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压浆灌注桩技术,这个年轻团队又打造一个济宁五星级标准地标

2019-08-16 12:07:23 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

  圣都国际会议中心 位于济宁高新区核心位置,区域地标性建筑,也是济宁首座五星级标准酒店。作为圣都国际会议中心的结构设计负责人,在董文波看来,15年前恍如昨日,他与同事们夜以继日,在时间紧、体量大、难度高的背景下,顺利地完成了这座群体性建筑的施工图设计。董文波一直将时效、敬业、专注、努力贯穿在自己的设计历程中。

  8万平方米施工图设计

  两个半月如期完成

  “从2004年开始,圣都国际会议中心设计方案由清华大学设计院负责,我们设计院负责施工图设计,整个建筑体量8万平方米,也是我院首次承担这样高级别、结构功能复杂的建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董文波依然内心激动。当年董文波33岁,既是济宁市建筑设计院第一次挑战体量大、结构复杂的设计任务,也是他第一次作为结构设计负责人,既兴奋又紧张。

  圣都国际会议中心的复杂性表现在建筑功能本身和结构体系的复杂。“整个建筑主体结构共27层,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董文波说,建筑功能的复杂性体现在,整个国际会议中心由酒店大堂客房主体、北部的餐饮娱乐区以及西部的会议区组成。由于建筑主体结构包含了通高大堂、会议厅、2.4米设备层、标准客房、总统套房等不同高度,空间结构变化大,上下层刚度极不规则,因此每层结构数据都需要经过反复调整和核算。

  谈起施工图设计难点时,董文波直言除整个项目结构复杂外,该建筑作为济宁市重点工程,一直备受瞩目,工期特别紧张。“当时在主体设计图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要求提前进入桩基施工。”董文波说,要在桩基检测完成前进入上部结构施工,存在着很大风险。为克服这一难关,项目组运用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技术——后压浆灌注桩技术,确保建筑桩基提前进入施工,降低了安全风险,保证了项目的按时落成。

  此外,在三层的大堂裙房设计中采用越层结构,整个建筑既高档又典雅、既时尚又平实。“在当时整个市区高层建筑还很少,同时这种上下层高度变化很大的建筑更是罕见。”董文波告诉记者,当时参与施工图设计的共有12人,全部都是建筑设计院各个专业的骨干力量,面对这个重大挑战,他们每天通宵达旦,将各个环节达到尽可能的完美,仅仅用了两个半月就将8万平方米的群体建筑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全部完成。

  “从不拖期”作为

  一分院的不变传统

  如今的圣都国际会议中心,在董文波看来是一面风帆、旗帜,引领市民走进高新区。

  “2009年国际会议中心建成后,时隔10年,会议中心的附属会堂建筑(现名海达会展中心)重新开始启动,如今施工图已经设计完成,正在开工建设。”董文波说,建成后的海达会议中心共有1300个座位,可以承接济宁市两会以及省级重大会议。

  1993年建筑结构专业毕业的董文波进入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如今担任设计院一分院院长的他,回忆起当时接到任务,既兴奋又紧张,与同事们反复核算各种数据,苦中有乐,最终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圣都国际会议中心荣获山东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这份挑战让自己迅速成长,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参加工作有26个年头的董文波,认为圣都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让他的设计历程有着质的飞跃,在此之后在设计中他更加得心应手。随后董文波参与设计的北川新县城羌族特色商业街,获得2012年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获得2017年山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从业26年来,董文波参与设计的领域包含酒店、医疗、体育、教育、住宅、工业等各个项目。谈起曾经参与设计的建筑感受时,董文波说:“十年前的我谈起这些建筑是兴奋、激动、自豪,如今更多的是平静,我就想在今后的设计中越做越好。”朴实的话语背后更多的是源于对行业的热爱与专注。

  “从事管理工作后,一个项目从规划到设计,我认为保证工期是首要任务。”自董文波担任一分院院长,所承接的工程基本没有拖期,都是如期或提前完成,这也是一分院不变的传统。而在这背后,在董文波看来,这是在建筑设计院大平台下,每个人共同努力奋斗得来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伟 周惠娇 通讯员 李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