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重走新闻路·不变是初心】延续25年的“天路”接力

2019

10/05
来源:

水母网

作者:

手机查看

  水母网10月5日讯(记者 姜乾)祖国西南边陲,辽远而神秘的雪域高原上,有一条“烟台路”。它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最繁华的街道,因纪念烟台对口援建的情谊而命名。

  烟台路,连着汉藏心,见证援藏情。自1995年,烟台第一批援藏干部踏上这条路,25年间扎根聂拉木的“大海之子”从未间断,他们志愿走上“天路”,一批接一批,一年又一年,延续着援藏“接力赛”,让聂拉木人民愈发走近“香巴拉”。

  传唱一曲援藏的赞歌,多年来《烟台日报》一直坚持实地探寻每一批援藏干部的故事,接续报道那份大海对高原的情意。

  1998年,时任烟台日报社总编辑率队深入聂拉木,采访记录下烟台首批援藏干部的点滴,于当年3月27日至4月2日,在《烟台日报》刊发六篇“高原与大海的交响”系列报道,将援藏干部以高原为家园,同藏民共甘苦,呕心沥血奋斗的赤子情怀传回黄渤海之滨。

  前不久,象征幸福的格桑花已在广袤高原次第盛开,烟台第八批援藏干部的三年之期接近尾声,《烟台日报》再次派出记者,重走新闻路,触寻援藏情。

  聂拉木,藏语意思为“通向地狱之门”,是我省对口援建的四县一区中最险、最远的地方,平均海拔46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初登“禁地”难免会出现头痛、失眠、胸闷等高原反应。

  记者一行,从日喀则市驱车出发,头顶是低垂的蓝天白云,脚下是曲折盘旋的公路,远处是苍黄裸露的山脉,通往县城的山路大多修在悬崖峭壁之上,路窄弯急坡陡,每每会车总让人心惊胆战。

  藏道之难,比蜀道之难还要难于上青天。行走在“天路”,要时刻注意交通安全,也要随时应对高原反应。

  一本西藏“历险记”记载:第一批援藏干部周波在组织除雪救灾时,车子突遇险情卡在路边石头上,差点葬身百米深渊;第二批的贺业增有一次翻越海拔5220米的嘉错拉山,脸色突然苍白,歪躺在车座上说不出话来;第四批的姜青山、赵裕寿在去樟木镇途中,积雪从车前方冲下山谷,整条山路顷刻被大雪掩埋;2008年烟台日报记者在采访第五批援藏干部过程中,孙泓炜记者说要拍视频,刚下车就听见左前轮胎呼呼作响,裂口达几厘米,此时车距离路边不到20厘米,脚下是六七百米深的河谷。

  “头枕一轮边关月,梦里依稀回故乡。”援藏两道难关,高原反应可以靠意志克服,思乡情结却总是关也关不住。

  山高水远路漫漫,家中“顶梁柱”离家4000多公里,每每谈起家人,他们通常沉默不语,眼中有惦念,更多的是愧疚。

  去往聂拉木的路上,我们忆起《烟台日报》刊登的这样几个故事———

  一位援藏干部在下乡途中,突然特别想家,便即兴写了一首小诗发给妻子:“荒天白云浮掠,秋天落叶瑟瑟。驱车高原展怀,思乡何处诉说。”妻子收到短信后哭了好久。

  第六批援藏干部杜善永,在一个项目进入关键节点时,接到父亲病危电话,他一狠心,选择继续留在高原忙完事情,却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第七批援藏干部李冬进藏前,他患有直肠癌晚期的父亲刚做完第一次手术。得知儿子要去援藏,老人把手一挥:“放心大胆去工作,不用在家守着我。”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甘愿将一腔热血洒向远方?2000年7月26日《烟台日报》一版刊发通讯《有一种精神永不失落》,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种精神永不失落,那就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无尽的爱!”

