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建设活力四射,成山东发展新动能

2019-07-05 11:30:00 来源: 凤凰网山东综合 作者: 刘雯

山东宜居城市的建设不断取得喜人成果。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报告对2018年中国两岸四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8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其中,济南、青岛、威海、烟台四城分别以19、20、29、34的排名入围宜居竞争力前50强,其数量和位次与上年相比都有大幅提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宜居成为吸引人才落户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山东各地规划的完善和城市软硬环境的提升,一座座宜居城市正成为山东的新名片和发展的新动能。

二线城市的突飞猛进

在今年的宜居竞争力排行榜中,二、三线城市宜居能力大幅提升,济南作为二线城市,与上年相比,排名上升11位,成为山东省排名最前的城市。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济南这个“一城雾霾半城堵”的城市会比青岛、威海、烟台排名更靠前呢?

事实上,报告解释,活跃的经济环境、优质的教育环境以及健康的医疗环境是造成城市宜居竞争力差异的前三位因素,而济南在这几方面的改变也是有目共睹的。

2015年,济南开始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这可谓是济南的转折点。

在创建过程中,济南拥堵的道路变得井然有序,300多个泉城广场面积的违法建筑一一拆除,“中国范儿”的公益广告传达着敬老爱幼、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休闲公园、绿化带、便民设施等逐渐改变着老城区的面貌……通过创城,济南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大幅提高,城市的宜居宜业水平也在不断优化。

经济环境是城市宜居与否的重要考察因素。在经济发展上,济南积极开展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千亿级大项目,就刚刚过去的2019年第一季度,济南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了明星城市佛山,和“特大城市”郑州几乎持平,现在的济南正向着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迈进,其经济活力可见一斑。

此外,在自然环境方面,济南的蓝繁天数明显增多;在医疗方面,济南有着山东省最优良的医疗资源;教育方面,山东第一学府——山东大学也坐落济南;在交通方面,济南三四年前就建成了环线高架,近年来还打通了几十条断头路,修建了地铁R1线,未来济南的地铁和大环线建成,市民出行会十分方便。

可以看出,济南正从一个环境脏乱差的省会城市逐步转型。

老牌宜居城市的努力

除了济南成绩亮眼,青岛、威海、烟台等“老牌”宜居城市也从未停止环境优化的步伐。

例如威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国家森林城市,两次被联合国评为“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先后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被海内外朋友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很多排行榜都把威海列入中国最宜居的城市前十强。

诸多殊荣下,威海的宜居城市建设更加努力。

城中村改造、农村综合环境整治、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全域城市化、“城市双修”工程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不断提升威海的气质与内涵。

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最积极的生态建设、最集约的资源利用……威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了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双安双创”工作,威海实施“全域覆盖、全程监管、全民共建”创建模式。2017年6月,将全国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两块牌子收入囊中,威海成为全国唯一的整建制“双安双创”城市。

优美的风光、整洁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物……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要素,给予了威海人最可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宜居威海的荣誉也更加名副其实。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宜居竞争力比拼中,都市圈的竞争力阶梯效应明显,青岛都市圈跻身第一阵营,并超过首都都市圈。

都市圈的形成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一定规模的都市圈不仅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作为经济圈、工作圈、生活居住圈的叠加,都市圈可以成为兼顾职住平衡的重要宜居载体。

山东也十分重视都市圈的建设。2017年1月,山东颁布《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明确提出做优做强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将青岛都市圈定位为未来“全省发展核心引擎”。

因此,充分发挥青岛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正向关联作用,带动都市圈提升宜居竞争力,必将引领山东城市顺利对接“一带一路”等重大行动倡议和国家战略,推动世界级宜居都市圈的建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翼晖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