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础性人才瓶颈制约 智能制造,烟台大有可为

2019-07-20 08:28:38 来源: 水母网 作者:

  破解基础性人才瓶颈制约,打造一批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基础产业———

  智能制造,烟台大有可为

  水母网7月20日讯 (烟台日报记者 李仁)从普通制造到智能制造,是我们需要加速迈过的一道关口。加快推动烟台制造业向“智造”转变,烟台该如何发力?

  18日上午,2019中国-烟台智能制造产业培育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谋智能制造在烟台的发展之路,助力烟台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助力烟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智能制造,烟台大有可为。”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副主任李培旭博士说,“烟台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比较好,这些都是烟台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拥抱智能制造时代

  眼下,全球制造业正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什么是智能制造?就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等特征,实现该智能制造可以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专家学者们表示。

  德国曾经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战略。“工业4.0”的内涵就是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绿色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订制的需求,要想使单件小批量生产能够达到大批量生产同样的效率和成本,需要构建可以生产高精密、高质量、个性化智能产品的智能工厂。

  以上汽通用东岳基地CVT项目为例,该项目旨在打造智能示范工厂,从智能开发、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互联四个纬度进行智能示范工厂的探索和建设,最终将实现工程开发制造成本、产品质量、物流效率等多个要素的飞跃式优化。依托车间大数据的梳理和采集,开发相应的智能管理系统,将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串联互通,帮助项目实现安全、质量、成本、效率等各个角度更多的智能管理效益。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智能制造产业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当今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对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烟台制造业新旧动能转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时代来了,唯有热情拥抱才不被时代抛弃。

  在烟台拓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轮胎智能分拣库,机器人正在作业。(烟台日报记者 唐克 摄)

  人才瓶颈制约亟待破解

  智能制造,烟台前景如何?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我市部分细分产业优势突出,拥有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小巨人”企业和“杀手锏”产品,形成了中集装备、东岳汽车、万华、张裕、正海、泰和等一批行业龙头。产业链相对完整,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拥有机器人、3D打印、专用智能装备、高精基础零部件、软件开发平台、人工智能等核心零部件所有门类,拥有串联、并联、混联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以及打磨、焊机、航空航天系统集成商,助残、医疗、家居服务机器人,无人机、AGV、水下、消防等特种机器人,产业链相对完整。

  发展智能制造,烟台有基础有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比如智能制造领域成果转化弱、企业商业模式单一等,尤其是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短缺,这也一定程度制约了烟台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如何破解人才制约瓶颈?“校企合作,快速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烟台职业学院教授王枚认为,要充分发挥烟台高校院所数量多的优势,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联合高职院校,培养一批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为智能制造企业品牌和 质量提升提供坚强保障。

  “高端人才可以引进,但基础性人才必须自己培养。”思科大中华区创新业务拓展总监王勇鹏认为,智能制造需要大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光靠引进人才不能解决问题,人才尤其是基础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高校专业调整周期较长的情况,校企合作是非常可行的路径。“思科网络学院启动新工科为主的校企合作方案,将为烟台培养智能制造领域基础性和应用型人才。” 王勇鹏说。

  与会专家学者建议,烟台应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行业应用示范为切入点,在汽车自动化、高端制造装备、电子、食品等产业领域,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实现本地化配套,推动智能制造在汽车、化工、电子、食品等重点领域实施应用示范,从需求侧拉动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基础产业和本地服务队伍建设,支持发展智能制造云、边缘计算、工业APP等开发建设。积极发挥协会(联盟)等本地智能制造服务队伍,在创建区域生态系统、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及技术发展线路图、聚集行业高端创新人才、搭建联合攻关平台等方面,发挥行业组织优势。

  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烟台在提速。

  3月13日,世界IT领军及国际500强企业美国思科公司在烟台的首个项目———思科(山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高新区蓝色智谷正式启动建设。这次启动建设的思科(山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创新体系、展示体系、孵化体系和培训体系项目。

  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区之一,烟台制造业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思科(山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启动后,将先期引入思科“智造云”服务、思科全球生态合作开发者联盟、思科生态合作联合研发实验室在烟台落地,并联合思科产业生态系统及上下游合作企业,助力烟台新旧动能转换。

  机遇稍纵即逝。我市组建了烟台市智能制造产业招商办公室,瞄准三类五百强、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产业联盟、高校院所“专人、专门、专注、专业”培育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引进智能制造产业项目。计划年内建成烟台市技术交易市场,明年举办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重点推动软件、网络、物联网、5G等先进理念和技术与制造企业的对接,促进互利共赢。

  同时,我市将在烟台高新区等基础较好的县市区打造一批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智能制造企业和人才团队落户烟台。围绕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领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创新创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