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济南七里堡的邻里温情:中午11点半免费午餐准时送到困难居民家

2019

12/12
来源:

生活日报

作者:

手机查看

社区居委会楼前的广场是个大客厅,居民在这里打拳、舞剑、遛娃、下象棋、打乒乓球……大冬天也是热热闹闹的。七里堡南北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的事情商量着办,拥有着很多都市人渴望找回的那种“邻里情”。

金婚合影

这一年马上就要过去,拉起印象最深的事,75岁的安玉平老人面带羞涩:“没想到这辈子还有这么一天。”她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今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社区为结婚满50年的5对居民举办金婚庆典,这已经是第二届了。

这一天,她身穿大红色秀禾服,挽着老伴的胳膊,一步一步走过红毯,结婚50年来的风风雨雨像过电影似的,在她脑海中闪过。为了迎接这一刻,安玉平提前几天烫了头发,戴上耳环,还把老伴二十多年没穿的西装找出来。

“去年报名了没参加,老伴病重……”安玉平哈哈笑起来,“我们结婚时没啥仪式,领了结婚证就在一起过日子。”这次金婚庆典弥补了安玉平的人生遗憾。当天夫妻俩早早起床,老伴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脚上再穿一双黑皮鞋。安玉平则顶着一头银白色卷发,高高兴兴出门。到了现场才知道男士也有服装,她给老伴选了一件红色对襟马褂,正好配自己的秀禾服。

再回看那天拍的金婚合影,安玉平双手交叉身前,笑颜如花,老伴撑一柄油纸伞,头歪向自己,含蓄中带着亲密。一份写着“相濡以沫、相亲相爱、风雨同舟、真情相伴”的纪念证书见证着他们的爱情。

不再提搬家

“书记您干吗去了?”从安玉平老人家中出来,老远就有人冲着社区书记打招呼。“那是刘老师,社区志愿服务队的组长。”丁淑芳所说的刘老师叫刘金城,他正带领志愿2组清扫落叶、烟头、纸屑等垃圾。

刘金城2016年正式退休,刚退下来在家赋闲几个月,产生了不愿意出门的怪现象。当时社区道路坑洼不平,马路上车辆乱停,摊贩占道经营,小广场上脏乱差,公厕臭气熏天。“亲朋好友说,你该换个地方了,这小区太差了。”夫妻俩商量,想要卖房换地方住。

就在这时,2017年5月,济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拆临拆违的号角吹响了。七里堡南北社区也行动起来,党委书记带领着两委工作人员白天创城,不怕脏和累,晚上加班入户调查,看到他们付出辛勤汗水,刘金城触动很大:一个入党近四十年的同志,应该做点事,为改变小区环境尽一分力。

他居住的房屋是1994年单位分配的宿舍,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大院,院内有五座楼近200户。由于单位物业管理较差,二十多个小铁皮屋盖起来,一楼住户向外扩张,一进大院的印象就是脏乱差。刘金城配合社区工作人员一次次做工作,最终将违建全部拆除。

“社区是咱们自己的,党员要带头!”院内的小屋违建拆除了,场地宽阔了,为保持环境卫生,刘金城几乎每天都到垃圾箱旁边转两圈,乱了就整理,脏了就打扫,看到乱丢垃圾的就劝说。不少居民受他影响,也开始有意识地维护社区环境。

2018年8月,七里堡南北社区正式成立了七彩志愿者服务队,他们身穿“黄马甲”,活跃在社区里,清理垃圾,发放宣传单,摆放共享单车,巡逻在各个角落进行文明劝导和宣传。如今住在这里越来越舒心,刘金城再也不提搬家的事了。

“狗屎巷”华丽变身

跟着社区工作人员清理环境卫生时,洪家楼第三小学附近的一条小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小巷百米多长,宽不过三四米,很幽静,没有像其他社区支路车来车往、人声喧嚣。

“这里原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私搭乱建至少一二十年了,没想到都给拆了,太不容易了!”七里堡小区13号楼居民郝继芬竖起大拇指。据了解,这条小巷紧挨着居民楼的储藏室,你家储藏室往外伸舌头加盖铁皮屋,他家圈地种菜,慢慢地小路被堵住了。2017年拆违拆临后,社区工作人员磨破嘴、跑断腿儿,一户一户劝说,硬是拆出了这么一条小巷。这大大方便了小区孩子到洪三小学读书。

小巷打通后,随之又出现了新问题,小区内养狗的家庭特别多,小巷车少,便成了遛狗的主要场地,狗随地大小便,住在附近的居民一不小心就会踩上狗屎,这里一度被称为“狗屎巷”。

大家纷纷到社区居委会反映,社区进行了文明养犬宣传、设置文明养犬工具箱、制作文明养犬温馨提示语等,但收效并不明显。

正在一筹莫展时,七彩志愿服务队成员李奶奶主动提出要带领志愿小组的姐妹们“承包”这条“狗屎巷”,她们只要有时间就来这里,发现有遛狗的就劝导要及时清理粪便,养狗人士越来越自觉了,小巷的环境也随之清爽了。

拆除便民市场

60多岁的刘玉红把报摊设在社区广场对面,这里人流量大,生意会好些。几个月前,她和老伴还在广场前面的道路上摆摊卖烤鸭。

七里堡南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异地安置的居民楼和厂企宿舍为主,下岗失业及外来人员居多,部分下岗及租房人员靠摆地摊谋生,在此经营的瓜农、果农、菜贩子越来越多,形成了马路市场,摊点多时达100多个。为了整治乱象,2009年社区广场东侧、北侧建设了70多个柜台式摊位,马路市场变身便民市场。十年来,附近居民购物方便了,但市场占用人行道,人车混流、交通拥堵,拆除市场还路于民的呼声日益强烈。

大多数居民支持拆除,但经营业户不会轻易同意。刘玉红的老伴吕大叔多次找到社区,希望给安置一份新工作。

丁淑芳说,社区提供和联系了七里河、辛甸、花园路市场等相关信息,并动员业户进行业态变更、合租经营等,逐步打消了业户的抵触情绪。经过前期拆迁动员,今年8月正式拆迁时业户已全部自行搬离,拆迁工作平稳完成。市场拆除后,还路于民,让更多的居民获益。

如今60多岁的吕大叔有了环卫工的新工作,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比卖烤鸭赚的还多,他对安置的工作很满意,老远见到丁淑芳就打招呼“书记、书记……”

午餐送到家

中午饭点时分,居民黄旭梦家里迎来了爱心送饭人。打开饭盒,有烧豆腐、炸带鱼、小白菜炖粉条、两个馒头、一大碗粥。

一荤两素,有汤有饭,15元一餐的配送标准,这是社区居委会专门从区里为他申报的,由第三方提供的助餐,周一到周五花样不同的午餐免费送上门。

2014年到2016年,黄旭梦两度罹患脑溢血,造成肢体二级残疾,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倒了,生活不能自理,更无法工作。每月只有原单位几百元的最低生活补助,老家务农的母亲由于照料他,也没有了收入,家里还有一个孩子要上学。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妻子身上,为了照顾家庭,她只得就近打打零工,每个月的房贷和各项支出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

黄旭梦家成了社区重点服务对象。不仅为他申请低保,增加家庭基本保障,还联系辖区爱心单位为孩子减少入园费用。考虑到他的妻子每天上班中午回不来,又从区里申报了助餐服务。还联系了爱心驻地单位不定期上门送钱送物资。

“中午十一点半,我们锻炼完上楼以后,送餐的就来了,坐下歇会儿就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黄旭梦的老母亲感谢社区给予一家人的温暖。

(生活日报记者 杨璐)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张翼晖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