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大港助力高端石化产业核心区建设

2019-08-29 07:32:42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贾瑞君 李明

■聚焦东营市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和“牛鼻子”。东营市坚持发展以项目为导向、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比作风、以项目赛水平、以项目看干部,努力以项目的高质量保障发展的高质量。本期《东营新闻》聚焦东营典型项目建设,展现高质量发展成就,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赵秀来 陈仕钊

8月23日,在东营港东营港区一突堤,来来回回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北侧建设2个10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做着各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即将开工的2个10万吨级液体散杂货码头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东营港码头等级,彻底改变东营港当前大码头少、效率低、功能单一的格局,对满足腹地经济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东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支撑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和“牛鼻子”。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全局和未来发展,既是重要的发展工程,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多年来,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直是东营市发展中的短板。

今年6月4日,国家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在东营港东营港区一突堤北侧建设2个10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030万吨,使用岸线长度636米。该工程是东营港获批的首个10万吨级码头工程,也是山东省港口资源整合以来东营港首个岸线使用获批项目、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成立后投建的第一个重大港口项目,项目总投资9.6亿元,预计达产后每年实现码头经营收入约1.9亿元,年利润约1亿元。

目前,省内石化产业将朝向高质量、集约化发展,地炼行业整合势在必行,尽管总体规模有所缩减,但石化产业仍将是我省支柱产业之一。

根据我省相关规划,鲁北地区将成为山东省未来炼化一体化的主战场,在此基础上,东营适时提出要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而在这个主战场上,东营港的做大做强,将彻底打通沿黄经济带的海陆通道及黄河三角洲出海口,使之成为衔接环渤海经济区与沿黄经济带的重要枢纽、通达中国沿海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

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发挥东营港腹地优势,拥有接卸大型油轮等重要资源能力的深水大港无疑是首要因素。

“现在能够接卸原油的泊位只有中海油建设的2个5万吨级泊位和万通公司建设的2个3万吨级泊位,满足不了的只能通过外地港口转运。2个10万吨级码头年设计吞吐量为980万吨,能较大程度上缓解接卸压力。”山东万通海欣港务集团总经理助理、安全总监周万里说,前两年有一次油价低的时候,企业大量进口原油,有的油船在某些港口能排上一个月的队,企业为此所付出的成本大大增加。

数据显示,目前东营市16家炼油企业已获准年使用进口原油指标3735万吨,庞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东营港对原油及燃料油的进口需求。虽然随着东营港区栈桥作业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东营港区码头吞吐量得到迅猛发展,液体散货吞吐量去年达2621万吨,但大型油轮无法靠港依然是制约液体化工品物流的“短板”。

“公司获准原油年使用指标为276万吨。如果一次性从国外买上100万桶油,就得需要十几万吨的船。现在东营港5万吨以上的船不能靠,我们就得把原油卸到青岛港库区,再从库区把原油分装到三条4万吨的小船上转运到东营港,时间长、环节多,运输成本大大增加。”东营市亚通石化有限公司企管部部长崔恒军介绍,在接卸过程中,两个5万吨的船所需的卸货时间比一条10万吨的高,滞港费同样也高。该公司现在每天能够加工1万吨左右的原油,大船来油显然能够减少小船因频繁靠泊而产生的成本。

以2015年统计数据为例,东营港区3万吨级以上到港船舶数量已达2010年的35倍,而目前东营港只有4个3万吨级以上泊位,仅占其泊位数量的7.7%,现有码头靠泊能力不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需要。10万吨级码头建设正是顺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将使东营港在码头泊位等级上提升一个层次。按东营市炼化企业目前的生产加工能力计算,仅汽车运输和损耗费用每年就可节省资金近1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该码头的建成可形成运转快捷、调节自如的跨区运输大动脉,将极大增强东营乃至山东省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调节能力。

聚焦长远发展,着力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成为东营补齐发展短板的重要载体。东营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宋迎章表示:“聚力补齐发展短板,下一步,东营市将加快推进长深高速广饶—高青段、济南—高青高速公路以及东营港10万吨级航道、25万吨级单点系泊码头和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等项目建设,积极配合推进京沪高铁二通道天津—东营—潍坊段、东青高速公路扩容改造、东营港—广饶原油成品油管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交通运输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