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变得越来越好了!” 蹲点济南的夜,他们在默默守候

2019-08-24 06:41:00 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

深夜的济南,灯火通明。

24小时开放的公厕里,52岁的张桂英正忙碌着擦拭脏了的地板;路边闪烁的路灯下,周利吉和同事维护着济南深夜的光明;凌晨三点,负责垃圾清运的王林和他的老伙计也开始大街小巷地装运垃圾。

济南的夜晚,每一处都有动人的守护。

小小的公厕管理间

已经成了她的家

晚上十点半,花园路与洪家楼南路交叉口的一个公厕里,仍然灯火通明。52岁的张桂英是这间公厕的卫生管理员,此时,身着橙色环卫服装的她正埋头拿着工具清理马桶。就在半个小时前刚刚清理完毕一次的马桶,在络绎不绝的人群进进出出后,又促使着张桂英拿起了清理工具。

等她干完活,记者来到她身边。张桂英一看到记者,便热情地打起招呼,“来啦!”仿佛是多年未见的老友,让人听着亲切又熟络。张桂英是济宁泗水人,也带着一口浓浓的家乡口音。她爱笑,嗓门又大,爱聊天和人说话,身上带着一股子让人忍不住放下心防的淳朴和热忱。

“我刚打扫完那边,刚才又来了不少人来上厕所,看着又脏了,我这不赶紧趁着人少再清理清理。”张桂英说。这已经是她来这间公厕的第二个月了,干了30年保洁工作的她,养成了看见哪不干净就接着忍不住打扫的职业病。张桂英的日常工作包括公厕的清扫、刷便池、擦洗脸盆、擦墙和镜子等等,“干我们这一行没有点,也没有次数,看见脏了就得去扫。像这些便池边的垃圾筒,差不多不到一个小时就得清理一次。”说着,她又拿起抹布开始清理洗脸盆,“我刚才刚打扫了一遍,但是用的人多了,脏的就快了。”

张桂英所在的这间公厕,往西是印象城,往北是洪楼广场,还紧挨着一个公交车站,在这个四通八达的地方,每天来洗手、上厕所的人接连不断。自从济南开放“夜经济”政策以来,公厕从原来4点开放10点关闭延长到了24个小时整日开放。白天黑夜的值班,让公厕里的一间小小的管理员房间变成了张桂英的“家”。

在这间不足5平米的房间里,支着一张小床,还有空调、做饭的电锅等工具,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这个厕所人多,早上4点多就有附近小区的人来上厕所,早高峰的时候得排队,人多的情况能持续到凌晨两三点。”张桂英说,“虽然也有保洁员公寓,但是在这边直接住着也方便干活打扫。”她告诉记者,为了方便,有时候自己白天也会在这里做饭吃。

晚上十一点多了,来公厕的人仍然不断,也有市民跟张桂英搭话,“几点了还不下班啊?”张桂英也回着,“没有下班的点,公厕大门一直敞着!”

哥仨下班的路上

看见灯坏了又停下了车

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半了,空荡荡的马路上,一辆黄色的抢险车辆尤为醒目。坐在副驾驶的就是周利吉,济南市城管执法局城市照明设施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天晚上,他和其他的两位同事老张和小刘承担着检修路灯的工作。济南市现在划片负责区域,一共十个片区,周利吉和老张小刘还有另一个同事四个人负责了其中的一个。

“我们这个工作分为日巡查和夜巡查,白天就是处理线路问题、检查井维修等等,晚上就是看看灯亮不亮,如果不亮了立马进行维修。”周利吉说。每天早晨8点半到夜里12点是他们的工作时间,根据当天的工作量情况,有一定的自由休息时间。

吆喝着记者上车,这辆路灯的维修车又缓缓地开起来了。车行驶到了花园路上,一盏不亮的灯引起了小刘的注意。“那有一个。”93年的小刘眼睛尖的很,指挥着开车的老张来到了坏了的路灯处。到了地方,周利吉和小刘一骨碌下车,戴上安全帽,穿上安全服,就来到了位于车后方的升降台里。升降台里有控制按钮,两个人一个负责升降,一个负责维修,老张则在下方做保障。哥儿仨已经搭伙干了一年了,工作上的磨合和适应让三个人也逐渐建立起了默契。

