8%,虽然考研人数有所增加,但是招生名额不会有太大增长,估计与2018年相差无几,但这依然无法阻挡广大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热情。如下图数据所示,山东、河南、江苏三省考研人数相对更高,均超过20万人。

  这并非山东第一次摘得桂冠。

  医学类等“深耕”专业

  本科学历普遍失去优势 成考研“主力部队”

  目前,部分以“医学”为代表的本科学历普遍失去优势,近半毕业生为提升竞争力考研 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学历已成为求职的敲门砖,很多公司在招人的时候,优先会选择硕士毕业生,甚至有部分企业只招收硕士毕业生,这让本科生的求职空间急剧缩小。所以很多毕业生就会把考研作为一块提升自己的浮木,作为一个筹码。但考研人数屡创新高,也从侧面说明本科学历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已经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延时器。

  对于“考研热”难降温的情况,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此前对媒体分析,一方面不少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仍是为追求一纸文凭,而非为提高自身能力,这导致大学毕业生整体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另一方面,熊丙奇提出,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仍有“精英意识”,且不少大学毕业生存在“有业不就”的问题,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学生放弃本来合适的就业机会,转而盲目选择考研。

  (综合人民网、中国新闻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齐鲁网消息,张翼晖统筹稿件)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张翼晖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