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今年增产三成也愁卖,合作社试探电商路,“沂源红”苹果吸粉记

2019

11/21
来源:

经济导报

作者:

记者 杜杨 沂源报道

手机查看

进入11月,山东苹果开始集中收获,根据“沂源红”产地——淄博沂源县的果农估计,今年沂源县苹果产量较去年增产30%以上,而全国的数字超过40%,是个丰产的“大年”。

但在这个丰收“大年”,苹果地头价(即田间地头的收购价格)却降了三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传统的苹果统货销售模式,与目前市场不相适应,“沂源红”苹果附加值一直上不去。

为了增收,沂源很多农民成立了合作社开始了集约化种植,“告别”不分级的统货,按市场需求销售,并且希望在电商渠道有所斩获;受访果农认为,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升,“沂源红”迟早会实现产超对接,也将成为苹果“网红”,继而提升附加值,助果农增收。

产地为啥无法直供超市

17日,经济导报记者造访了济南银座购物广场(无影山店),发现“沂源红”苹果摆放在货柜的醒目位置,大小约为直径75毫米左右,着色均匀、颜色深红但光泽稍差,价格为每斤6.9元。“沂源红”是红富士的变种,果肉黄白色,细脆多汁,耐贮运,风味香甜,品质上等。

虽然仅从外观、色泽并不易倒推这些售价高达每斤6.9元苹果的地头价,但几位沂源县受访果农估计,“沂源红”一旦进入了银座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价格至少翻番,甚至翻三五倍也有可能。

终端价格如此之高,果农心动不已,沂源县苹果种植大户、沂源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茂盛就曾跟超市沟通过直供事宜。

陈茂盛主要向南方市场供货。在海南,他曾亲历过市场检测的严格,“一车几千上万斤的苹果,先是抽检一箱,检测项目就是农药残留,结果当场就能出来,合格的入市销售,不合格的运走。”他表示。

然而在与海南当地超市的对接中,他发现已经很严格的以“食品安全标准”为准绳的生产标准,居然还远远不够,“除了食品安全标准,超市还要求苹果外形匀称、直径差不能超过5毫米,对硬度也有很具体的要求,还有水分和糖度要求。”

陈茂盛表示,当时超市方面对他送来的样品非常满意,并且提出高于地头价0.2元的价格收购,“难就难在,他们要求每天供货1000箱。我算了算,即便我们社统货(指不分质量﹑规格﹑品级,统一出售)也只能勉强供应,而要满足超市要求,苹果只能‘三选一’,所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盛源果蔬目前拥有社员278户,果园1400亩,类似的种植大户都“直供不起”超市,这给了中间商经营空间。

根据银座超市苹果供货商、山东乡村园果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沂源红”苹果从产地到超市也是颇费周折,“我们是从沂源全县范围内收购苹果,然后根据不同超市的要求人工分拣、包装,再按照不同等级分别配送到不同的超市,其间的人力、运输、仓储都是成本,出现的意外也需要我们承担。”

分拣运输产生的附加费用只是一部分。据介绍,目前苹果在超市的货柜期长达1个月,1个月内苹果不能出现糖化、失水等情况,这对保鲜要求非常高。再加上人力、房屋水电等成本,受访人士一致认为,苹果从产地到超市价格翻几番,也确实谈不上暴利。

统货销售成了发展桎梏

时间暂且回溯到25年前,那年是个葡萄丰产的“大年”。

当时,还是年轻人的沂源果蔬技术协会会长王存刚,运了三车葡萄前往江西景德镇销售,结果各地不断涌入的同类产品挤垮了当地的市场,他不得不降价销售,“最后每车赔了10000多元。”

事后反思,王存刚认为,当时对农产品品质的把控没有丝毫概念,“就是把水果种出来,然后卖出去就完了,丝毫没有考虑市场认不认可。”他那三车葡萄就是没有经过分级、统货销售的,毫无市场定位,又有大量同类产品替代,自然被当地经销商无情压价。

25年后的2019年又是个风调雨顺的年份,这回丰收的是苹果。

因为没有经历2018年的冰雹与冻害,今年的苹果不仅产量增长40%,而且个大味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年的统货销售模式,如今依然如故。在自家果园里,王存刚告诉经济导报记者,现在有些果农采摘时,还是不分大个小个、不分着色好坏,一棵树上摘下来的就装到同一个箱子里;于是今年的苹果也被下游经销商无情压价,“地头价多在每斤2.5至3元之间,比去年同期低了1元左右。”他表示。

王存刚认为,统货销售一方面让水果卖不上价,另一方面也如上所述,人工分拣等工序成了苹果流通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直接推高了超市终端售价。

这种情况甚至影响了苹果电商的发展。

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沂源电商、淄博农之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明三依然对2017年错失的一笔大单感到遗憾,“当时客户要300万斤的8分果(直径80毫米),那年8分果地头价才2.5元,粗略估算,那单生意每斤毛利能达到0.5元。”他如是回忆。

接到订单,贾明三马上去筹货,结果发现全县冷库能按标准供货者寥寥无几,“如果从现有的仓储中挑出300万斤8分果,大约需要1000万斤。没有其他销售渠道我很难消化剩余700万斤。”他深切感受到了统货对行业的桎梏。

“电商能第一时间将苹果从产地送到客户手上,省却冷库存储的成本,还能满足个性化定制,所以客户黏度也很高,对于果农是增收渠道之一,但现在电商仅消化了沂源苹果产量的10%左右。”贾明三认为这与统货销售模式不无关系,“我们作为电商,还必须建设分拣车间,成了实体中间商,也增加了运营成本。”

“好货”不愁卖,该愁的是怎么供货

王存刚认为,目前农产品市场已经过了“吃饱”的阶段,市场需求正向着“吃好”发展,“‘好货’不愁卖,‘差货’卖不出去,所以统货销售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了。”

所谓的“好货”,当然不仅是指糖度、硬度、外观俱佳的苹果,“首先要满足食品安全要求,其次你必须能稳定、大量、按市场需求供货。”他如是表示。

为了能供上“好货”,沂源各从业者也在不断努力,“现在我们社的成员,用药施肥绝对以食品安全标准为准绳,否则一个都卖不出去。”陈茂盛表示,不光是他们社,现在整个沂源产区的果农,都已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种植。

除了食品安全标准,陈茂盛的苹果也已不再统货销售,“我们的产品按品相主要分为三种,目前的价格是每斤2.5元-3元。”

此外,陈茂盛认为电商是果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斤能多卖0.5-1元,我现在也注册了自己的电商品牌,交给儿子打理。”

不过作为资深从业者,贾明三认为在统货之外,电商还面临物流、存储等难题,“快递暴力装卸是个问题,一件货10个苹果,挤坏两三个很常见,我们都要补发;还有就是大量存储的传统冷库不太欢迎货物中转快的电商。”目前他正在寻找合适的厂房,“面积不用太大,建一个分拣车间,外加一个能随时出入货的中型冷库即可。”

王存刚在努力扩充自己的苹果种植基地,期望更多的种植户加入到他的合作社,“我认为质量把控要从源头做起,只有自己出产的苹果,自己能对品质充分把控,未来才有可能走精品路线,直接跟超市对接也不是梦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