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揭秘消防培训“专业人士”:“教官”带货50元消防器材卖两三百

2019

10/16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手机查看

  

  到济南某公司进行消防培训的“教官”。受访者供图

  大众网·海报新闻10月16日讯 日前,一条消防培训小视频登上热搜。一位身着白色制服的“专业人士”培训时,称煤气罐着火不能先关阀门。中国消防官方微博随即回怼称,该“专业人士”根本不是消防人员,不要被其误导。

  10月15日,齐鲁晚报微信公众号推送该消息后,大量网友反映称,曾遇到过这些人到单位培训。这些“专业人士”究竟是什么人?他们都有哪些套路?一位消防培训的业内人士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讲述了行业内幕。

  一边讲案例培训,一边推销自己的产品

  李先生是济南某危化品公司负责安全生产的工作人员。今年2月,他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教官”,经分公司推荐来做消防培训。

  “当时是冬天,他穿了一件深蓝色的消防制服,我看他进我们单位时穿上制服,培训完出门后竟脱了下来。”李先生说,这名“教官”培训时,一边播放视频、讲解案例,一边介绍自己的产品。“不到半小时,他每讲一个案例就有个对应的产品,一样样从包里往外掏,灭火器、防毒面具、消防铲、救生锤,特别齐全。”

  案例惨烈,培训完成后,“教官”现场给每人发了一张购买意向表,让勾选想购买的产品并留下联系方式。第二天就有另外的人将消防产品送到公司,给员工逐一送货收款。“打着消防培训的幌子,实际上是推销消防产品,最后收据落款是一家培训机构。”

  在济南某汽车4S店工作的周女士也遇到过几次。周女士称,这些人打电话时语气特别强硬。“通知你单位必须进行消防培训。我们弱弱地问不培训不行吗,他们直接说不行,还责问我们说‘你负责人是谁’。”

  讲课煽情图片吓人,一冲动就会买

  这些上门做消防培训的人是谁?15日,一位曾在此类消防培训公司工作过的业内人士陈浩(化名),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详细讲述了“专业人士”的真实身份和各种套路。

  “我一看视频里穿白色制服的人,就明白怎么回事了。”陈浩说,这些“专业人士”,一般都来自市场上大大小小的消防培训公司,和正规消防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更像普通的销售公司。

  陈浩直言,这些公司最初联系单位时,常含糊自称为“某某(如山东)消防中心”“某某消防培训中心”,但其实有些机构并不存在。这些公司一般不敢自称“济南消防支队”或“山东消防总队”,否则便会涉嫌冒充国家公务员,构成招摇撞骗罪。

  “很多其实就是普通的社会应聘者,没有任何专业消防知识,经过前期培训,给几张稿子,背会培训话术,就可以直接去讲课了。”

  陈浩说,这些培训话术都有固定的一套,每个话术都有对应的案例和PPT素材。“视频和图片都很吓人,有现场跳楼的视频,第一次听的人会很恐惧、很毛躁,一冲动就会填写订购单。讲述的案例虽不至于凭空捏造,但为了讲得更煽情,确实会有‘创作’的成分在。”

  “教官”讲课收订单,“后勤”负责送货收款

  除了用视频和图片刺激受众,他们的套路还包括“冒充正规消防队”和“高价销售消防器材”。陈浩说,培训人员夏天多身着白色制服,秋冬身着蓝色制服,让人误以为是正规消防队。

  一些行业内大公司更“邪乎”,制服上还有带星肩章,甚至还有类似士兵证的工作证。“正规肩章是黄色星星,他们是白色星星,你要真追究星星怎么回事,他们可以说是我们公司评级。”

  陈浩说,这些培训公司推销的消防器材,往往价格偏高,如常见的家用水基灭火器,出厂价50元左右,他们能卖到280元至300元。淘宝上十几元的带安全锤强光手电,他们卖80多元。“包括面罩、烟感报警器、灭火毯等,出厂价几十元的能卖到二三百。”

  在一些机构里,客服部负责订课,语气强硬地要单位安全生产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然后“教官”负责讲课、收集订单,后勤部则负责第二天送货收款。“收入就是底薪加提成,整体参差不齐,从两千到两万都有。”陈浩说。

  行业默认“两不讲”,工商和公安不去碰

  在不少消防培训机构眼中,客户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是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等,二级是规模较大的公司,三级则是宾馆、超市等服务行业和小公司,级别越高越容易产生订单。陈浩坦言,“刚入行的新人,一般都先去宾馆、超市等小客户那里锻炼一下。”

  但业内也有约定俗成的“两不讲”,即工商部门不讲,公安部门不讲。“工商部门是市场监管部门,肯定不能去撞枪口;公安部门就有消防队,人家一眼识别你是冒牌货。我还有个经验是税务部门也别讲,有次某市国税局都定了300多件产品,开发票时人家一看税号不对,全都没要。”

  不过,在陈浩看来,虽然消防培训机构套路重重,需要警惕,但这并不影响消防本身的重要性,“家中常备一些正规渠道采购的消防器材,提高消防意识,这都不是坏事。”

  【相关新闻】

  液化气钢瓶起火后先灭火再关阀门?消防员辟谣

  10月13日上午11时许,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新杨路一小吃店发生燃气爆炸事故共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

  事发地属于联排商铺,上下共有三层。周边店铺受到爆炸波及,墙体、玻璃、窗框以及空调外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事故发生后,一个关于燃气着火后是先灭火还是先关阀的消防培训视频,在网上“火”了起来。

  这个“业内人士”的培训视频声称,液化气钢瓶起火后先灭火再关阀门。不过,此番观点被业内人士戳穿。那么,煤气罐着火后,到底先灭火还是先关阀门?

