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土把式”民警,亲手将废弃小学改建成标准化派出所!

2019-08-07 07:12:00 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 范佳

潍坊峡山水库是山东第一大人工水库,8月1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水库边看到,这里碧波万里,水鸟在水面自由翱翔,美不胜收。然而游客们并不知道,这片碧水蓝天的背后,是潍坊市公安局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分局郑公派出所副所长马振国和同事们的辛勤付出。

废弃小学变身标准化派出所

郑公派出所距潍坊市区90多公里,是市直分局中距离最远,最艰苦的一个派出所。而马振国就见证了这个派出所的从无到有。

2006年马振国从部队转业,2008年3月份,按照组织安排,他和另外2名民警共3个人到郑公组建新所。三个民警几间房,荒草高过院围墙,暂借的原后店村小学,几间破败不堪的教室就是当时的全部家当。

“我们刚来这里的时候,门窗、床等基础设施都没有,废弃小学前面就是一片坟地。”初来乍看,看到这番景象,马振国坦言心里也曾有落差。但是既来之则安之,马振国很快和大伙临时整理出了一间屋子住了下来。当时的派出所大院到处荒草丛生、蚊蝇遍地、杂乱不堪。派出所没有空调,夏天屋里高达近四十度。没有厕所,民警们只能到附近的幼儿园和孩子们共用一个露天厕所。

和马振国在郑公派出所建所之初就曾共事过的民警臧鹏回忆,当时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区几个村停了两个月的户籍业务一同涌来。马振国就当起了户籍员,没有相关经验,他就自己摸索,打电话请教,在闷热的办公室连续奋战,连周末都不能回家,只能带着当时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一起加班。“马所的这种韧性让大家很受鼓舞。”

面对恶劣的办公环境和现实条件,马振国利用休息时间,和同事们一起自己动手打造派出所。清理荒草,清除蚊虫;从地势高处挖土和泥来垒起围墙;平整了地面,种起了菜园;粉刷了院墙,硬化了所内路面和停车场,新建了便民综合服务大厅,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硬是将办公区、办案区和生活区初具规模,和几名同事一起,将废弃了几十年的院落,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一砖一瓦地改建成了标准化的派出所。

加大巡逻,守卫库区碧水蓝天

行政区划调整之前,峡山区处于三个县的交界处,库区的土地谁抢到谁种,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水源污染。

后来,峡山单独设区,马振国就带着所里的民警加大了巡逻力度,只要晚上有拖拉机声音就前去制止。两年之后这种抢种的情况逐渐消失。今年,马振国又带着大家在环湖路拆除违章建筑。2008年设区之前,峡山水库库区就有248家违章建筑,其中有不少养猪场养鸡场,对水源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目前已经拆除了240家违章建筑,还剩余8家。

2016年派出所要求退耕还湖时,辖区内一户孙姓人家在库区种了不少小麦,派出所就曾去做过工作。当时,孙某一家人抵触情绪很大。今年,马振国在进行违章建筑查处工作时,发现孙某在库区内建了一座二层小楼,距离水库只有一条小路之隔。

一开始孙某不理解民警工作,双方无法沟通。马振国便带着民警每天都去孙某家中做工作,前前后后一共持续了一个周,从国家的大政方针,讲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终于说服孙某搬走。

他奋战昼夜在洪水中救出被困群众

马振国十几年如一日,在派出所和距离自己单位40多公里的安丘市区的家来回奔波。马振国一直工作在基层,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交往中,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他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有两个家,一个家里装着父母妻儿,一个家里有辖区的群众百姓”。

在日常走访过程中,马振国发现辖区群众安全意识淡薄,为了增强百姓的防范意识,他利用村庄广播这种经济有效的形式,把与当地群众密切相关的安全防范和法律知识录制成40多盘磁带,到各村中广泛宣传,有效提高了辖区群众的安全意识,在辖区形成了良好的普法氛围。

一年雨季,辖区河套村数十名群众被洪水围困,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马振国带领民警借来船只,冒着生命危险,奋战一昼夜,及时将被困群众和他们的牲畜、粮食等财产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事后,获救百姓给马振国送来了“救人危难、爱民模范”的锦旗。

马振国对辖区的熟悉程度,就像了解自己的“家人”一样。一次,青岛市公安局派员到辖区请求帮助,协查当地一名在逃犯罪嫌疑人,在受害人仅仅说明了大体相貌及居住位置后,马振国就脱口而出“极可能是辖区的偏头刘”,果然,经过进一步辨认及核实后,迅速确定了犯罪嫌疑人就是“偏头刘”。

从警以来,马振国十多年如一日一直在基层派出所工作,被辖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土把式庄户民警”,先后被省公安厅表彰为“齐鲁最美警察”提名奖并记二等功一次,被潍坊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年度“潍坊道德模范”,“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范佳 潍坊报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