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解西伟
荐读·1
山东枣庄干部回应问题水泥“表演哑语”:只张嘴不出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耿学清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19年7月27日
本报持续关注的山东枣庄问题水泥卖到河南农村学校一事再起波澜。昨晚,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校园里的“假水泥”》节目,在节目15分10秒后,面对镜头的山东枣庄问题水泥联合调查组带队负责人面对镜头“只张嘴不出声”。
7月15日上午,央视记者在河南鹿邑志成实验学校调查问题水泥事件时,意外拍到了从山东枣庄市过来的一批“不速之客”:山东省的公安、工商、质检部门来二次取样的调查组。由于此前已经取样过一次,为何跨省再次来学校取样?
当央视记者采访时,自称是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的带队负责人表示他不会回答记者的任何问题。在央视记者追问下,干部面对镜头突然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动作——只张嘴不出声。
央视记者:咱们今天过来是做什么的?
枣庄干部:……(只张嘴不出声)
记者:您是嗓子不行了还是……怎么说话(没声)?
枣庄干部:……(只张嘴不出声)
记者联系到了负责本次节目的央视资深调查记者、《经济半小时》编导刘煜晨。
“对其神技,我目瞪口呆。”刘煜晨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表示,他从事记者行业近24年,首次遇到这样回答问题的干部,当时对这位干部采访了两次,至少五分钟他都是“只张嘴不出声”,而之前与调查组说话时还是“口若悬河、眉飞色舞”,一到镜头前就“表演哑语”。
随后,当山东调查组要求河南鹿邑学校两位校领导在取样后签字时,学校领导拒绝了,他们表示,原因一是此前河南省鹿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作出了严格取样和权威检测,结果是山东枣庄鹏源建材的该批水泥“不合格”;二是程序不合法,鹿邑市场监督管理局并没有在场,也对这次“跨省执法”事先毫不知情。
今天上午,记者就此致电山东省枣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台儿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同时想了解联合调查组的调查进展及“跨省执法”的相关问题,当地监管部门未予回应。
荐读·2
官员面对媒体玩装聋作哑术 是一种丑态
作者:吐槽青年曹林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布日期:2019-07-27
摘要:某些官员要明白一个道理,别把“新闻发布”当成对媒体和记者的恩赐,新闻发布和政务发布,不是为媒体好,不是方便记者,不是给记者送新闻,而是为了自己,媒体和记者是帮你澄清问题,帮你引导舆论,帮你把事实和真相传递给更多的人,帮你跟谣言赛跑的。面对采访,把记者当敌人,粗暴地推开话筒,在话筒前装聋作哑,丢人的不是媒体,而是自己。除了丢人,制造了比“发布的新闻”更大的新闻,也失去了一次借助媒体发声的机会。
真让人哭笑不得,更让人喷饭!面对媒体采访,竟有官员发明了“只张嘴不出声”的“哑语应对术”,自以为很聪明,其实蠢到家了。河南校舍假水泥事件,那一捏就碎的水泥,经《中国青年报》曝光后,让舆论震惊和哗然。央视接棒追踪报道水泥的生产销售渠道和监管问题,采访山东枣庄台儿庄区一市场监管局干部时,媒体逼问下,这位干部面对镜头竟然玩起了“哑语应对法”,只张嘴不说话,只动嘴不出声,如果不是记者识破其花招提醒称“你嗓子是不是有问题”,电视机前的观众还以为话筒坏了或电视信号出问题了。
话筒没坏,电视没坏,信号没问题,这个官员的嘴和嗓子也没发炎,是某些人心坏了,新闻发言人成了新闻发炎人,让新闻发炎了。
这个想耍小聪明的官员可能会认为,我不出声,你们媒体就没法做新闻了,这事儿就没法追踪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对媒体报道规律和舆情发酵规律无知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再喷一次饭,本来正常接受媒体采访了,面对镜头坦诚说几句,或者让掌握相关信息的人出来走几步,接受采访,基于“第一热点”已过,这可能只是一条“小新闻”,不会上头条引发轰动。但像这样面对镜头鬼鬼祟祟玩花招,表演起了哑语,玩起“打死我都不说”的行为艺术,反而“逆向”设置了一个显眼议题,制造了一个充满戏剧冲突性的新闻点,成为一个轰动性的大新闻。
1,校舍假水泥事件追踪,枣庄市场监管部门回应媒体。2,河南校舍假水泥:枣庄官员面对央视记者光张嘴不出声。——看看,哪条新闻更劲爆,更容易上头条?这种玩哑语应对术的官员,不知道是无知中的高级黑,还是高明中的真黑。
从信息控制的角度看,“不说话”似乎可以捂住信源切断传播,但从新闻传播规律来说,这种“不说话”,反而是一种逆向的提醒,等于向公众宣称:大家快来看啊,这里有问题,这里有见不得阳光的事,我真不方便说,我心里有鬼,我不得不保持沉默啊。大大方方地说,光明正大地说,这事就脱敏了,人们反而不会当回事。想方设法捂着,记者在这种逼问下也表演哑语,只会将事件敏感化。你改变不了的规律是,越是刻意遮掩某个信息,反而越是一种凸显、放大、聚集和宣传,把人们本来不是太关注的目光,聚集到刻意想遮掩的那个点。
