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洪澜:致富路上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2019-07-26 10:15:51 来源: 鲁中晨报 作者: 蒲泫奇

记者 蒲泫奇 通讯员 刘志勇

7月18日,结束了在高青县常家镇沙李村为期两年的“第一书记”工作没几天,鲁洪澜又去市委党校参加“第一书记”上任前的培训,踏上了二次上任的帮扶之路。

提起淄博市纪委监委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鲁洪澜,沙李村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扎根沙李村的这两年,他硬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不退缩的决心,使这个曾经让他心生退意的“问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两委”因他的到来又重新拧成了一股绳,困扰村民多年的灌溉难、销路愁的顽疾也因他迎刃而解。在村民眼中,他是致富路上的引路人,是无话不谈的亲人,更是一个踏下心来干实事的好书记。

鲁洪澜为沙李村义卖特色农产品“冬雪王桃”。

解决销路

他帮村里卖了30多万斤桃

2017年上任之初,驻村帮扶的相关工作陆续展开,鲁洪澜忙得不可开交,偏偏这时又出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当年10月,沙李村的“冬雪王桃”成熟了,100多亩地产了70多万斤桃,这是首次进入盛果期。看着硕果压弯了枝,村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种桃不易储存,而且这个品种在本地没有知名度,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消费者认可,这么多桃往哪里卖?

经过反复考虑,鲁洪澜想到了一条利用自身价值的特别路子——发挥市派高青县“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作用,与其他驻高青县的24名市派“第一书记”联动,一场“冬雪王桃”义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记得那是2017年10月21日,恰逢周六,在张店美达世纪华庭小区南门附近,一大早25名“第一书记”身批“‘第一书记’情系高青”字样的鲜红授带,吸引了大批过往的市民们前来品尝,这一天卖了6万多元,首战告捷。此后,世纪花园社区、丽景苑、义乌小商品城南广场、阳光花园、理工大博大花园等大型社区和主要商业场所都成了他们的卖场。正是靠着这种游击战术,鲁洪澜先后帮助沙李村卖掉了30多万斤“冬雪王桃”,他用实际行动向村民展现了他开展帮扶工作的决心和实力。“鲁书记可是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啊,不仅是帮我们打出了品牌和知名度,更让我们看到了在致富路上走下去的希望。”村民李学堂感激地说道。2018年3月,他带领几个村民到云南考察定购果树新品种3500株,种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今年果树已经开始结果。

如果说在卖桃这件事上,鲁洪澜扮演了救火队员的角色,面对突然出现的困难,他临危不乱,积极应对,给村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在修灌溉渠、建高压电这两件事上则展现了他长远的眼光。

鲁洪澜和工人在黄河边进行末端抽水机电泵安装。

授人以渔

给村里修水渠和生产道路

沙李村村民以种植农作物和果树为生,原先的灌溉水渠因年久失修,几乎失去了作用,一年下来能否有个好收成,还得看老天的脸色。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对于沙李村村民来说,他们空有一身果树种植的好本领,却没有趁手的“渔具”。为了解决灌溉难这个困扰老百姓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鲁洪澜先后争取135万元帮扶资金,开发常家镇内陆滩涂土地,历时4个月修筑水渠和生产道路1800米。

至此,村民所需的“渔具”还差一个关键“零部件”——电。架电可是个大工程,涉及部门多,资金需求大,困难重重。鲁洪澜心知肚明,但在他看来既然要做就得让村民满意,让自己满意。通过争取上级帮助,再加上他努力协调电力等部门的支持,今年7月15日,高压电线工程顺利完工。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他仍然“火力全开”,脱贫攻坚热度不退,帮包支持热情不减。

对沙李村和周边几个村子来说,这不是一条普通的电线,它改写了几十年来滩内良田无电可用的历史。搭配修建的1800米水渠和生产路,这条电力线路的贯通将彻底解决黄河滩区内3000亩土地的灌溉难问题,既节省灌溉成本,又使沙李、艾李、牛家等7个村群众受益。鲁洪澜给记者算了笔账,在此之前,灌溉一亩地的成本在55-60元,而现在一亩地只需要15元,成本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村民收入的逐步提高。

