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19
10/11齐鲁壹点
刘云鹤
手机查看
在潍坊奎文区虞河南岸,伫立着几座古老建筑,这里就是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这座静谧冷清的院落曾历经百年沧桑,几经变迁。今年9月16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宣部新命名了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入选,再次聚焦了人们的视线。
二战期间,曾经有2000多名侨民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囚禁岁月,他们被关进集中营从迷茫无措到自治自救,也得到了潍坊当地人和抗日部队的秘密帮助。在战争中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互帮互助,具有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内涵。
百年建筑
正值秋季,虞河南岸的公园内,树叶已经开始凋零,穿过曲曲绕绕的公园小道,就可以看到两排平房相对而立,平房前还有一座青砖小楼,除却鲜红色门窗,外观略带沧桑。此处行人寥落,看上去格外的冷清落寞。在小楼的正门上方,镶嵌着“乐道院”三个大字。此处就是潍县乐道院集中营旧址。如果不是查看历史资料,很难想象到,这样一个静谧冷清的院落,已经历时百年,几经更迭。
据潍坊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潍县乐道院由美国人狄乐博在1881年建立,用以传教、办学和开办诊所。到了1941年底,日军在中国全境搜捕盟国所有在华的牧师、教师、商人等侨民,并将其全部强行收管。自此,一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便替代了原本典雅幽静的布道传教之所。今年9月16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宣部新命名了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入选,是山东省本次入选的唯一一处。
对很多人潍坊人来说,潍县乐道院集中营似乎只是隐匿在虞河河畔的几座古老建筑,甚至不少当地人还不知它的存在,至于这里的变迁和发生的故事更是知之甚少。一位曾经从广文中学毕业的潍坊市民讲述,上学期间就知道学校里有两座古老的西洋建筑,但是都不知道用来是干什么,甚至学校的历史老师都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不过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大家也都渐渐知道了。”
经过采访发现,确实很多人不知道乐道院的历史,之前因为各种原因,这里一直是封闭状态。工作人员讲述,一个是史实资料方面的考证有一定的难度,集中营之后的发展好考证而在之前的却考证难,因为时间太久远,“博物馆是在今年5月份正式接手这里,对我们来说这里最真实的存在就是这7座建筑,其他的都要重新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让这里所有的故事都有据可查,有史可证,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这里最多的时候有70多座建筑,不过现如今只剩下7座,眼前的这座写有乐道院的青砖小楼,就是当时的乐道院医院所在地,现在是潍县集中营纪念馆。除去这里的三处,其中广文中学内2处,人民医院家属院内2处。这7栋楼除了医院这栋“十字楼”在2015年被改造为潍县集中营纪念馆,其他的几座有的成了医院的仓库,有的闲置荒废起来产权归属不一,申报并不是一件易事。为了推进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创建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潍坊市委将7处历史建筑及相关区域的产权统一划给潍坊市博物馆管理。
黑暗集中营
推开青砖小楼的红色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被间隔成的一个个狭小的展厅,每个展厅内内都悬挂着一幅幅画册,随着这些画册,乐道院的变迁也犹如一幅历史长卷般打开。
纪念馆总共分为二十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一个主题,讲述了从乐道院创办,到乐道院成为集中营一直到集中营被顺利解放,西方侨民们回国后的全过程。
乐道院是潍坊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中国现代医学和现代大学教育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潍坊一带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的摇篮,1925年初中共潍县党支部建立后,医院一直是我党收藏秘密文件、召开党团员会议、研究革命工作的重要基地。在地下党的培养下,乐道院成就了陈少敏、魏一斋、董汝勤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