在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中,总有一些官员对媒体采访有一种误解,将“官方回应”当成媒体报道的要素,甚至当成对媒体的“恩赐”,好像官方不说话,官员不接受采访,媒体就没法儿报道了。这些觉得“官方发布养着媒体”的官员,对新闻传播规律太不了解,他们不知道,官方不发布信息,官员不说话,很多时候媒体更好报道。
比如,有些官员喜欢挂记者的电话,或者故意不接电话,或者采取各种方式阻挠记者的采访,这会形成一种“我没有接受采访、你就没法写新闻”的幻觉。幻觉毕竟是幻觉,记者的新闻照样可以写,而且可以写得更有冲突性和戏剧性,更能勾起读者的追踪欲望,也让事件更充满想像力。
为什么呢?这就是新闻规律,不仅“你说了什么”是新闻,在舆论聚集下,“你没有说什么”更是新闻,你的肢体语言、你对媒体的态度、你挂断的电话、你流露出的拒绝采访的姿态,都是新闻的一部分。为什么需要新闻发布啊?就是官方及时发言,让官方的态度和声音去引导舆论,避免舆论歪楼,避免次生舆情。媒体采访,不是渲染和炒作,而是给官方发声的机会,让舆论平衡,避免舆论场被猜测、脑补和误传所占据,避免官方缺席导致的一边倒。——这倒好,明明是给官方发声的机会,把麦克风递到官员面前,你反而打起了哑语,放弃了机会。
所以,某些官员要明白一个道理,别把“新闻发布”当成对媒体和记者的恩赐,新闻发布和政务发布,不是为媒体好,不是方便记者,不是给记者送新闻,而是为了自己,媒体和记者是帮你澄清问题,帮你引导舆论,帮你把事实和真相传递给更多的人,帮你跟谣言赛跑的。面对采访,把记者当敌人,粗暴地推开话筒,在话筒前装聋作哑,丢人的不是媒体,而是自己。除了丢人,制造了比“发布的新闻”更大的新闻,也失去了一次借助媒体发声的机会。
何以出现这种装聋作哑的官员?
我想,绝不只是一两个官员的问题,而是一些地方的新闻发布和官场生态出了问题,上面领导有了“不许接受采访”的命令,下面办事的人能怎么办?又不能推开话筒,只能装聋作哑了。所以出了这事,不能只盯着这个装聋作哑的,而要追问,谁让他聋了,谁让他哑了?当然,别被聋哑遮望眼,更要防范“装聋作哑术”后的另一种厚黑术,金蝉脱壳术。牺牲一个装聋作哑的,让大家去群嘲这种丑态,然后忘记校舍假水泥。
对“装聋作哑”需要刨根问底,对“校舍假水泥”更要穷追不舍。前几天一个官员批评当下一些地方的习惯,不是鼓励和支持舆论监督,而是热衷于“监督舆论”,防着媒体,把媒体当敌人,把“舆情研判”当成“敌情研判”。装聋作哑术,正是这种丑态的一种症状吧。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解西伟
5天3地22站,进园区、入街道、访企业,深入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山东干部一路轻车简从,边看、边学、边思考、边总结,真切感受三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奋发有为的务实作风、制度创新的丰富实践。总结过程中,省委书记刘家义提出一个关键词——流程再造[详细]
召开发布会公布: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1823.3亿元,同比增长5.4%,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变、变中回暖的趋势。“与全国走势一样,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详细]
非法“住改商”拟限期销号退出7月26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关于规范“住宅商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再次公开征求意见。与上一版本相比,新版征求意见稿明确未征得全体有利害关系业主同意擅自“住宅商用”的,区县政府要依法查处、取缔[详细]
青岛的夏天,离不开新鲜肥美的海鲜和泡沫绵密的啤酒。啤酒之于青岛意味着什么?几乎是这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城市的第二个符号。[详细]
长岛作为我省唯一的海岛型区域,区位优势独特,海洋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生态系统相对脆弱。7月26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条例》是我省第一部海岛生态保护的创制性立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详细]
今天上午,解除80km/h限速后的济青北线车如流水,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济青高速比原计划提前5个月建成通车。新济青以我省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全省第一条改扩建高速公路、全国唯一高速公路改扩建绿色科技示范工程再塑“山东的路”品牌,将更有力地支撑保障现代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