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利奇马”,青岛全动员!

2019-08-12 10:08:00 来源: 青岛日报 作者: 蔺君妍 周 伟 陆 波

  

  2019年8月12日 青岛日报2版截图

  迎战台风 青岛全力勒“马”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蔺君妍 周 伟 陆 波

  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11日20时50分在青岛黄岛区沿海登陆。面对台风来袭,青岛市各部门开启联动机制,各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向相关行业传递最新台风讯息的同时,找准各领域“风险点”重点防控。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进行风险排查,即时监控,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全力做好防御工作,迎战台风“利奇马”,为百姓营造一个温馨的“避风港”。

  

  11日中午时分,大风裹挟着巨浪不停地向青岛岸边冲击。 邢志峰 摄

  全市交警迅速集结

  受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10日至11日,我市多地普降大雨,道路通行受到降雨及大风的影响,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序运行,全市交警已经集结完毕,全力出动迎战台风,力保路畅民安。

  自10日晚8时启动一级应急勤务以来,全市4200名交警在岗在位,全力处置警情1600多起,救助群众86人次,保障了全市道路交通平稳运行。

  

  10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青岛东执法站向青平大队执勤民警求助,称因孩子患病需要到妇幼医院治疗,但受台风影响,路上视线模糊,驾驶人又不熟悉市区道路,所以向民警求助。了解情况后,执勤民警立即出动,一路上不断用警灯、警笛提醒过往车辆提前减速避让,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不到10分钟就将患儿送达妇幼医院。抵达医院后,民警立即帮助患儿家属办理相关手续,直到患儿就医后才离开医院返回岗位。

  11日上午,崂山交警大队北宅中队在路面巡逻至三水附近时,发现一辆白色轿车疑似因进水抛锚。考虑到事发地路窄而且水位持续上升,车辆可能会因浸泡造成更严重损失,执勤民警马上行动,一组人员冒雨进行交通疏导,指挥过往车辆,另一组人员协助司机将车辆推移至安全地带,直至救援车辆赶到。

  11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沿海一线仍有游客正在游览、拍照。位于市南交警辖区澳门路沿海一线路段由于风浪较大,导致海水倒灌,市南交警大队迅速组织警力,对危险路段进行交通管制,在重点区域拉设警戒线,并对游客进行疏散、劝离。

  各高速公路大队同时在易滑易积水路段进行劝解和疏导。11日上午,同三大队民警巡逻到胶州服务区时,发现区内停放多辆大型车辆,民警立即召集司乘人员,向大家讲解高速公路安全行车注意事项,嘱咐大家注意行车安全。潍莱大队领导带领民警到荣潍高速施工路段查看积水和排水情况,并对施工人员安全防护作出提示要求。

  此外,由于风力较大,部分道路沿线出现了树木、护栏倒伏情况,全市交警部门持续安排警力,配合相关部门对倒伏树木和设施进行搬离,并疏导周围车辆有序通过。

  防汛抢险保障城市排水

  10日夜间到11日下午,青岛水务排水公司统一调度安排,对降雨情况快速响应,安排专人对道路积水情况进行不间断巡视,在易积水路段安排专人值守,将易冒溢跑盖的检查井进行应急处置。同时,增加泵站值守力量,确保泵站安全平稳运行。

  

  青岛水务排水公司对易冒溢跑盖的雨水箅子进行应急处置。

  截至11日下午,排水公司先后出动防汛抢险人员600余人次,防汛抢险车辆120余辆次,投用潜柴油自吸泵3台、潜水泵4台、动力站7台,设置护栏200余个、警示标志200余个。对香港路、山东路、黑龙江路等重点路段进行不间断巡查,对孟庄路铁路桥、兴隆一路铁路桥、海安路铁路桥、山西路济南路路口等重点积水部位进行现场值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排水畅通。8月11日上午10时左右,兴隆一路铁路桥因短时强降雨阻碍交通,排水现场值守人员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做好交通疏导,10分钟后积水排除,未对交通造成较大影响。