  带着对援藏干部精神的认知,记者踏上“烟台路”,走进了他们接续奋斗的地方。

  烟台路,原为318国道的一段沙石路,烟台第三批、第六批、第七批援藏干部分别争取资金,将道路进行了系统整修和升级改造,才让它有了县城主干道的模样。如今,这条路两边密布着饭店、旅馆、商店等建筑,是县城最繁华的街道。

  25年真情倾注,聂拉木变化的何止一条路。

  2004年2月17日,《烟台日报》刊发通讯“屹立‘第三极’”,展示了第三批援藏干部的成绩:光伏电站等一批水利水电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光缆工程和移动铁塔等通讯网络使小灵通和移动电话相继开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1%;在全区率先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2006年11月4日,《烟台日报》刊发“深耕聂拉木———我市第四批援藏干部工作纪实”,文中写道:他们明确了聂拉木镇和樟木镇两个重点投资区域,确定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旅游开发三大投资方向,加快以道路、办公、住宅小区为重点的城建步伐。

  2014年8月25日,《烟台日报》刊发通讯“奔向香巴拉”,公布了一组数据:20年来,烟台累计直接投入援藏资金2.96亿元,援助各类物资4900万元,申请、吸收、整合各类投资20多亿元。聂拉木县GDP、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帮扶前的1912.6万元、110.6万元和972元分别增加到4.8亿元、1447万元和6667.7元。

  烟台对口支援的25年,是聂拉木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这期间,我市援藏资金80%以上用于民生改善,由此改写了聂拉木历史,让贫乏的县城出现了多彩色调:农户第一次亮起电灯,第一次家门口看病,第一次住上安居工程房,第一次参加培训班;县城有了第一座现代化中学、第一条柏油路、第一个蔬菜温室大棚、第一个旅游文化产业基地……

  正在各项事业日新月异的时候,2015年地震突然来临。当时,受尼泊尔8.1级强震波及,承担西藏90%以上边境贸易的聂拉木县樟木口岸全面封闭,全县80%的房舍需推倒重建,许多事业被打回原点。

  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烟台第八批援藏工作组来了。“那时清理工作还未结束,到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全县宛如一个大工地。”烟台第八批援藏领队田长青说,接过援藏接力棒,三年里他们就靠在工地上,创造性开展工作。

  这个夏天,走进该县腹地充堆村,我市给予每户补助5万元的197户新居建成,每栋高三层,最下面一层留作商铺,直接让村庄变成商业中心。

  走进中小学校园,我市投资改扩建的六所小学基础设施,采购的县中学和七所小学设施,推动该县教育系统硬件设施达到均衡验收标准,让震后在日喀则市区躲迁办学的莘莘学子重返县城校园。

  走进县卫生服务中心,原本山崩式垮塌的医疗卫生事业,经我市援助,不仅租赁了场地,建成临时手术室、远程会诊系统,配上流动手术车、巡诊车,而且自2017年莱州8名专家组建西藏第一支县级组团式医疗援藏队赴此工作,2018年和2019年我市又选派14名专家接续援藏,他们创新开展了该县史上第一例全身粉碎性骨折手术、剖宫产手术,抢救了第一例高原性肺水肿患者等,帮助全县医疗卫生超过震前水平。

  地震摧毁了基础设施,同样给产业致命一击。2017年9月12日,《烟台日报》刊发报道“云端之上筑家园”写道:震前,聂拉木的产业以三产服务业为主。震后,边贸功能丧失,产业发展的半壁江山没了。居民人均收入2016年下降了30%之多,财政收入下降了50%之多。

  打好脱贫攻坚战,与灾害重建工作同样紧迫。

  在继续经营好前七批培育的藏药、牛肉加工等特色产业的同时,第八批援藏干部将更多目光投向北部农牧区,他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挖当地资源,发展藏鸡养殖、人参果栽培、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其中,今年跟山东相关企业单位共同繁育驯化的400亩人参果成功越冬,开创了西藏规模化人工种植人参果的先河。经测算,人参果亩产值1万元,发展潜力巨大。

  立下“有备而来,有为而去”的誓言,一批批烟台援藏干部以聂拉木为家,来了去,去了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洒下辛勤汗水,付出爱和智慧,让千古雪峰感受到海风亲切的气息。

  怀着同样的担当,带着同样的目的,今年7月烟台第九批援藏干部再次启程奔赴聂拉木,与第八批援藏干部压茬交接,开启新一轮援藏之旅。

  向你们致敬,扎根“天路”的奉献者!

  为你们歌唱,搏击高原的“雄鹰们”!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