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19
12/02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手机查看
张家港演出审衙役剧照。
说起渔鼓戏,2006 年前还是鲜为人知,甚至曾经濒临 灭绝。2006 年经一个濒临破产的地方剧团抢救挖掘整理, 在 博 兴 小 戏 艺 术 节 上 ,勇 夺 七 项 大 奖 ,使 渔 鼓 戏 重 放 异 彩,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团起死回生,渔 鼓戏名声大噪,一个濒临灭绝剧种与一个濒临破产剧团 实现了互救共赢。
张家港演出审衙役剧照。
会表演渔鼓戏的艺人曾只剩下四人
七月初,记者到沾化找到了渔鼓戏的传承者,沾化县渔鼓戏剧团。剧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王增旭说,对于渔鼓戏的历史,恐怕没几个人比他更清楚。
据王增旭介绍,古时候,道士们念经或者化缘会敲打一种乐器,有的道士用的就是渔鼓。清朝年间,在沾化县富国镇胡家营村有一个道观,有道士走到这里留了下来,他们每天诵经化缘都要用渔鼓边敲边唱,时间一长,村民听得多了也会唱上几句。有一年村民大丰收,为了庆祝,村民就化妆穿好衣服上了台,用道士们边敲边唱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这也是渔鼓戏第一次上台。此后,随着演唱内容及任务行当的扩充,逐渐衍化、发展成为大型的戏曲艺术。
据《沾化县志》《山东艺术志》《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记载:“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强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把说唱形式的渔鼓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每逢九月香火会,戏班便在道观前搭台专唱戏会,春节期间登台演出,直出正月。当地盛传:“扔下牲口撇下筐,庄里传出渔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觉,就是落不下渔鼓调。”直到1957年,受自然灾害和历史原因影响,业余戏班相继撤销,大规模演出活动由此中断,渔鼓戏逐渐没落甚至濒临灭绝。到2006年,会表演渔鼓戏的老艺人只剩下包括65岁刘尊禄在内的四个人。
张家港演出审衙役剧照。
在第四界博兴小戏节上,渔鼓戏一炮走红
“没有渔鼓戏就没有我们剧团的今天,同样,如果没有我们剧团,渔鼓戏也不会起死回生。”王增旭说,“就是因为抓住了一次机会,才实现了双赢。”
现在的“沾化渔鼓戏剧团”此前主要以唱吕剧为主,“到了06年,想参加博兴小戏节拿个奖,剧本就是《审衙役》,但当时滨州市吕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永昌说省吕剧团和市吕剧团高手如云,一个县级剧团想通过唱吕剧拿奖太难,提议唱沾化特色的渔鼓戏。”王增旭说,“当时整个剧团甚至都不知道渔鼓戏是什么、在哪里。”
2006年3月,沾化县组织有关戏曲专家与县剧团人员深入胡营村,与仅存的四位渔鼓戏传人同吃同住,将老艺人所能记忆的《二度》、《高老庄》、《出家》等多个剧目整理完毕,并发现了当年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乐器和道观原址。继续深入渔鼓戏和渔鼓曲艺流行区域,对尚未掌握的剧目、曲牌进行深入挖掘,将已搜集的剧本、曲谱进行整理,并陆续印刷出版,对民间健在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录音、录像,同时对已搜集的资料逐步制作音像资料。以县吕剧团和冬枣之乡艺术团为基础成立沾化渔鼓戏剧团。
排练中,滨州市吕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永昌将原吕剧剧本《审衙役》改编成渔鼓戏。在《审衙役》中伴奏乐器三大件改渔鼓、简板和越胡,另外还加上了三弦。原来的渔鼓戏都是男戏、男腔,伴唱也是男腔,这次伴唱改为女腔,唱腔丰富了。
在2006年4月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上,沾化渔鼓戏《审衙役》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与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首次亮相,便从40多个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最佳推荐剧目奖等七项大奖。此后,沾化渔鼓戏名声大噪。
2011年11月,沾化渔鼓戏《打板桥》,再次夺得“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并位居获奖剧目榜首,沾化渔鼓戏剧团已连续三届夺得该奖榜首。
渔鼓戏火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也变得红火起来。2006年前,拥有20多名演职人员的沾化县吕剧团,每年的演出仅有不到30场,收入二、三万元,自身“生计”都难以维持。近几年来,演出范围逐渐扩大到周边的阳信、滨城、博兴以及东营、黄骅等地,演出剧目也由单纯的演出渔鼓戏剧目,发展到以渔鼓戏剧为主,辅以相关主题的综艺节目,使传统戏曲艺术焕发了勃勃生机,满足了不同观众的个性需求。
追龙缸演出剧照。
目前有3所中小学把渔鼓戏当作选学课
渔鼓戏与沾化县东路梆子、渤海大鼓、鸳鸯嫁老雕等特色戏曲以及书法、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的整理发掘,成为推动该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突破口,成为该县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重要举措。
沾化县委书记贾善银说:“这种具有浓厚特色的地方戏曲是非常难得的宝贵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好沾化渔鼓戏,不但能够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引领农村先进文化方向,而且能够以这一文化凝聚人心、聚集人气,成为建设和谐县域、富足县域的重要基础力量。”
沾化县不但把推进文化发展繁荣作为兴县之策,而且具体到把渔鼓戏的传承与发展,作为社会联动工程,让渔鼓戏的传承从娃娃抓起,推进“渔鼓戏进课堂”与“进剧团学渔鼓戏”,把渔鼓戏作为中小学课余选学课程,目前已在3处中小学进行试点,并选拔14名13-15岁的中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进入渔鼓戏剧团学习渔鼓戏。
采访人:杨玉龙 通讯员:陈方明 高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