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破烂教授”林甘:结婚时决定捐款“庆祝”,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2019

10/22
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

陈晨 吴浩 戴伟

手机查看

图片加载失败

  10月17日上午,林甘教授的遗体告别会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行。离世之前,林甘决定把遗体捐赠给齐鲁医院。

  这位86岁的老教授,一生致力于畜牧兽医研究工作,退休后长期从事公益事业。自己身上穿的棉袄几十年不舍得换,却对特困学生、灾区人民慷慨解囊。

  有人感慨,林甘教授生前捐空了家产,生后连自己都捐了。

  自己掏腰包帮单位添置仪器

  和现在相比,当年的科研环境非常艰苦,除了没有钱,还缺少设备。

  柳跃平说,林甘当时做实验,都是自己想办法,“我们就是感觉,林老师的办法挺多。”不仅给简陋的实验室,林甘甚至给单位也添置了很多东西,“烧杯啊,仪器啊,单位没钱买,他就自费来做。”

  林甘为了搞科研,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去做。

  当时林甘的工资收入还算高,他在生活上不舍得花钱,但却舍得把自己大部分的工资投到科研工作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林甘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0多年的研究,在没有一分钱科研经费的情况下,研制成功了国际首例免疫增效弓形虫灭活苗,轰动一时。

  “当年好多企业都找上门来,想买老林研制的疫苗,甚至还有韩国的企业找上来,但是老林都拒绝了。”李杰帮着林甘接待过不少企业。但在林甘心中,只有科研。

  林甘还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叫做磁笼,用于给牛治病。

  牛是反刍动物,平时在吃草时会不小心吃下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铁钉、铁针等,这些东西可能就会把牛的胃给扎破,从而会导致患病。

  “老林也是在多次失败中才研究出了这个成果。”李杰听林甘说起过磁笼的研发过程,在失败救治了多头牛之后,林甘跟着来到了屠宰场,现场看屠夫解刨,又吸取国外专家的经验,经过多次尝试,才得以研发成功。

  磁笼同样在当时轰动一时。不少养殖户在试用过后,觉得效果很好。消息慢慢传开,甚至不少养殖户找到林甘家中求助。

  1993年林甘从农科院退休,但他的科研之路并没有就此终止。在没有课题、没有经费的情况下,林甘完全自己掏钱去做。

  “林老师认为这些成果能治病。”柳跃平说,这就是林甘对科研如此执着的原因。

  一张底片就是一个病症

  林甘搞科研,需要一个帮手。在一起之后,初中学历的李杰在林甘的指点下,渐渐成了一个得力助手。她还在林甘的影响和督促下,去读了老年大学。

  李杰从橱柜里翻出了一个纸盒,打开之后,里面是密密麻麻的相机胶卷。“一张底片就是一个病症。”李杰说,这些都是林甘早些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教学时拍摄的,“老林自己会把这些照片洗出来,除了交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老林更愿意通过实践教育学生。”

  李杰帮助林甘将这些底片整理整齐,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他们将底片通过电脑打印成了照片。在每张照片下,林甘都标上了病症名称和特点。

  在一起生活两年之后,2002年二人决定登记结婚。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像普通夫妻一样宴请好友,而是选择了一种特殊的庆祝方式——捐款。

  “从报纸上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俩就一块去捐了1000块钱。”李杰和林甘教授都没有想到,他们捐款这件事情也被登在了报纸上,“帮助了别人,老林很是高兴。”从此,捐赠需要帮助的人这件事,林甘一发不可收拾的做了好多年。

  李杰印象最深的一次捐款是在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时。看到国家领导人在灾区的讲话,在电视机前的林甘教授泪流满面,似乎一刻也等不了,他要去给灾区人民捐款。

  那天一大早,林甘教授便喊着李杰一块去银行取钱。李杰清楚地记得那天下着大雨,于是便提议打个车去取钱捐款,但是林甘教授怎么也不同意。两位老人一人穿着一双雨鞋,步行到公交车站牌,刷了免费的老年卡,亲手将一万块钱交给了红十字会。

  “舍得捐一万块钱,却不舍得花二十块钱打车”,当年有媒体用这样的标题来报道林甘的善行。

  单位捐款领导捐500元,他敢捐5000元

  当年在泰安教书时,林甘曾要去开一个学术研讨会,参与者都是学者教授。就在大家排队上车时,林甘却被人拦下了。“人家说这是教授专车。”李杰一边讲述一边解释,人家的言外之意就是林甘不是教授。

  也难怪,当时林甘穿着一个没有扣子的棉袄,腰间系着一根草绳,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教授的样子。

  自己不舍吃穿的林甘,遇到有困难的人却十分慷慨。

  在农科院工作时,有一次单位组织捐钱。普通职工捐一两百,领导捐500元,林甘一下子捐5000元。

  “他从来不考虑,比领导的捐款还要多,是不是不讲政治?”林松说父亲一向穿得“破破烂烂”,甚至连使用的箱子都是用布糊上去的,一下子捐这么多钱也不是为了出风头,“他只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会管别人怎么说。”

  说起捐款,柳跃平也有如此感受。他说,其实很多捐款活动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同职称、级别的职工都有不同要求,林甘作为退休人员是志愿捐款,没有强制。但在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后,林甘在自己捐出10000元之后,又在单位组织捐款时捐了1000元。

  “其实他自己捐完之后,我们提醒过他不用再捐了,但林教授还是执意要捐。”

  还有社区组织的捐款,林甘捐的总是比别人多,甚至可能好多人加在一起,都没有他一个人捐得多。

  (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晨 吴浩 图/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戴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