  目前,30座雨污水泵站运行正常,备用发电机均已配备,设备维修单位驻守泵站与值班员共同值守,增强值守力量,以应对突发状况。

  加强应急防汛物资准备,根据防台风Ⅰ级响应,提前组织重要应急物资装车准备,一批排水泵、冲锋舟和10万条编织袋已装车就位,做好了随时抢险准备。

  市水务管理局全力做好台风灾害防御工作。严密紧盯大沽河的防汛安全,大沽河管理局和其他管理所全员到位坚守,及时利用数字大沽河系统,加强河道水情、雨情、上游来水情况的观测,在河岸设置警示标志,定期组织巡察,移风闸开闸放水,局管12个橡胶坝和上游其他区市管理的橡胶坝全部塌坝运行,河道尚未形成明显径流,作为全市最大河道,目前运行安全平稳。

  市郊秋作物防灾救灾

  记者11日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局发布《关于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加强秋作物田间管理的紧急通知》提出,受本次台风“利奇马”影响,部分区域过程累积降雨量可能达到暴雨,地块旱涝急转,个别低洼地块田间可能积水、农田作物出现倒伏、农业设施受损。针对当前秋作物长势和存在问题,全市上下要立足防灾减灾,切实加强田间管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夺取秋作物丰产丰收。

  加强玉米花生中后期管理。切实做好防灾减灾。目前全市夏玉米大部分正处于大喇叭口至抽雄期,花生处于荚果膨大期,进入最易受气候等因素影响的敏感时期,雨后要及时疏通田间渠道等排水系统,保证田间排水畅通、墒情适宜;在容易发生玉米倒伏的地块,可采取中耕培土等措施,促进气生根发育,提高植株抗倒能力。根据玉米倒伏程度分类管理。对于倒伏较轻(茎与地面夹角大于45°)的玉米,一般不用采取扶直措施,让其随着生长自然直立起来。玉米在孕穗期前倒伏,不可动,不可扶。倒伏后3天之内能自然折起。加强灾后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高温高湿条件常易发生病害,如玉米大小斑病、褐斑病、玉米螟,花生叶斑病、棉铃虫等,要及时喷药防治。及时追肥。灾后要及时追肥促使植株恢复生长。

  加强大田蔬菜管理。对于大姜、大葱等易积水蔬菜地块,应尽快排除田间积水,缩短蔬菜根系受淹时间,以防沤根烂根。雨后土壤稍见干后,菜田要及时中耕划锄,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恢复生长,兼顾除草。退水后,倒伏的植株应及时扶正培土护根;清洗叶面残留淤泥,改善植株呼吸和光合条件;摘除病叶烂果,通风降湿;对受涝田块,追肥要快,养分要全,数量要足,起到养根护叶的作用。受损植株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受病虫害侵染,雨后易高发软腐病、根腐病、疫病、青枯病等病害。

  果树遭受暴风雨后应加强栽培管理措施,恢复树势。暴风雨后应及时挖沟疏渠,排除积水,降低土壤和园内的空气湿度,加速表土干燥。对被大风、雨水冲倒的树,根据情况及时扶正树体,外露根系剪除烂根后重新埋入土中并培土覆盖,避免裸根在日光下暴晒。水淹后园土板结,容易造成根系缺氧,待果园稍干后应及时松土,一般以6-10厘米左右为宜。及时修剪断枝、病枯枝叶。

  切实对温室大棚等设施进行排查,评估设施受灾程度并科学应对,确定抢修加固或者拆除重建。农业生产设施水淹后,即使设施内无明水,也不可忽视排水问题,可在两排设施之间挖深沟,并及时把渗入沟里的积水抽走,避免墙体损毁坍塌。局部受损修复的设施管理。要及时采取更换受损支柱、钢架,以及采取“水泥桩+钢板”等措施修补墙体,加固棚体结构;日光温室可采用空心砖等新型复合墙体、无立柱钢架结构,选用PO膜和优质保温被,提高设施安全生产水平。受损严重的设施管理。垮塌严重的棚体,特别是性能较差、安全隐患大的老旧棚室,维修成本高、难度大,要下决心拆除重建。

