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齐鲁书风

2019-08-30 09:28:00 来源: 光明网新闻 作者:

【名家看山东】

作者:孟鸿声(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齐鲁书风应该属于历史文化传承的范畴,书圣风采、鲁公气度、翰墨遗韵,一脉相承。孔子的儒家学说、稷下的黄老道家、琅琊王氏的士族精神、复圣颜回的世家传统,都是其形成的文化基因。北宋李成创立的齐鲁画派、近代王献唐发起的齐鲁学派,均为齐鲁书风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和参照。以上诸多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碰撞与融合,形成了齐鲁书风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审美风尚。

五千年前的莒地陶文开启了齐鲁书风的发展历程。发祥于鲁国的儒家文化,书列君子六艺,提倡人品书品,书写中庸之美,道统书统互发。产生于齐国的黄老道家,体现书肇自然,主张大道至简。儒道互补的书学思想,在齐鲁书风的形成中潜移默化。

山东临沂琅琊既是王羲之的出生地,又是颜真卿的故乡,两位中国书法史上的圣人,在齐鲁书风的形成中成为两大主体因素。羲之食墨、池水尽墨、天台拜师等书学典故,王羲之曾祖、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求鲤的孝道文化,以及王羲之后人、三槐堂王懿荣世家于明初入籍山东福山以后形成的家学家风;颜真卿在山东平原抵抗安史叛军,满门忠烈,其家族中的颜师古、颜之推等杰出人才对于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颜氏家训》成为中国首部经典家训,颜真卿墓及其《东方朔画赞碑》《裴将军诗碑》均在山东。琅琊王氏和颜氏家族的世家传统都彰显出深厚的山东文化精神和文化情结,为齐鲁书风的形成奠定了文化传承的基础。

古代刻石书法是山东的又一大文化优势,先秦七大刻石中,泰山、琅琊、峄山、东观、之罘五大刻石均立于山东。宋代赵明诚《金石录》及清代人辑录的山东汉碑,有200余种,其中在济宁者甚多,有“全国汉碑半济宁”的美誉,其中著名的有《景君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衡方碑》《史晨碑》《孔彪碑》《熹平残碑》《王舍人碑》等等。北朝摩崖刻石数量众多,风格各异,影响甚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云峰山和天柱山的《郑文公碑》。泰山经石峪、四山摩崖、红顶山摩崖等刻经书法,遍布大川峡谷,壁立千仞、令人惊叹。历代山东籍和旅居于此的书法大家还有王珣、羊欣、安道一、赵孟、管道升、解缙、邢侗、邢慈静、法若真、郑板桥、刘墉、桂馥、阮元、何绍基,以及当代书家蒋维崧、魏启后等等,可谓人才济济、声威赫赫。上述书法典故和书法人物,在齐鲁大地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其人文精神在山东书家中产生共鸣。

齐鲁书风之于新时代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2018年8月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新时代书法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倡议书》在书圣故里山东正式发布,在全国书坛引起强烈反响。山东省书法家协会近年来举办王羲之品牌系列活动,整理山东书法文化遗迹,举行百县千村书法惠民活动,全力推动山东书法事业发展,2019年又承办了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面显示出山东由书法大省迈向书法强省的浩然之气。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倾力打造的“创作队伍老、中、青梯队合理,创作风格以传统为基础、具有鲜明山东地域文化特征的齐鲁书风”日趋完善。这一书风,根植于儒家思想文化传统,依傍齐鲁地域文化,与新时代审美相融合,书写风格朴厚大方、儒雅中庸、严谨自然,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30日07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