一个孕育医学、教育的充满现代气息的地方真的很难与高墙电网,凶恶警犬、压迫感的探照塔挂钩。居住在潍坊的李甦老人今年78岁,父亲曾是是乐道院的厨师,直到1942年乐道院被日本宪兵队霸占。1942年10月底,他突然发现墙上多了很多电网,并且每天晚上都听到有汽车响,觉得十分神秘。从1943年年初开始,当地的居民总是在夜晚看到一批又一批西方人被日军带到这里,具体因为什么,里面的状况,几乎无人知晓。因为日军的保密行动,连美英的情报人员都一时未能察觉。
战争中总共有2008名外国侨民被关押于此,其中包括327名儿童。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伊朗、菲律宾、古巴、希腊、挪威、乌拉圭和巴勒斯坦,其中以欧美人士居多。他们本是散落在中国长江以北各个地区从事各类行业,生活优渥。没想到因为战争,命运发生了突变,不但失去自由,也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戴爱美是美国人,被关进集中营时只有8岁,她的《潍县集中营经历记述》中曾回忆集中营的生活,每天早晨不变的就是集合点名,一共分为六队,日本士兵核对无误后,才可散去。宿舍里每张床相隔的空隙只有十八寸,打鼾打嗝小解时冲即便盆的声音成了夜间的音乐,对于成年人来说,隐私被剥夺殆尽。高墙上铁丝网围困,房舍内破烂不堪,院内没有自来水,厕所粪坑敞露、全院只有两间淋浴的房屋,环境被破坏得比监狱还差。
围墙内的自救
一个现代化都市所具有的耻辱和光辉的两面在这围墙之内表现无疑。
人一旦饥饿就会暴露出恶劣的一面,有的人常会嫌分饭的勺子盛的食物不公平,谁的多了,谁的少了都会引发冲突,做出一些推搡的举动。在这围墙之内会因为一件小事引发各种各样的冲突。秩序的混乱与无序,促使集中营关押侨民组织起来,争取权利,自我管理。侨民们通过民主选举,组成了“自治管理委员会”。对乐道院以及潍县和山东情况十分熟悉的齐鲁大学教务长德卫斯,被推举为自治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另一名负责人是曾任蒋介石顾问的基格神父,中文名为雷振远。他们除了负责管理集中营侨民的各项事务,还负责与日本当局进行协调、谈判和抗争。他们组织侨民办学校,医院,每个人各司所长,分别担任医生、老师、厨师。为了消遣时间,侨民们还组建了乐队、平时还会有体育活动,集中营内生活渐渐变得有了秩序,宛如一个小社会。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物品交换想得到的物品,诸如不吸烟的人可以用香烟交换食物。
根据潍坊市外事与侨务办公室主编的《潍县集中营》一书中收录的侨民回忆录,集中营内上学的孩子们也不闲着,承担了部分体力劳动,比如集中营内的老鼠和苍蝇到处都是,一些男孩们就负责抓老鼠,打苍蝇,保持吃饭区域的清洁。每天完成家里的杂活后,没有人会感到无聊,因为总会组织各种活动,合唱团、讲座、游戏、演唱会语言学习、商业课程、比赛或者是散步。集中营内渐渐形成了友谊和合作精神,这里不分国籍、种族信仰或是社会等级。
潍县集中营内的社会是热闹而复杂的,欢愉中的人会暂时忘却凶恶的警犬,铁刺电网,臭厕所和饥肠辘辘的煎熬。
他们的曙光
战争的日子延长下去,集中营食物的供应也逐渐减少了,有时一天三餐甚至变为一餐,外面的战况如何,他们何时能出去都是一个未知数,就如同战争汪洋中的一片孤舟。日子一天天过去,集中营内的侨民们生存的信心逐渐被消磨。此时进入围墙内的苦工和围墙外的潍县居民以及抗日部队成为了他们的灰暗世界里的一丝曙光。也是这些看似普通的中国人克服恐惧,用善良帮助他们摆脱饥饿、疾病,甚至逃离这里。
潍坊的于兆吉老人家里一直保留着一把小木琴,在他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看到集中营的墙头上趴着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女孩,十分可怜,于是他赶紧跑回家拿了几个西红柿和舍不得吃的鸡蛋用竹篮给小女孩运送上去,不一会小女孩就将一把小木琴通过篮子放下来,虽然两人语言不通,但是于兆吉知道,这是小女孩对他的真诚谢意。1944年5月上旬,同样被关押在集中营内的恒安石和英国海军退役上尉狄兰,在潍县当地农民张兴泰的帮助下,顺利逃出了集中营。并使当时的美国和英国驻华大使馆了解到了日本在潍县设立集中营的真相。张兴泰父子是当时集中营雇佣的挑粪工,是两个可以出入集中营的中国人,也是他们一次次将信件藏在粪桶里连接了集中营与外界的沟通。潍县当地的民众还秘密捐赠善款,以国际红十字会的名义购买药物与营养品,帮助集中营内的大多数人员渡过了囚禁岁月,直到1945年8月17日被解放。
集中营解放后,被囚禁的人士大多数都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其中有些已经成为所在国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对于这段苦难的经历和中国人对他们的帮助,他们感怀不忘,著书立说,告知自己的亲友后代与世人,也曾几次返回这里参加纪念活动。
这座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也成为了世界人民向往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云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