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精准扶贫:提速脱贫奔小康

2019

12/04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手机查看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6年来,各地坚持实事求是,精细化管理扶贫对象;坚持因地制宜,精确化配置扶贫资源;坚持分类指导,精准化扶持贫困群众……务“实”求“精”,高效释放扶贫制度红利,提速脱贫奔小康进程。

不漏一户,不错一人

不搞“一评定终身”

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林盛村,记者听到驻村扶贫干部被薅脖领子的故事。

2017年,黑龙江省财政厅的赵谦被派到林盛村当第一书记,发现村里不少条件不错的家庭竟然挂着贫困户牌子,错评率很高。

赵谦带人逐户走访,经过全体村民大会讨论投票,原来认定的贫困户有51%被清退。

这一下可炸了锅。有位村民找上门,薅住赵谦的脖领子问:“你是干啥的?来管我们村的闲事呢?”赵谦慢慢挪开村民的手:“你听我细致讲解。”他把重新认定的程序一讲,把评上的、清退的贫困户的条件端出来一一对比,那位村民没意见了,“标准明确了,程序规范了,就算被退出来,我也心服口服。”

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的要求,各地对贫困户进行严格动态管理,做到不漏一户,不错一人,不搞“一评定终身”。

因地制宜,找准产业

用发展甩掉贫困帽子

在过去多年的扶贫中,十八洞村先后尝试过养猪、养鸽子等多种产业扶贫方式,有的村民拿到小猪仔后转身就去镇上卖了,有的等扶贫工作队一走就把“扶贫鸽”吃掉了,村里贫困面貌没有什么变化。

一直以来,扶贫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等不够精准,影响扶贫成效。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十八洞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猕猴桃是适合十八洞村资源条件的优质水果,但村里人均耕地仅有0.83亩,且散落分布,难以发展规模农业。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村里转变思路,异地流转土地1000亩,村民以产业帮扶资金入股,集中种植优质猕猴桃。2018年,村民共获得产业收益金88.5万元。

因人施策,量身定做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过去,十八洞村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如何帮助所有村民脱贫?驻村扶贫队和村干部们目标明确:没有通用公式,必须分类指导、因人施策。“你们一定要采访龙先兰。”村民们对记者说。

生于1987年的龙先兰是孤儿。由于亲情缺失,他染上了酒瘾,喝醉了就在地上睡,村民都说这个后生完了。

2014年,他找到时任驻村扶贫队队长龙秀林要钱。龙秀林告诉他,“等靠要”是没有志气的表现,我们会全力帮助你,更关键要靠你自己脱贫。

龙秀林分析,龙先兰破罐子破摔,主要是因为亲情缺失,孤独无望,需要用爱唤醒。龙秀林找到他敞开心扉:“先兰,以后我就是你哥,哥绝不会丢下你!”

龙秀林帮他戒酒瘾,送他学技术,带他回自家过年……感受到温暖、找回生活信心的龙先兰,在农校培训时对养蜂产生了兴趣。“我们山上花多,适合蜜蜂生存,我想养蜂。”龙先兰的想法让龙秀林喜出望外,马上帮他试着养了4箱野蜂,到年底就挣了近5000元。

(据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