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芦家台村:寻访赵执信避世幽居的红叶山楼

2019-07-16 10:37:00 来源: 鲁中晨报 作者: 王晓明

文/图 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在50岁左右时,写在《红叶山楼集》里面的一首七律《村舍》,这里的“村舍”指的就是诗人曾经居住过的红叶山楼。诗中的“若耶”指的是浙江绍兴之南若耶山,是著名风景胜地,意思是博山的住所之美如同绍兴若耶山。

红叶山楼大部分已经拆除,只剩下东西两座楼矗立在村中。

1959年修建石马水库的时候,红叶山楼大部分建筑被拆除,现在就剩下东西两座楼。东边这座楼现在看起来依然高大庄严。

赵执信(1662年-1744年),淄博博山人。他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28岁那年,赵执信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观看洪升的《长生殿》被告发,以“国恤张乐大不敬”为名被革职。此后50多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7月15日,记者联系到53岁的李奉波,作为当地的一名文史研究者,他曾经写过一首《石马旅游新三十二景》的诗歌,其中就有“翰林别墅红叶楼”。博山区石马镇五阳湖西侧的芦家台村,赵执信曾经居住过的红叶山楼就在此地。红叶山楼建于清代,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淄博市古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和纪念性建筑保护名单,2010年入选淄博市第4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4岁的宋建斌和79岁的老伴毛现莲,在这里已经居住了整整30年。老房子墙厚,冬暖夏凉,还是过去那种木格的窗户。毛现莲老人说,以前这里被称为田庄,因为红叶山楼的缘故,经常有人来此参观,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在这里一待就是大半天,“他们说,这个屋子里有土腥味,好闻。”

宋建斌老人告诉记者,过去红叶山楼非常庞大,“1959年,修建石马水库的时候,红叶山楼大部分建筑被拆除,现在就剩下东西两座楼。我们住的是东边这座楼。”据资料显示,红叶山楼建成后占地约30亩,为五进院落,第5个院落有东、南、西3座2层楼。

记者看到,屋内二楼的楼板已经拆除,现在两位老人住的地方用隔断隔开了,前后有两个窗户,这两个窗户还是过去那种木格的样式,下面的窗台也是用一整块巨大的青石做成,看起来十分厚重。“这座楼好几百年了,我们住进来之后,从来没有修过,连屋顶都没有拾掇过,从来不会漏雨。相反,我们原来自己家的房子都修整过好几回了。你看看,老一辈人造的房子真是讲良心。”

宋建斌告诉记者,红叶山楼背靠赵华山,山上多黄栌树,每到秋季漫山红遍,又有“红叶山”之称。山脚下有两处泉眼,东南方向的一眼称作老泉,西南方向的一眼叫作响泉。两股泉水环绕山庄由南向北汇入山庄东北角的钱家湾,只因两股泉水环抱村庄,人们又将这两个泉合称为福抱泉。

记者了解到,2003年,博山发现康熙四十八年颜神镇“赵宦买税碑”,赵执信因为“和族弟买断九个行业的税,想避开尘世的烦扰”,所以离开颜神镇(博山城区)住进了红叶山楼。原来,康熙中叶,豪强霸市,勒索成风,颜神镇集市商民不安,赵执信和族弟出面买断“九行”之税,分别是“海鱼行、山货行、茧布麻行、猪行、硝行、矾铁行、绵楮行、榆皮行、碱靛行”。其中,“硝行”“矾铁行”最为显要。博山自古是“矾铁”的重要生产基地,而“硝行”中的“硝石”则用作琉璃冶炼的助熔剂,需求量极大,“硝行”免税对琉璃业发展无疑起到关键作用。此举招致了赵氏家族内部的不满,而且切断了一些官吏和镇上地痞流氓的财路,这些人对赵氏兄弟怀恨在心,不时寻机找事,谩骂报复。因此,赵执信才“息机逃世网,所乐在幽僻”。

本文开篇《村舍》中有这样一句,“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意思是倔强的竹笋长成了嫩竹,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开花了,似乎低头自护其足。这恐怕也是赵执信当年心情的一种表露。他没有想到的是,红叶山楼大部分房屋在1959年修建了当时的石马水库后,沉入水底跟大坝融为一体。

芦家台村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

村外五阳湖边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

84岁的宋建斌和79岁的老伴毛现莲,在这里已经居住了整整30年。

本来是两层小楼,如今二楼的楼板早已拆除。

楼前的柱础跟下面的基石是一体的,当年建造时是用一块石料雕刻而成的。

村外的五阳湖中,几只黑天鹅在悠闲地游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