  近日,在“利奇马”带来的狂风暴雨中,青岛这座城市上演了一幕幕暖心的场景。

  

  2019年8月12日 青岛日报3版截图

  众志成城 市民善举暖心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任晓萌 周建亮

  这位胶州市民成网红

  从10日开始,台风“利奇马”带来的强风和强降水让街头不少地势低洼之处洪泽一片。而在胶州街头,一位市民冒雨徒手清理雨箅子的视频,11日在朋友圈迅速传播开来,也让不少网友为其点赞。

  

  胶州街头,市民齐学元冒雨徒手清理雨箅子的视频在朋友圈传播,迅速成为“网红”。(视频截图)

  11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视频中的主角——热心肠的胶州市民齐学元。说到朋友圈中传开的视频,齐学元有些不好意思:“本来就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人关注。”

  50岁的齐学元在胶州公安系统工作。他告诉记者:“10日一天我在单位值班,11日轮到我在家待命。可我这个人坐不住,上午九点多,胶州那阵雨很大很急,我就想出来看看,有啥能帮上忙的。”齐学元刚走到小区门口,就看到门口的积水已经到小腿,“马路上还不断有水汇过来,我猜想肯定是雨水箅子被堵了,所以才有了这一路积水。”

  沿着青岛路一带,齐学元走了二三里地,发现有十几个雨水箅子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堵塞的情况。“基本就是风太大了,把两边行道树的树叶子刮下来不少,把进水口堵住了。”齐学元告诉记者,他当时也没多想,把青岛路沿途一路堵塞的雨水箅子都用手清理了出来。而这暖心一幕也恰巧被路过的市民拍摄了下来。

  “算不上什么暖心,也就是个力所能及的小事儿。”齐学元笑着说,这次台风天下大雨,胶州有不少企业、个人自发地展开民间救援活动,“这种令人温暖的文明实践活动现在在胶州已经越来越普遍”。

  风雨中筑起“避雨走廊”

  8月11日,受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并伴有大风。11日下午,在城阳区长城路站点出现了暖心一幕:站上有三名身穿公交制服的职工分别撑着伞,在每辆进站的公交车门前依次排成一排,为上车的乘客遮雨,他们身上早已经被雨湿透。准备在这里乘坐902路车的市民张先生被这暖心一幕感动了,特意用手机拍下了这几个可爱的身影。

  

  公交驾驶员为乘客筑起“避雨走廊”。

  “面对暴风雨别人都在躲雨,而公交职工迎难而上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张先生告诉记者,他询问这几位公交职工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们解释道,原来候车亭和公交车之间还有两米左右的距离,很多乘客上车时必须要把伞收起来才行。在暴雨中,就是这两米的距离也足以让乘客全身湿透,因此三人决定用自己的伞筑起一段“避雨走廊”,这样乘客在上车过程中就不会被淋湿。

  “为了保证市民出行安全,我们要求各公司立即采取行动,组成应急突击队,到存在风险的站点进行巡查,叮嘱驾驶员谨慎驾驶,保证乘客安全。”公交城阳巴士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巡查过程中,公交职工不畏风雨,在站点上对乘客进行疏导,类似的暖心事不少。

  退休前的最后一场暴雨抢修

  孙斌是青岛公交市南巴士四分公司的一名维修工,为保障特殊天气下的行车安全,即将退休的他站好最后一班岗,年近60岁仍坚持从10日夜开始参与应急准备工作,冒雨抢修车辆近三个小时,最终让故障车辆重新奔跑在接送乘客的路上。

  据了解,“利奇马”带来的狂风骤雨导致岛城多处路面积水,树木歪斜、部分道路塌陷,也给公交车的顺利运行带来一定阻碍。孙斌了解情况后,根据多年抢修经验提前判断行车危险因素,并在接到报修后第一时间赶往故障点进行抢修,连续冒雨抢修故障车5辆,他告诉记者:“作为维修人员,保障车质车况是我的职责,我会继续坚守在抢修一线保障广大市民顺利出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