在帮扶工作结束前,鲁洪澜把最趁手的“渔具”交到了村民手中,也为他离任后村民的生产、生活做好了铺垫。

鲁洪澜为常家镇毛家村群众代言销售“雪莲藕”。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怀备至

提升村民精神生活水平

如果说前两件事鲁洪澜都是从大处着眼,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举措则是有针对性的局部关怀。村民李永胜是沙李村的贫困户,家庭条件差,住房破败不堪,每逢下雨鲁洪澜都会撑着伞去李永胜家查看情况,即使是在半夜也不例外。为了改变村里贫困户的居住现状,他先后为两名贫困户争取政策支持资金4.3万元进行危房拆除重建,并且自掏腰包1.5万元为贫困户李永胜建设72平方新房;发动全体党员和社会爱心企业捐款5100元,为贫困户李凤英实施危房重建;争取2800元帮助贫困户李全德老伴许贵红老人换牙齿;为残疾人李永生争取一部手摇轮椅……

通过举办“市派高青县‘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扶贫助学公益活动”,举行“‘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公益基金启动仪式”,为贫困户李永胜家11岁龙凤胎兄妹发放1000元助学资金和学习用品,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通过举办“温情传递 青春扬‘益’”学雷锋志愿服务走进沙李村活动,组织山东省4位专家会同市、县医院专家到沙李村开展专家义诊、健康查体、保健知识普及、口腔检查、科学知识讲解、心理健康辅导、法律咨询、金融知识讲解、义务理发、文艺演出、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等内容丰富的活动,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鲁洪澜联系了一家保险公司,组织“一路童行”免费观影活动,带领艾李湖行政村5个自然村40多名孩子及家长、部分党员到县城全球通电影城观看3D电影,安排贫困家庭孩子接受媒体采访,给他们创造成长空间。

两年来,他为沙李村干了很多实事。争取62万元“户户通”项目,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争取5万元对村十字街主干道进行美化,喷漆5600平方,绘画18幅;争取60万元美丽乡村项目资金,为村内铺设了生活用水排污管道,绿化美化主干道、安装了25盏路灯;争取45万元对村主干道实施硬化,协调解决40万元土地流转费解开村民们一块心病;争取10套体育器材建设一处文化健身广场……这一桩桩、一件件,让沙李村村民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也彻底征服了村民们的心。

在鲁洪澜看来,老百姓没有华丽的语言,他们有的只是一句“鲁书记你来了,鲁书记吃了吗,鲁书记晚上睡下冷不冷……”,这声声问候带着对驻村书记最朴素的感情,这些暖心的话语足以推动他用心用情用力为他们争取、为他们奉献。

■ 后记

责任让脱贫攻坚

更有底气

有一种干部,叫做“第一书记”。无论是在大雪纷飞的寒冬,还是烈日炎炎的酷夏,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第一线,奔波在争取项目的最前沿,他们全方位地身入、心入、情入,执着地为“软弱涣散村”、贫困村谋划发展思路。

我们记载的,正是这群“马向阳”们。

面对村里的扶贫工作,他们用火热的真心扑上去;面对村里未来的发展,他们用踏实的作风干下去;面对村民热切期盼的新愿景,他们不遗余力地推进下去。

从4月初,本报与中共淄博市委组织部联合发起策划,通过深入对淄博各村“马向阳”的采访,报道了20名第三轮市派驻“第一书记”的事迹,到今天正式结束报道。采访中,我常会问“第一书记”一个问题:是什么支持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带领党员群众致富奔小康?

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位“第一书记”的答复不尽相同。也许是初次到村看到的贫穷落后,也许是村民摆脱现状殷切的眼神,也许是以心交心的彼此信任。但所有这些,汇集成了一个共同点,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答复——这就是责任和担当。

正是这份责任,让脱贫攻坚更有底气。这些曾经的“第一书记”以及未来更多的“第一书记”,带领着一个个“软弱涣散村”走出贫穷、走向富裕。记者 刘文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