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长·系列报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岛走得更“深”更“远”

2019-09-09 10:19:00 来源: 青岛日报 作者: 王 娉

  _副本.jpg

  2019年9月9日 青岛日报1版截图

  即使在中国的版图上看,这两个建筑都值得标记,它们是中国海洋的两个唯一——

  鳌山湾畔,崂山脚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被蓝天和大海深情环抱,它们是以海洋科研特色引领青岛海洋跨越发展的城市新地标。

  70年栉风沐雨,70年壮丽辉煌。伴随着黄海的涛声阵阵,青岛从一个海边小渔村成长为一个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在时光的积淀中,这座因海而兴的城市,不断奏响蓝色华章。

  从“一个所”到一个方阵

  见证青岛海洋高端研发平台的壮大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见证青岛海洋产业的兴盛

  从“一条船”到一个共享平台

  见证青岛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从“一个小码头”到跻身世界第八

  青岛构建与世界对话的“黄金通道”

  从一个嘱托到海洋攻势

  国际海洋名城描画深蓝未来

  2019090903_brief_副本.jpg

  2019年9月9日 青岛日报3版截图

  从“一个所”到一个方阵

  见证青岛海洋高端研发平台的壮大

  位于南海路7号的中科院海洋所,面朝大海,看潮起潮落,朝晖夕阴。1949年10月,童第周、曾呈奎等学者联名提议在青岛建立海洋研究所。次年夏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之后,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向这座滨海之城集聚。

  3.jpg

  ▲1964年童第周(前排左二)、曾呈奎(后排左二)等在莱阳路28号中科院海洋所门前合影留念。 资料照片

  在青岛蓝谷,一排排按照实验室功能“分区组团”的银色建筑,充满着海洋的神秘和科技的未来感。这里就是被称之为“海洋科创大脑”的我国唯一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2015年正式启用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体现国家意志,承担国家使命,聚焦国家战略,把发展的维度摆到了世界海洋领域的最前沿。不仅是青岛海洋科技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海洋科研的一座高峰。“透明海洋”工程把人类的眼睛放到大洋深处,“鳌山人才”计划汇聚全球创新力量,国际海洋大事件中有了更多的中国声音。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全球编织的海洋协同创新网络,丈量着着我们海洋发展的广度。

  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路向东,在鳌山卫探入大海的端口,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静静地守护着那些探秘深渊的“国之重器”。作为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这里是“蛟龙”“海龙”“潜龙”等深潜器的家,是“向阳红01”等综合科考船的靠泊母港,是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宏伟夙愿的实现载体。当“蛟龙”入海,在西太平洋7062米刻下中国创造的“人类深度”时,青岛和“蛟龙”一起扬名世界。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见证青岛海洋产业的兴盛

  今年已经80岁的管华诗,每天走进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的办公室,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看看几个海洋创新药计划的进度表。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耄耋之年的管华诗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精耕细作,为的是早日实现他心中的梦想——打造中国“蓝色药库”。

  很长一段时间,青岛的海洋基础研究全国领先,但海洋产业发展势单力薄。作为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70多岁的管华诗毅然当起了“创客”,组建我市第一个“四不像”创新型研究机构,要加速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崛起。前不久,管华诗团队与青啤合作的王子海藻苏打水上市,他们与正大制药合作的BG136海洋抗肿瘤药物即将申请临床批件,尝试着拆除了科技和产业的篱笆墙。

  新中国成立后,“五次海水养殖浪潮”和海水增殖大发展,基本都从青岛发端。向海洋谋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奏响新的时代旋律,让越来越多的海洋新兴产业崛起助推海洋高质量发展。

  1.jpg

  ▲上世纪7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员乘坐简陋的渔船,在海上搞海产品养殖实验。资料照片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加盟青岛海智源,从深海微藻里提取高活性营养物质,每年公司产值上亿元;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团队利用黄海冷水团开放海域养殖三文鱼,开创了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山东海仪所、青岛海化院等涉海院所以“智高点”抢占转型升级的制高点,优势技术几乎承包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属产品”;西海岸作为我市海洋产业的聚集区,除了船舶与海工装备,还聚集了明月海藻、聚大洋、科海生物等一批为海洋新兴产业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代表。

  今年以来,全市海洋产业大项目频频动工,已有总投资2520亿元的124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涉及船舶与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多个海洋产业。2018年青岛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327亿元,年初全市发起的海洋攻势定下目标,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

  从“一条船”到一个共享平台

  见证青岛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未离开过海洋。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人们从近岸走向深远海,从历史走向未来。

  1957年,我国第一艘海洋科学考察船“金星号”从青岛启航,驶往渤海正式开始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综合性海洋调查。

  2.jpg

  ▲图为我国新一代具有无限航区及全天候观测能力的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

  改变了过去那种只能乘着小渔船在近海徘徊的落后局面,青岛的科考船队伍一步步壮大起来。今年7月,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蓝海101”号正式在青岛入列,全市3000吨级以上的“大块头”科考船已达10艘。而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打造的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上,汇聚全国各类型船舶多达24艘。

  “青岛作为全国知名海洋科技城,必须实现率先发展,实现陆海统筹,首先就要走向深海远洋。”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对记者说,青岛将开启迈入万米深海的新时代,展示海洋科技的国际地位。

