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产品量大而质效不优、赚钱不多,是山东农业的一个突出短板。如何拉长短板,推动由产量大省向质量强省转变,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是乡村振兴面对的现实课题。
别小看食用菌,这个园区靠它做成百亿大产业——7月30日科技日报对山东邹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食用菌产业进行了介绍。据报道,这里年产70多万吨鲜菇,全产业链产出120亿元产值,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食用菌产业为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负责人自豪地说,这里产业“玩得很溜”,菌渣“吃干榨尽”。
解决农产品量大而质效不优问题,关键要“插上科技翅膀”。邹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生产“蘑菇”,但销售的不仅是“蘑菇”,而是一条“蘑菇”产业链上的多种产品。这一链条的核心,是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龙头企业集群。其背后,则是由食用菌科技园、院士创新团队、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投基金、成果转化基地、食用菌培训中心、星创天地等构成的七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正是“插上科技翅膀”,这里形成了食用菌“良种繁育—工厂化栽培—功能性食品开发—菌渣综合利用—农作物种植—农业废弃物利用”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尽”。
农业要“玩得溜”,关键看“智慧”。邹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加快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了食用菌栽培全过程智能化、精准化,使质量安全实现了可追溯,“有了物联网,蘑菇就有了‘身份证’,消费者可以吃得明明白白”,促进了全产业链智慧升级。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首先要打造乡村产业振兴齐鲁样板。邹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为农产品“插上科技翅膀”,不断拉长农产品产业链,不断提升价值链,加快发展智慧农业的做法,对于不断提高山东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新闻多一点】
别小看食用菌 这个园区靠它做成百亿大产业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肤如凝脂,肌如白玉。”《诗经》中的这句话如今被人们用在了“玉木耳”身上。自诞生起,这种木耳就被誉为食用菌界的“白富美”。7月底,科技日报记者在邹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采访时了解到,以“玉木耳”为代表的新品种为源头,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食用菌串起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这一链条的核心是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龙头企业集群。其背后则是由食用菌科技园、院士创新团队、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投基金、成果转化基地、食用菌培训中心、星创天地等构成的七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年产70多万吨鲜菇,全产业链产出120亿元产值……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食用菌产业为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小蘑菇不仅做成了大产业,更成为我们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动能。”邹城市科技局长朱红卫感叹道。
新品涌现 培育新旧动能转换“源动力”
外表形似银耳的“玉木耳”受到欢迎是有理由的——其外观晶莹剔透,还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20种氨基酸中的17种,营养价值可观。
自从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团队与山东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历经多年驯化、繁育,成功将“玉木耳”推向市场以后,已获得数千万元销售收入。这让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尝到了“甜头”,该院院长李晓博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该院储备的、正在小试阶段的优良品种还有20多个。
菌种直接关系到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在邹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利用科技创新手段丰富食用菌品种结构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比如:山东常生源菌业有限公司、邹旺食用菌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先后选育了“金针菇长生BJ-1”“金针菇SD-2”“丰5”“姬菇1011”等多个品种,山东福禾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济宁利马菌业有限公司、山东每美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先后引进了“来福蘑”“榆黄蘑”“榆耳”、山茶茸和褐菇等菌种。
“良种的繁育推广是推动食用菌产业换代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朱红卫说,种质资源的不断创新为邹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培育了“新动能”。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这个园区以良种繁育为核心,依托龙头企业相继建立了山东省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李玉院士工作站、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用菌科技园(孵化平台)等一批创新平台,规划建设了省农业高新区的核心区及食用菌良种繁育产业园、食药用菌智能工厂化生产科技产业园、食药用菌精深加工科技产业园、食药用菌循环经济科技产业园等五个科技产业园。
依托平台,园区还引进了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琦等多个行业顶尖科研团队,全面深化了与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省内外多家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同时,园区还不断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开展大宗食用菌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及珍稀食用菌的驯化、选育,从源头上保障了食用菌新产品的供给质量。
