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酒壶,实现“艺锡”的梦

2019-07-25 13:14: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亓秀宝

  莱芜背影(125)一把酒壶,实现“艺锡”的梦

  编者按

  莱芜,古称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莱芜位于山东中部,如同齐鲁大地的一颗心脏,因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有长勺之战,金戈铁马,折戟沉沙;近代有莱芜战役,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莱芜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镇国将军刘瑀、征朔将军李果、垦荒知县吴来朝、名医朱包蒙、诗人何兰华、画家李半残、历史学家王毓铨、散文家吴伯箫、导演吴天明……人杰地灵,大家频出。

  莱芜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寄母山、葫芦山、黄羊山、笔架山、三平山、莲花山……峰峦叠秀,各有典故。除了山,莱芜更有水,境内404条河流滋润大地,浪花淘尽,是非成败,古今多少蹊跷事,都随汶河水流中。

  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写得了诗句,读得下文章,更有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涵养,培育出朴实、厚道、聪明、灵透的莱芜人民,在每个时代的每个季节里,冬季温暖,春季晴朗,夏季凉爽,秋季金黄。

  莱芜,这座走过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蕴藏着诸多热情迸发或者默默无语的故事素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对话、去整理,去提升,担起媒体责任,以飨可爱网友。

  即日起,大众网莱芜频道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莱芜背影》,旨在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服务当地,弘扬精神。同时,谨以此表达:有一幅白描叫做莱芜印象,有一泓眷恋叫做莱芜记忆,有一种胸怀叫做俺莱芜有,有一个情结叫做大爱莱芜。

  王敦海手工制作的锡壶

  文/片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亓秀宝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医疗用品发展到如今的社交用品,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沿袭。如茶圣陆羽《茶经》所言“柴米油盐酱醋茶”出门七件事一样,酒文化在莱芜便如李白《客中行》所谓“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故乡。”但可谓“好酒配好器”,一件匠心独运、精雕细琢、妙手偶得的上好酒器更是难得的艺术品。就如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24日下午采访的莱芜68岁老人所做的锡壶。

  莱芜徐家河社区68岁的居民王敦海,退伍后回到了一直被村民称呼为“锡壶铺子”的家。说起“锡壶铺子”,要从王敦海的爷爷说起,王敦海的爷爷身体有些残疾,自年轻便以做锡壶谋生,每天一大早从徐家河村步行赶到口镇南街集市卖锡壶,天黑再赶回家,夜里做锡壶,周而复始,慢慢叫响了王家“锡壶铺子”的名声。

  锡壶、酒杯半成品

  作为家里长子,王敦海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打锡壶、干白铁活。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莱芜,交通很不便利,农村的工匠外出做生意全靠一根扁担挑在肩,王敦海的父亲每天下班回家便一头扎进房屋里打磨锡器,酒壶、茶壶、酒杯、茶碗,此时王敦海会安安静静的蹲在旁边看,慢慢开始学着上手做。后来,王敦海跟随父亲每天用扁担挑着锡壶和白铁皮,到孝义、博山等地赶集,贴补家用。

  20岁那年,王敦海入伍当了一名坦克兵,闲暇之余,做锡壶成了王敦海最大的爱好,自幼跟随父亲耳濡目染,王敦海做的锡壶外形美观、做工精细,很快成为战友们争抢的对象,也让王敦海在连队着实“风光了一把”。退伍后,王敦海跟随父亲干白铁活,打锡壶,然后娶妻生子,一家人生活虽不算富裕但也衣食无忧。1993年,战友看到王敦海做的锡壶越来越好,便告诉王敦海:“同样是每天敲敲打打,你为啥不守住家里的老本行,好好做锡壶呢!”

  王敦海制作的锡酒壶

  从那时起,王敦海便和父亲“分了家”,虽是同一个房子,但王敦海只做锡壶,业贵于专,王敦海做锡壶的手艺进步很快,比起之前单纯做烫酒壶的“小鸡子壶”,王敦海在酒壶的外观上增加了更多的造型,“四君子”之一、代表着节节高升的竹子一次次出现在了锡壶上,或随风摇曳,或雨后沾露,让锡壶更加的美观,观赏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打磨锡壶壶嘴

  时值伏天午后,雨后的莱芜湿热难耐,大部分人都躲在空调屋里纳凉,而在徐家河社区一间车库里,王敦海正拿着锉刀反复打磨着一把即将完工的锡壶,豆大的汗珠浸湿了衣服,湿透了搭在肩上的毛巾。“一旦拿起来就不能停,停下来思绪就断了,做出来的壶自己都不会满意,更别说卖给人家了。”近30年来,王敦海一直坚持手工做壶,化锡、制板、剪板、塑形、焊接,然后再经过成千上万次敲打,做出壶的雏形,接着反复打磨,安装壶嘴,继续打磨,费时费力。一把壶做完少则一个月,长则需要大半年,一年下来,只能做十几把壶。

  王敦海教女婿段宗禄做锡壶

  现在,王敦海的女婿段宗禄每天下班后便跟着学习做壶,重走王敦海手工做锡壶的路。问及为何不用一些电动工具和现代模具,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王敦海直摇头,“这么多年了,没用过,以后也不会用。老人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一旦用了电动工具和模具,这门手艺就变味了,不能掺杂功利心在里面。”保留艺术本源,不舍从艺初心,经过千敲万击和反反复复的揉搓打磨,一把把透着锃亮光泽的锡壶呈现在人们面前。

  “雨过天气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王敦海手工制作的锡壶,代表着匠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也让这位年近古稀的手艺人在追求传统技艺的路上越行越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推荐阅读
  • 对乡镇政府设“一票否决”事项,在山东行不通了

    2.jpg

    对乡镇政府设“一票否决”事项,在山东行不通了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三部法规草案,拟规定——不得对乡镇政府设“一票否决”事项。幼儿园招生不得进行任何形式考试或测查省教育厅副厅长关延平在作关于《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的说明时说,我省学前教育底...[详细]

    07-25 07-07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山东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未来一周多短时强降雨

    1.jpg

    预计明天白天,鲁西北、鲁西南、鲁中的北部和半岛内陆地区将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德州、聊城、滨州、济南、淄博、潍坊、济宁和菏泽8市的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高温高湿,易中暑。24日17时,山东省气象台发布未来七天天气预报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鲁东南...[详细]

    07-25 07-07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山东公派留学新名单公示,有科研人才也有技能名师

    3.jpg

    山东公派留学新名单公示,有科研人才也有技能名师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山东省2019年度非教育系统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拟录取人员名单公示,296人入围。非教育系统政府公派出国留学分为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访问学者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三个主...[详细]

    07-25 07-07大众日报微信公众号
  • 青岛这些老建筑“活”起来!未来将变这样…

    4.jpg

    青岛这些老建筑“活”起来。而当前,我市一批老建筑陆续步入“百岁高龄”,老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也越来越受关注[详细]

    07-25 07-07青岛晚报官微
  • 走近济南的“地下工作者”:隧道中的高温坚守

    走近济南的“地下工作者” 隧道中的高温坚守7月24日,在顺河高架快速路南延工程隧道掘进施工现场,施工员曹志辉正带领着七八名架子工,在左线先行洞内的掌子面安装钢拱架。当日,我市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顺河高架快速路南延工程露天施工的工人们在上午11点已经陆...[详细]

    07-25 06-07济南日报
  • 9岁男童撞上带刺铁丝缝20针!绿地为啥设利器?

    9岁男童撞上带刺铁丝缝20针。绿地为啥设利器[详细]

    07-25 07-07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