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小王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2019-08-02 16:24:00 来源: 滨州日报/滨州网 作者: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批准开展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通知》,全国298个镇入选,其中,山东省共批准23个乡镇,西小王镇上榜。西小王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契机,着力推进产业振兴,始终将棉花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瞄准农业发展“新六产”,不断加大培植力度,全力打造以棉花种植、籽棉加工、纺织家纺行业为产业支撑的“锦棉小镇、品质小王”。

  科技振兴提升“锦棉小镇”新形象

  全镇耕地总面积20万亩,大部分盐碱程度较高,自古就有种植棉花的传统,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全镇每年植棉面积能够占到耕地总面积的50 %以上。为保护好、发展好这一传统产业,近些年,西小王镇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棉花种植方面实施了面积保障工程、良种引进工程、棉花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工程等三大工程。

  面积保障工程。通过培养典型、加大宣传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规模植棉。广大棉农通过开荒、流转土地等方式进行规模植棉,全镇有一半以上棉农植棉规模在50亩以上,切实保证了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

  良种引进工程。积极与上级农业科研部门对接,引进优良棉种,当前以种植鲁K836、鲁棉研37号、国欣棉9号为主,亩产量可达500斤左右。特别是2017年,与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合作,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鲁北棉花试验培训基地”,通过对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的40个多抗新品系进行田间品比试验,筛选适合西小王镇及周边棉区种植、符合棉纺企业要求的抗虫耐碱、优质丰产新品种5个(鲁37号、K836、鲁1131、鲁532)。

  棉花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工程。轻简化、机械化植棉在全镇得以示范,“露地直播”等省工节本技术试验成功,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自2017年以来,全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现场会、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轻简化植棉现场观摩暨技术交流会、农业部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现场调研会先后在我镇成功举办,宣传全镇的专题片《丰收的大地(四):棉桃吐絮采摘忙》在央视播出,“锦棉小镇”新形象对外得到极大提升。

  聚力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区域品牌

  该镇党委、政府立足棉花种植大镇实际,将棉花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狠抓“双招双引”,聚力“延链、增链、补链、强链”,加速产业集聚,筑就区域品牌,棉花产业成为一张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名片。积极探索运用“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借壳生蛋”等新思路、新办法,解决土地资源瓶颈,先后建成宏发棉业、旭尧纺织、诚宸实业、钟金燕家纺、海盛棉业等24家关联企业,其中400型皮棉加工企业8家、纺纱企业6家、织布企业4家、家纺企业1家、生物质能源企业5家,在镇域内初步形成了“棉花种植—籽棉购销—皮棉加工—纺纱合线—机织织布—家纺产品+生物质能源”的完整产业链条。

  2019年,与厦门晖兴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2亿元实施海盛纺织扩建项目,项目建成后全镇将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缝纫线加工基地,年可实现籽棉购销15万吨,加工皮棉4.5万吨,生产各类纱4.3万吨、棉布4500万米、家纺产品32万件、毛巾600万条,带动就业2600人以上。

  变废为宝普惠千家万户

  西小王镇以棉花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利用走在了全滨州市,乃至山东省的最前列,为农村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新途径。2014年下半年,依托无棣景国农机具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了生物质能源推广中心,在全镇范围推广生物质燃料和专用炉具1000户,经验在全市推广。2018年,全面推开生物质清洁取暖工程,有效利用棉花秸秆、科学制定补贴措施,建成生物质燃料生产厂家5家,年可生产生物质燃料8.2万吨、生物质炉具3500套,能够消化本镇产生的全部棉花秸秆,全镇推广新型安全节能炉具6528户,基本实现冬季取暖无煤化,在全县乃至全市探索出一套无煤化取暖的可行方案。

  西小王镇将以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为契机,突出一二三产融合,拓展实现农业多功能,推进棉花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种植,将棉花产业链条向棉花种植、服务业两头拉伸,同时融合发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生物质能源等第三产业,发展具有西小王镇特色的“新六产”,进一步叫响“锦棉小镇、品质小王”品牌形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