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调解的不“过堂”,临沂兰山法院探索纠纷解决新模式

2019-09-12 14:26:00 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

  近期,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法院探索法官+人民调解员、法官+行业调解员等团队式诉前调解,让诉讼当事人少跑腿、不花钱、心平气和地解开矛盾纠纷。

  9月11日,兰山区人民法院银雀山法庭法官孙晓与人民调解员李欣在工作室内主持一场婚姻纠纷调解。要是在一个多月之前,这样的调解要先走完立案的程序,在开庭审理前才会按照诉讼双方的意愿进行,并且其中也不会出现人民调解员的身影。

  按照以往模式,调解分为诉讼外和法院调解。前者是指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以及双方当事人所依赖的个人来进行矛盾纠纷调解,后者则是诉讼过程中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

  但诉讼外调解中,只有仲裁机构制作的调解文书对当事人有约束力,其他机构或个人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备约束力,当事人可以反悔。如此一来,当事人担心诉讼外调解不专业、不可靠,大量本可以通过调解化解的矛盾纠纷最终走向了诉讼,不仅让当事人多跑腿、多花钱,还给法官增加了工作量。而诉前调解将两者结合让法官提前介入,对协议内容进行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司法确认,既打消了当事人的顾虑,又让当事人双方不用进一步扩大矛盾的情况下解开纠纷。

  兰山区人民法院探索纠纷解决新模式后,一些事实清晰的婚姻纠纷、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保险合同纠纷、房屋买卖纠纷等案件经过网上立案系统筛选后,会被推送到诉调对接系统,进入诉前调解。法官会邀约当事人冷静地坐下来“聊一聊”,探讨解开双方矛盾纠纷的方案。

  孙晓在这场婚姻纠纷调解中,听完当事双方的诉求,先从自己从业10年中经历的一些案件细节说起,讲述孩子目睹父母在法庭上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幼小的心灵是如何在父母的诉讼之路上受到伤害。孙晓补充说,哪怕是带着孩子通过法庭入口安检这一环节,对他们也是一种伤害。

  在孙晓工作室隔壁房间的人民调解员李玉梅和李强,配合法官结束了另一场调解。他们两人中一位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纵使有这样的专业背景,在与法官组成团队前的调解中大多数的时候会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法律方面的条文掌握不是非常全面,有法官参与后更权威,会让当事人更信服。”李玉梅介绍,多方组成调解团队后大大提高了调解成功率。

  兰山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王永涛介绍,通过积极融入诉源治理格局,促进诉调对接实质化,将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与类型化审判团队建设相结合,二者无缝衔接、协同发力。自今年8月至今,该院11个专业化审判团队所对应的诉前调解组织调解案件477件,调解成功326件,调解成功率超过68%,有效缓解了案多人少矛盾。

  同时,该院在全省法院率先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公办案,利用信息化优势集中开展立案、调解、送达、保全、材料收转等工作,为诉讼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服务,诉讼服务中心功能得到全面提升。下一步该院将继续挖掘潜能、创新思路,将“两个一站式”工作持续推向深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邱明 通讯员 亓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