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赶深圳系列报道⑿|青岛医保:扩充“秒办”服务事项

2019-07-04 11:37:00 来源: 青岛日报 作者: 赵 波

  2019070401_brief (1)_副本.jpg

  2019年7月4日青岛日报1版

  res13_attpic_brief.jpg

  青岛医保:扩充“秒办”服务事项

  对标深圳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20天建成首家医保工作站

  健康,贯穿人的一生,是幸福生活和奉献社会的基础;全民医保,和每位参保人息息相关,是市民健康的坚实屏障。

  如何更好更有效地筑牢这一健康屏障?这是每位医疗保障工作者念兹在兹的话题。毋庸讳言,青岛市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按DRGs付费方式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后发现,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客观方面,制度设计与改革创新的整体性系统性超前性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体系和服务效能有差距;主观方面,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对机构、群众的需求考虑还不够周全;机制方面,市场化的内在机制不健全,法治化的治理格局不完善……

  正视差距、瞄准差距,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成立仅四个多月的青岛市医保局通过对标先进,找准差距,打响医保惠民攻坚战。

  对标“秒批”,推动大数据互联互通

  异地就医报备,填材料;异地生育转诊报备,填材料;门诊大病申请,填材料……曾几何时,名目繁多的填报材料和繁琐的手续给参保人带来不少困扰,每次都需要到经办机构窗口才能办理医保服务事项,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居高不下。

  为解决这一难点痛点问题,推行“互联网+医保政务”,市医保局政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于近日上线运行,原先须到经办机构窗口才能办理的医保服务事项,现在绝大多数都可以到市医保局官方网站办理。目前24项医保对外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5.8%,零跑腿率达到95.8%,全部服务事项100%一次办好。

  然而,现有网上审批模式只是传统人工审批模式在网络上的延伸,存在办公时间限制、材料审核导致的时间延迟,以及个人经验和判断因素导致的审批结果差异等问题。如何打破这个“天花板”,实现政务服务再升级?深圳推出的“秒批”服务给出了答案。

  深圳市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敢于放权、舍得放权、善于放权。全市54项行政审批秒批事项,居民医保征缴是其中之一,此举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据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秒批”服务是一种“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服务,通过信息共享、自动比对、核验申请信息,实现基于申请材料结构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审批要素指标化的系统无人工干预自动审批。

  “秒批”究竟能有多快?2018年11月21日,深圳市发改委试运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秒批”,做到了6秒出证。

  2018年6月25日,深圳市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引进和落户“秒批”正式上线。2018年11月15日,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推广“秒批”模式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深圳市力争到2019年年底前,20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秒批”。

  “学赶深圳,不能坐等,必须寻标对标,拿出切实举措来。”青岛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卫国表示。就在前不久,市医保局赴深圳调研学习医疗保障工作,考察深圳市民中心,并与深圳市医保局开展座谈交流,“秒批”体现的深圳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引发考察人员震动,掀起头脑风暴,为改善群众服务体验,积极推出“秒办”服务,首批推出护理和康复人员信息登记与维护、门诊统筹签约等两项“秒办”业务,并将陆续扩充“秒办”事项范围。

  “‘秒办’的基础是大数据的互联互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沟通配合,目前我们推出的两项‘秒办’业务属于基础比较好的,下一步扩充事项范围就需要打破部门间条条框框,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市医保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创新服务理念,20天落地医保工作站

  学深圳,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思想观念大解放,这已经成为市医保局从上到下的共识。“要积极学习深圳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心态,‘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意识,‘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是冲刺’的战斗姿态。”刘卫国表示,要学习深圳医保领域引领性开拓性示范性的宝贵经验,拉高标杆,高点定位,用创新理念、创意思维推动医保事业改革发展。

  自今年5月开始,深圳市将医保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分批延伸至全市74个街道,让百姓触手可及。而我市目前还集中在市、区两级经办,在街道、社区等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服务能力比较薄弱。“深圳的做法使参保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保服务,这对于我们的工作是很大的启发。”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深圳考察回来后,市医保局经过讨论、考察、调研,决定参照深圳工作理念,设置医保工作站。从提出相关动议到第一家医保工作站落地,仅仅用了20天。

  在全市遴选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定点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设立医保工作站,将医保临柜服务直接延伸至社区医疗机构,参保人在就医之后可“零距离”“一站式”办理医保相关业务。全市首批27家医保工作站已于6月1日正式挂牌并对外服务,现阶段主要在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城阳、西海岸布局,下一步将在其他区市逐步扩大范围。

  医保工作站目前可承担3项基本服务事项:门诊大病申请、医保异地安置报备、异地长期居住报备,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增服务范围,直至实现承担全部医保窗口服务事项。

  启用医保工作站,提供“家门口式医保服务”,将方便广大参保群众,特别是为疾病高发的老年参保群体提供咨询和办理医保的便利渠道。此外,这一举措还能够引导参保人员在基层看病就医,助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冲破藩篱,简化异地就医手续

  异地就医,成为很多参保人的现实需求。目前全市300家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已全部纳入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范围,并推出了手机和网站结合的异地就医报备业务,成为全国首个异地就医无障碍报备城市,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针对流动人员就业、务工、居住等频繁变化的特点,本着能简则简、能快则快、能宽则宽的原则,市医保局将异地就医手工报销医疗费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减为20个工作日。同时,自从6月1日起,进一步简化优化异地就医报备和结算等流程,为参保人异地就医提供便利。

  “以前的工作理念是管理为主,服务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从深圳学习回来后,感觉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把为参保人服务放在第一位。”刘卫国说,站在参保人的立场,设身处地解决异地就医难点痛点问题,才能实现医保利民便民。

  据了解,常驻异地工作人员报备时原来需要提供单位派驻文件、劳动合同等4项资料,优化调整后,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由派出单位统一出具1份外出工作证明材料,即可报备;简化异地安置和异地长期居住人员报备程序;异地安置、异地长期居住或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回本市治疗,发生的住院医疗费可直接联网结算报销;放宽回户籍地治疗人员范围,人员范围由大学生放宽至各类参保人员;将异地急诊住院费用纳入异地联网结算范围;此外,还取消了异地生育转诊报备手续。

  让医保惠民的阳光照进市民心里,为群众撑起健康的保护伞。未来,市医保局将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学深圳、赶深圳”有机结合,加快医保制度创新,推进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做好长期护理保险、DRGs付费方式改革、医保监管方式创新改革三项国家级试点,进一步发挥医保在深化医改中的基础作用、对保障改善民生的支撑作用,精心打造“惠民、智慧、诚信、阳光”医保,增进岛城人民健康福祉。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赵 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