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打造企业信用“红黑榜”,守信广开绿灯失信处处受限

2019-09-19 06:35:36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在申报山东省海带良种场项目时,因为信用良好,我们顺利获得了申报资格。”山东省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涉海涉渔企业在申报相关项目时要出具相应信用报告,该企业信用等级为AAA级,提交资料1个月后顺利申报成功,诚信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企业信用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企业诚信“变现”为有形财富?山东省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建立企业信用“红黑榜”,让守信企业在行政审批、融资信贷、资金扶持等领域获得便利,使失信企业受到限制。

对企业来说,诚信建设“红黑榜”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为提高守信企业项目审批效率,淄博市出台工业投资项目“1+N”审批制度,信用等级良好的企业作出书面承诺拿地后即可开工建设,其他手续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办理完毕即可,这大大促进了项目落地速度。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创建了由政府、征信服务机构、担保公司、银行机构四方协作的新型融资模式,政府出资5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征信机构筛选优质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目前已为4家企业发放共计1560万元信用融资业务,还有10家企业信用融资业务正在推进。信用正在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临沂市则发挥商贸物流数据资源优势,鼓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市场”统筹发展模式,重点对全市物流企业诚信水平进行评价,供金融机构审批贷款参考使用。“这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成本,提高审批效率,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也有缓解。”临沂市发改委信用办负责人朱崇琳说。

为诚信者广开绿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休渔期间,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将33名违规作业船东纳入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相关部门在燃油补贴、项目申报、融资贷款等10个方面予以限制,形成了有力震慑,渔船违规作业同比下降30%。

目前,山东省已出台10多个领域的“红黑名单”管理办法,包括人才管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行业和领域,省级主要业务部门已建立起“红黑名单”制度。

“通过增加失信成本,倒逼失信主体进行信用修复。”山东省发改委信用管理处处长张光忠介绍,失信企业将按严重程度在政府采购、招投标领域依法依规被禁入,在一些政策的争取、项目资金的申报上也被限制。“惩戒只是手段,目的是让企业重视自身信用。”

失信联合惩戒初见成效。2018年山东省发改委在行政许可业务中,共查询使用6300多家企业法人的信用记录1.8万余次,其中限制申报事项29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 文博会今日开幕,文化山东蓄势待发

    11.jpg

    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于9月19日至23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文博会共设置9大展区和1个供需洽谈区。特别是“一带一路”展区、新媒体展示专区、沿黄省区文化产业联展、文博会与文化惠民消费季有机结合、网上文博会等,成为本届文博会亮点。[详细]

    09-19 06-09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打造美丽宜居百姓安居新山东

    11.jpg

    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李力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百姓安居新山东,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宜居水平显著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村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据李力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省城镇化率由...[详细]

    09-19 06-09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齐鲁政情|山东调整多市纪委书记,最年轻的生于1975年

    齐鲁政情|山东调整多市纪委书记,最年轻的生于1975年。据烟台市纪委网站消息,9月16日下午,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省委批准,初炳玉同志任中共山东省委第十二巡视组组长,不再担任中共淄博市委常委、委员,中共淄博市纪律检查...[详细]

    09-19 06-09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山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20日开幕

    山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20日开幕。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本次成就展是我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安排,以“奋进的山东”为主题,分为“百废俱兴艰苦创业”“勇立潮头砥砺前行”“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部分,精选600余...[详细]

    09-19 06-09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大竞赛 大比武|菏泽:“归雁”回乡签下近400亿元大单

    大比武|菏泽 “归雁”回乡签下近400亿元大单。菏泽挖掘在外就业创业人员资源优势。“归雁”为何如此青睐故乡?从两位返乡创业者的故事中可见一斑[详细]

    09-19 06-09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理上网来|“制造+服务”,中央为何如此重视“两业融合”?

    理上网来|“制造+服务”,中央为何如此重视“两业融合”。最近一段时间,“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焦点,也是中央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首先,两者融合发展,有效改善供给质量,实现差异化竞争并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详细]

    09-19 06-09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