做大求强 打造食用菌龙头企业“航母群”
“这样的自动化、标准化水平完全超出想象!”这是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教授李玉在参观驻园企业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后的评价。在这家专业生产金针菇的农业企业里,从菌包配料、灭菌接种到出菇采收完全实现了全自动、智能化,每天对外输出130吨瓶栽金针菇,一年下来可实现3.5亿元产值,是目前全国单产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对食用菌行业来说,日产百万吨是一个“比较恐怖”的数字。但在邹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类似的“小巨头”还有不少。比如济宁利马菌业有限公司日产60吨金针菇项目、山东恒发食用菌有限公司日产100吨杏鲍菇项目……
“如果说研发机构的良种繁育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源动力,那么龙头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则让这些新力量得以落地、成长、壮大,使其切实变成了加快邹城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朱红卫说。
据了解,该园区聚集了28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力量使得当地斩获了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市、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十强市、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市等近三十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朱红卫形容说,众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及科技人才的集聚,大批规模化项目的落地,让邹城建成了当前国内规模最大工厂化食用菌龙头企业“航母群”。
试水“物联网+” 为食用菌产业插上智能“翅膀”
“物联网的使用为公司栽培食用菌插上了智能‘翅膀’。”常生源菌业公司总经理常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了物联网,邹城食用菌产业“如虎添翼”。
作为该园区的骨干企业,常生源菌业公司主要从事杏鲍菇栽培、销售、菌种研发、技术服务等。该公司通过与黑龙江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食用菌界率先试水物联网,实现了食用菌栽培全过程智能化、精准化,使质量安全实现了可追溯。
在邹城,同样通过物联网发展智能化工厂栽培的还有利马菌业、友硕生物科技等多家企业。“有了物联网平台,我们的蘑菇就有了‘身份证’,消费者可以吃得明明白白。”利马菌业公司总经理张广龙接受采访时说。
“物联网的运用不仅使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智能化,同时也可以让消费者对所购产品全程可视,实现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朱红卫说。以常生源菌业为示范样板,邹城引导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扶持企业联合互联网公司开发精准数据化控制平台,开展食用菌产业全过程智能控制建设,加快实现产业链条标准化(生产+加工+流通+市场+餐桌)。经过20多年的发展,邹城食用菌产业已经从当初的塌陷地、简易菇房、一般工厂化栽培,发展到了现在的全过程智能化栽培,实现了四代升级。
“食用菌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为邹城智慧农业的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朱红卫说。
深耕链条 产业升级不能只靠“卖蘑菇”
“加快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只靠‘卖蘑菇’”。朱红卫这句话,概括了邹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食用菌企业的共同追求。
眼下,山东集盛双孢菇公司已经将食用菌链条的下游产业“玩得很溜”。他们用科技手段将菌渣“吃干榨尽”——开发生物有机肥,把绿色肥料重新“反哺”到当地玉米、小麦、林果等农田中。
围绕食用菌,山东宇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农副产品深加工、邹旺食用菌有限公司进行灵芝盆景栽培、济宁十八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着眼金针菇保健饮料开发、常生源菌业进行巴西菇多糖(抗癌药物成分)提取……在邹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大批以食用菌为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正蓬勃发展。
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该园区正打破传统单一模式,形成食用菌“良种繁育—工厂化栽培—功能性食品开发—菌渣综合利用—农作物种植—农业废弃物利用”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山东省属高校ESI上榜高校数量和前1%学科数量再创新高,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最新ESI数据,我省省属高校ESI综合排名上榜高校数达到18所,位居全国第一位;ESI前1%上榜学科数达到39个,位居全国第三位。[详细]
超算中心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济南高质量发展迎来“超算时代”[详细]
8月1日起施行7月24日,青岛市公安局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落户有关问题的通知》,自8月1日起青岛人才引进落户办理将有新变化。(院长、所长);担任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首席执行官或首席技术官;6.国家“”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人选;国...[详细]
2019高考山东专科普通批首次志愿填报今日进行7月30日,2019年山东高考志愿填报继续进行,除了本科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文理类、春季高考)、艺术类本科B段征集志愿外,专科普通批首次志愿填报将是当天的重头戏。符合春季高考技能拔尖人才报考资格的考生(2019年公示名单内考...[详细]
近日,山东获中央财政资金17.5亿元用于奖励106个产粮(油)大县。山东省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年产量稳居全国第三位,今年有97个县进入国家产粮大县奖励范围,获奖资金15.82亿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