晃晃悠悠到十几米的高空中,俩人终于到了坏了的灯泡处。灯泡忽闪忽闪的,两个人根据经验就一眼判断出来了,“灯泡的问题。”麻利地换了灯泡,五分钟之后,两个人从十几米的高空中缓缓下来,此时坏了的路灯又重新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

十二点了,哥儿仨到了下班的时间,但是还有一个坏了的路灯需要处理,“刚才巡查员说的,闵子骞路上有个灯坏了,今天得赶紧修出来。”周利吉说,三个人又开车来到闵子骞路,周利吉踏上升降台,缓缓升至路灯处。测电笔碰了几下都没有反应,周利吉判断可能是下方线路的问题,赶紧招呼着老张在灯柱下方的线路处查看。老张戴上手套,三下五除二就将几个线路连接修复好了,灯泡又重新亮了起来。“老张可是老师傅了。”周利吉对记者说。

“我们是深夜里的光明使者。”93年的小刘在车里说着,三个人都笑了起来。“干这一行久了,走在路上不看别的了,光抬头看路灯了,快成职业病了。”创卫复审就要来了,这几天他们格外忙碌,“以前要求亮灯率是97%、98%,现在要求是100%,当天检查当天修复,及时处理,而且我们天天有巡查维修的人员。”周利吉说,虽然忙点,但是能保障济南市民的夜间出行,让济南的夜晚亮起来,觉得挺值得。

他们每天经历着

从天黑到天亮

凌晨2点,此时,在山大环卫所工作的王林已经起床了,收拾完毕后,他要赶往环卫所,将垃圾清运的运输车开出来。和往常一样,今天他和另一位程师傅负责了印象城附近的垃圾清运工作。凌晨两点半,两人已经抵达印象城的地下车库,这里已经摆满了堆放的满满当当的垃圾筒。

“每天在来之前,就会有这边的工作人员把垃圾箱统一放到这,我们再将垃圾收到车里。”王林说。这边正常有80多个垃圾筒,每到周六周天和周一的时候,垃圾就会格外多一点。他和程师傅两个人来到车后方,将两个垃圾筒放置到垃圾车的卡槽处,按了一下按钮,两个垃圾筒就在王林的操控下自动倒入了垃圾车内。倒完之后,两个人又将空桶整齐地堆放到了墙边。来来回回十几次,两个人合力把所有的垃圾筒清理干净了。“清理了还不算完,得做到人走地净。”王林说着,拿起扫帚和铲子,将刚才在倒垃圾的过程中不小心洒出来的进行回收和整理。程师傅拿出毛巾,刚刚的桶每个都足有几十斤,装完这些,他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密密的汗珠。

从印象城出来,王林和程师傅又开车前往了下一个地方。“创卫复审以来,现在垃圾量比平时多多了。”王林说,以前会在路上或者角落里的垃圾,现在都被清理到垃圾桶里了。“像小区里那些角角落落的垃圾都没了,现在都讲究精细化嘛,人们的意识也提高了。”说着,车辆驶进了一个小区里。此时已经凌晨三点多,夜还正黑,小区里的灯都灭着,只有垃圾清运的车灯,成为了唯一的光亮。两个人配合着将垃圾倒进车里,又匆匆上了路。

路上,洒水车刚刚将地面清扫了一遍,地上还湿漉漉,散发着雨后清新的味道。王林和程师傅一路走一路装,凌晨四点半,装载着满满一车垃圾的车辆运往了历城的一个垃圾转运处。他们要将车里的垃圾统一放到这里装箱,再由其他的车辆运往垃圾发电厂。路上,许多身穿橙色工装的保洁员又开始了他们新一天的工作。

“我们是最能感受到城市的变化的。”王林说,“这几年来,明显的感觉出来城市干净了,济南的天也更蓝了。”王林一边操作着将垃圾倒入转运处,一边说着。此时已经是清晨五点半,外面天亮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夏侯凤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翼晖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