  从青岛驶向深远海的不只是考察船。海西湾畔的海工装备业订单繁忙,接连交付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排水量是航母5倍的世界级“海上油气加工厂”等海上“巨无霸”。青岛双瑞的压载水处理系统更是逐渐成为世界各大顶级船东的“标配”,带着“青岛智造”的标签穿梭在全球海域。

  随着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的启用,海上文旅融合渐入佳境,世界级知名邮轮“赛琳娜号”频繁靠泊,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青岛的窗户,多元文化交流踏海而来。

  从“一个小码头”到跻身世界第八

  青岛构建与世界对话的“黄金通道”

  青岛最早的港口,是清政府时期兴建的两座码头。1976年,青岛港开始第一次集装箱业务。1992年初,青岛港开通第一条国际航运干线。

  港阔水深,不淤不冻。青岛与日韩隔海相望,又是沿黄河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的重要枢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青岛“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使命与担当。港为城用,城以港兴,青岛与港口的良性互动,是这座城市对外开放,拥抱世界的重要依托。

  8月7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19年世界最佳连接港口排名》,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跻身世界第八。9月5日,《青岛港总体规划(2018-2035年)》发布,青岛港将形成“一湾两翼辖六区”的总体发展格局。

  以多式联运中心为起点,青岛已形成“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南亚东盟、北达蒙古俄罗斯”的格局,新线路、新伙伴、新业务接踵而至;作为“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港口,青岛港从陆海双向发力,深度整合港口物流资源,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黄金通道”,海陆空铁合奏出一曲新时代的“丝路交响”。

  4.jpg

  ▲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周光辉 摄

  从一个嘱托到海洋攻势

  国际海洋名城描画深蓝未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对山东经略海洋提出了殷切嘱托,全市海洋工作者倍感鼓舞。今春伊始,一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海洋攻势”席卷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海洋港口提质增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滋养海洋文化根脉“六场硬仗”的集结号,激荡着人们努力把青岛海洋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率先走在前列,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海洋名城。

  4月14日晚,作为15个攻势的开篇——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攻势作战方案公开答辩在全市引发热烈反响,从头脑风暴形成共识到政策进一步完善提升,“海洋攻势”在“想透”“说清”之后,正式进入了“干实”阶段。

  投资1000亿元的青岛海洋活力区已经在西海岸破土动工,一座海洋“未来之城”令人充满期待;作为2019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重要成果之一,总投资373亿元的10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在西海岸签约落地,可以想见,已经被纳入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的这方热土,将是青岛发展现代海洋的主阵地;6月底,市政府《关于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出炉,显示出我市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坚定与执着……

  今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加持下的青岛,依托海洋优势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的开阔。

  向海而生,是一种探索的勇气,一种开放的胆魄,一种通达的梦想。青岛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劈波斩浪,春华秋实。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青岛必将踏着时代的节拍,奏响更加宏伟的海洋交响。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 青年记者蹲点报告|关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1_副本.jpg

    2019年是“工作落实年”,我省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中,选定120个重点项目,其中建设项目100个,准备项目20个,总投资6130亿元。“凤凰”展翅正“先行”[详细]

    09-09 07-09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我国首次发布超强筋小麦品种,四席山东有其二

    2_副本.jpg

    两大排烘焙好的面包摆在长桌上,袋子上写着编号,除了作为对照的是“加西硬红春2号”,哪个面包出自哪个品种都没人知晓。9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代表大会发布鉴评结果:“新麦26、济麦44、师栾02-1和济麦229被鉴评为超强筋小麦品种。[详细]

    09-09 07-09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英雄山早市搬新家,还是熟悉的老味道!原早市的144户业主迁址

    3_副本.jpg

    英雄山早市搬到新世界商城地下一层,商品经营划分了区域,比以前更方便了。9月7日上午8时,伴随着热闹的锣鼓声,迁到市中区新世界商城地下一层的英雄山新早市开始正式营业。如今英雄山早市搬到新家——新世界商城,依旧保持原汁原味的早市风格,一如既往陪伴着济南人。[详细]

    09-09 07-09生活日报
  • 1秒报到、穿越早看宿舍...青岛理工高科技迎新

    4_副本.jpg

    1秒报到、穿越早看宿舍...青岛理工高科技迎新创意别致的迎新门。摄9月7日,记者来到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迎新所在的操场人头攒动,但报到点前却较为轻松,没有排队的情况,记者在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报到点看到,桌上有一排摄像头,新生抵达后,只需对着摄像头...[详细]

    09-09 07-09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 白露至!济南“秋老虎”将暂退,明天高温将降至30℃以下

    8日夜间到9日白天晴间多云,南风转北风都是2~3级,9日早晨最低气温济阳区、莱芜区、钢城区、商河县、南山区20℃左右,市区及其他区县23℃左右,9日最高气温33℃左右。9日夜间到10日晴转多云,东北风3~4级,最低气温济阳区、莱芜区、钢城区、商河县、南山区20℃左右,市区...[详细]

    09-09 08-09生活日报
  • “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19”将推介121个项目,总规模2318.54亿元

    “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19”将推介121个项目,总规模2318.54亿元为“双招双引”注入青春动力“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19”将推介121个项目,总规模2318.54亿元这是临沂九中普通的一堂课。”科大讯飞山东办事处行业总监戴大恩告诉记者,科大讯飞还与济...[详细]

    09-09 08-09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