  “中国消防”紧急辟谣:

  不要被其误导

  无锡一小吃店发生爆炸,引发网友热议。

  这两天,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里能看到这样一段视频,一穿白色制服者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称先灭火再关阀门。

  事实是这样吗?

  记者身边一位消防业内人士感叹:“看来消防科普任重道远,视频中只是推销消防产品的冒牌货,并不是真正的消防队员,大家别轻易相信。”

  “中国消防”也看不下去了,在其官方微博上及时辟谣,并提醒大家“请不要被其误导!”

  那么,正确的操作又是如何?

  液化气钢瓶一旦着火,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

  第一种:

  在液化气钢瓶阀门完好的情况下,首选是关阀,阀门关了火就灭了。网上流传的“先灭火、后关阀,否则会回火导致爆炸”的情况,在液化气钢瓶着火时是不会发生的。只有在燃气管道着火时,如果快速关阀,会导致管道里压力快速下降,管道外面的压力比里面的压力大,才会把火压到管道里去造成回火。消防员在处置燃气管道着火时,首先会慢慢把管道阀门关到最小状态,把火焰降到最小后,再关阀灭火。这样是为了防止回火。液化气钢瓶瓶体和瓶口较小,相对来说压力较小,不会产生压力差,而且液化气钢瓶里面的压力比外界大。

  第二种:

  如果着火的液化气钢瓶的阀门损坏,可以不灭火,先把液化气钢瓶拎到空旷地带站立放置,再用水冷却瓶身,等待液化气燃烧完毕即可;烧着的液化气钢瓶如果在居民家中无法转移,通风良好且周边无燃烧物,可以先灭火,再用湿抹布等物品堵住瓶口,并送至专业的液化气站进行处置。

  第三种:

  如果液化气钢瓶横向倒地火焰朝下燃烧,钢瓶容易被火焰加热,到达一定温度后,瓶内的液化气受热膨胀,瓶体容易发生物理爆炸。再次提醒,在无法预判和无处置能力的情况下,要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电话,等待消防员到场处置,不要让燃烧的瓶体倒地。

  杭州消防员写了首打油诗

  科普效果好

  近年来,煤气泄漏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

  冲进火海,抱起着火的、随时可能爆炸的煤气罐是什么体验?

  今年6月8日晚上,嘉兴市一县城有民房突然起火,现场火光冲天,很多居民都被燃烧的声音吓了一跳,火场中有人员受困,情况非常危急。当地消防部门接到火警电话之后,第一时间组织了相关救援力量赶往现场进行救援工作。

  在现场,消防指战员了解到,该处民房有2个煤气罐因阀门损坏,正不断向外喷着火舌,综合考虑现场状况后,消防员高超和朱绍彪立即在水枪的掩护下冲入火场,徒手冒险将2个煤气罐抱出火场,转移至安全区域。

  同时,其他消防员对租客、商铺老板等15名被困人员作了紧急疏散。1个多小时后,现场火势被彻底扑灭,火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光是看着照片,大家都觉得心惊胆战。

  “当时什么都没想,群众的生命安全最重要,如果下次再碰到,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进去。”在接受采访时,两名消防员表达了相似的想法。

  滨江区消防救援大队浦沿中队指导员柴昊皞通过自己多年的救援经验,写了一首“打油诗”给大家作了科普——

  记者把它发在小时新闻客户端上,引发了大家的点赞。

  遇到“消防骗子”,要警惕

  近日,浙江消防部门也很头痛,一些企业经常会接到所谓的“消防部门”要求他们参加各类“消防公益课程”,就包括在网上热传的视频内容。甚至还有一些接到自称“xx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的电话。

  日常生活中,很多企事业单位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也很苦恼。

  一位受害者告诉记者,他们在参加培训以后都觉得似乎有点不太对劲,所谓的“专业人士”用一些危言耸听,甚至歪理邪说,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为此,浙江消防部门想通过钱江晚报提醒大家:

  1、消防部门面向社会单位的消防教育培训始终是免费的,不存在任何收费的品类、项目,更不存在所谓的“必须购买教材”。

  2、消防部门从不生产、经营、贩卖消防设施设备或器材装备,打着任何旗号强制销售消防产品的,均为骗子。

  3、坚持“三不要”原则:不要轻信陌生电话、不要急于转账、不要泄露银行卡密码;

  4、注意鉴别当事人身份真假,查验好有关证件。

  当然啦,多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骗子就没有可乘之机。

  【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钱江晚报综合报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