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19
10/2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手机查看
相信很多朋友都被这句话刷屏了:“要不要来杯驴皮拿铁?”
许多人都吃过阿胶,也都喝过咖啡,但阿胶与咖啡的结合,会有怎样的体验?
近日,东阿阿胶与太平洋咖啡“跨界联合”推出了5款新式咖啡。
之所以称之为“新式”,是因为这样的跨界让网友直呼:“画面太美不敢看!”
OATLY阿胶红枣拿铁
东阿阿胶拿铁
阿胶红枣拿铁
东阿阿胶抹茶拿铁
东阿阿胶银耳茶拿铁
恐怕这马上成为领导最受欢迎的饮品!毕竟听名字都觉得大补....
工作前喝一杯996不叫事,工作后喝一杯,还能再战24小时!
阿胶都吃不起,阿胶咖啡能喝得起吗?
壹点菌帮大家查询了官网的价格:
最贵的是——东阿阿胶抹茶拿铁,39元一杯
最便宜的是——阿胶红枣拿铁,32元一杯
而这个系列也已在10月16日,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成都、无锡七个城市的太平洋咖啡指定门店内上市了。
有网友已经po出了点单感受:
点了一杯不含咖啡的“阿胶银耳拿铁”,在去糖之后,网友表示:阿胶口味还是偏甜了,建议选择与咖啡的组合。
而点东阿阿胶咖啡系列,还会附赠一颗阿胶枣。
难道“跨界联名”是你想出,想出就能出?
“跨界联名”乍一听是为了创新,为了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在使消费者感到新鲜或想跟风晒图打卡,开始变得疯狂的背后,企业美名其曰的“跨界联名”真的是为了产品创新吗?
恐怕80%的初衷不是吧。
据悉,素有“药中茅台”之称的东阿阿胶(000423)最近披露三季度的业绩预告,不过这次业绩预告很差,同比下滑79%—84%;且正持续恶化中。
懂了吧,“跨界联名”不过就是“花样营销”另一个好听点的说法而已。
水煮驴皮卖不动了,加点咖啡会好吗?
这几年,阿胶靠提价迎来了高速增长,而如今遭遇的业绩大滑坡似乎也与不断提价脱不了干系。
有业内人士表示,阿胶多年来一直处于提价、囤货、去库存的循环中。
把驴皮的价格炒高了之后,事实上别的品牌是很难承受这个原材料成本,随着价格一直上涨,各大经销商也一直压货。
价格太高消费者也不会傻乎乎的继续买单:我选九元的猪皮冻,效果一样!
久而久之便出现了卖不出去的窘境。
甚至在最近,连年涨价的阿胶,突然打6折了!
在山东东阿县的多家阿胶直营店和药店,几乎所有阿胶产品目前都在打折出售,据《央视财经》报道以红黑盒包装250克的东阿阿胶块为例,标价是1499元,实际出售价格在八九百元。
经销商已经从囤货演变到努力卖货了。
看来为了“拯救自己”,就必须迎合市场,走年轻路线。
所以,“驴皮咖啡”的出现自然就不会意外了。
不过,消费者真的会买账吗?
其实,有一半以上的网友还是会选择因为“猎奇”去尝试。
猫屎都行,驴皮当然也可以!不过会不会持续买单,还要从口感和性价比综合考虑。
同时,也有不少网友提出质疑:阿胶都这么贵了,30几块钱的咖啡里要有真驴皮,算我输!
如果阿胶的这次“创新”不幸失败,那么也不要灰心,有驴皮咖啡,下次驴皮火锅就不远了,还有驴屎咖啡配驴肉火烧....
“跨界操作”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
其实咖啡的联名早就见怪不怪了,例如Tiffany、阿玛尼、GUCCI等知名奢侈品牌以及永久自行车、腾讯等都涉足了咖啡领域。
甚至今年9月份中石化推出“易捷咖啡”——其咖啡跟汽油标号相对应,有92#(黑白咖啡)、95#(时尚特饮)、98#(精品系列)
除了咖啡的联名,可以说“跨界操作”这波还有更清奇的。
比如,卖痔疮膏的马应龙开始卖口红了!这可被网友称为最牛批的跨界。
在淘宝官方旗舰店,138元一只的价格其实在国货彩妆中并不算特别便宜,再看看月销10的销量,嗯,心领神会了。
可能是涂口红的瞬间,还是忘不了这个画面吧...
六神&Rio出气泡鸡尾酒!
不仅绿瓶装绿酒,连包装都与花露水神似,最不可思议的是限量17000瓶直接一分钟卖到脱销。
一直想买包怎么办?是病得治啊!
于是云南白药联合北山制包所推出了“包治百病”的斜挎包!
国民女神老干妈同样发现了商机,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想起我怎么行,我得时时刻刻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啊。
你看,老干妈潮流卫衣应声出世!
大白兔出了香水、泸州老窖也不能落后啊,酒味香水整起来!
螺蛳粉一看,那我赶紧出个香膏吧,
周黑鸭:那我的唇膏必须拥有姓名....
咋滴?这是为了自己谋出路,还是存心“整”消费者啊???
就像网友关注的那样:喝“驴皮咖啡”会不会上火?
企业“跨界创新”是好事,
只是单纯的为了钱而创新,比噱头、看猎奇,那最终“上火”的一定是消费者。
要壹点菌说啊,“跨界创新”还是多看看产品本身吧!
(文/齐鲁壹点韩虹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