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19
12/14大众日报客户端
手机查看
当地时间12月12日,英国各地冬雨绵绵,刚刚落幕的新一届议会大选刷新英国政坛多项纪录:近百年来首次冬季大选;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取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佳战绩;最大反对党工党议席数则跌落至80年来最低。多名政治人物前途逆转,工党领袖科尔宾宣布将辞职;自民党领袖斯文森竞选失败,失去议席;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议会下院领袖竞选失败,失去议席……此次大选的结果表明,脱欧已经改变英国政治生态,而这种变化本身,也正在影响英国脱欧的未来。
英国议会形成了近十年来非比寻常的政治图景:在议会下院一共650个议席中,目前出票649,其中保守党364席,工党203席,苏格兰民族党48席,自民党12席,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8席……这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保守党首次真正意义上的选举大胜。议席超过议会半数以上近40席,远超其他反对党与小党的总和。2010年大选中,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虽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终因无法取得半数议席而被迫与第三大党自民党联合执政。2015年,保守党虽单独组阁,但仅获得331席位的微弱多数。加之保守党党内因脱欧高度分裂,执政优势锐减。这是促成特雷莎·梅2017年大选的主要原因。但事与愿违,保守党再次痛失多数,仅获得317席,依靠友党DUP在下院10个议席的支持才得以继续执政,这就为后来保守党深陷议会掣肘无法施政埋下隐患。而此次保守党的大胜无疑是脱欧派的胜利。借助脱欧,保守党成功扭转了长期式微的弱势局面,借助大选本身,约翰逊也进行了“内务整顿”,实现了可以支撑其有效执政的党内团结。约翰逊已宣布,“将不负选民所托”。
对脱欧而言,这将意味着——
一是,英国人更支持“脱欧”。此次大选被称为“脱欧大选”,不仅是政党政治角逐的战场,也是验证英国民意的试金石。众所周知,2016年英国公投的结果是52%∶48%,支持脱欧与留欧的民意支持率相差4%。而此次保守党的胜利表明,目前来看,坚定的脱欧立场更能赢得选民的支持。“搞定脱欧、继续向前”是保守党此次大选中的经典口号。不论是约翰逊本人,还是财政大臣贾伟德、外交大臣拉布,甚至是前首相特雷莎·梅都将此作为保守党的政策核心予以宣示。与此同时,由于约翰逊的保守党高举脱欧的大旗,本来风生水起的“脱欧党”偃旗息鼓,领袖法拉奇自动宣布不参与角逐保守党原有的317个议席。由于工党在脱欧问题上摇摆不定,政策不明,2016年中支持脱欧的工党核心选区成为保守党攻城拔寨的重点,从威尔士到苏格兰,从英格兰北部到米德兰,数十年被工党牢牢掌握的“脱欧”选区,悉数转向保守党,成为促成此次保守党大胜的最重要原因。而亲欧的自民党在此次选举中成绩平平,党魁本人甚至痛失议席,则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留欧主张在英国支持者寥寥。保守党环境大臣迈克尔·戈夫甚至认为,保守党的胜出,“有利于治愈英国社会在脱欧问题上的裂痕”。
二是,约翰逊政府将推动英国加速脱欧。保守党赢得议会多数后,约翰逊的脱欧计划在议会已经没有障碍。约翰逊早已表明,将在圣诞节前加速推进脱欧立法。一旦通过,英国将如期在2020年2月1日之前退出欧盟,正式进入脱欧“过渡期”。约翰逊甚至希望,在过渡期结束之前,也就是2020年之前,与欧盟完成后续的未来关系谈判,于2021年开启新的英欧关系。
三是,英欧未来关系仍然难敲定。根据目前英欧达成的协议,双方须在英国正式脱欧之后,启动下阶段的未来关系谈判。谈判既包括最为棘手的贸易问题,也包括安全、移民、教育以及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时间,更需要双方的妥协与政治共识。自梅首相以来的保守党领袖都主张,英国脱欧后,仍将力求与欧盟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但数年的英欧谈判实践证明,英国如何脱欧不是英国单方的决定,而是英欧之间的一场深度博弈,一个弱势的英国政府没有从欧盟得到的让步,一个强势的保守党政府也很难获得。
四是,保守党政府得到了脱欧,但与此同时失去英国的压力也空前大增。无论是“退出协定”中对北爱尔兰的单独安排,还是此次苏格兰民族党在苏格兰地区的一党独大,都在加剧英国的地区分离主义风险。也正因为如此,约翰逊所领导的保守党比以往都更强调“一国的保守主义”。
“现在并不是结束,结束甚至还没有开始。但是现在可能是序幕的结束”。这是约翰逊政治偶像丘吉尔的名言。对于英国脱欧而言,约翰逊的胜选不是结束,结束甚至还没有开始,结束的只是混乱的序章。英国只是刚刚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府,确定自己走上脱欧之路,步入真正的脱欧时代。
(本文作者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 杨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