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他参与组装淄博最早的电视机

2019-07-04 11:09:37 来源: 鲁中晨报 作者:

文/图记者李波

晨报淄博7月3日讯今天,在周村古商城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举行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捐助仪式,75岁的旅美科技工作者吴隆武先生向馆长张维杰捐助人民币5万元,帮助他将这个特色博物馆办得更好。据了解,吴隆武先生曾经于1970年来到淄博,在这里整整工作了8年,并亲自参与了淄博最早的电视机组装。

“这次我从美国回来,本来是去老家荣成参加一个活动。我想回北京的时候,顺便到淄川原来工作过的地方看看,没想到从网上一搜,就看到了张维杰先生的三转一响博物馆。”今天,旅美科技工作者吴隆武先生在周村区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接受了鲁中晨报记者的采访。“我在网上搜了很多三转一响博物馆的资料,发现他还有一台‘北京’牌14吋电子管黑白电视机,那是我在1970年亲手安装的那台电视机,当时我们组装了两台,这也是淄博市最早的电视机。”

吴隆武、韦海华夫妇将5万元支票交付张维杰(前排左一)。

吴隆武(左一)介绍自己参与组装电视机的经历。

吴隆武告诉记者,1970年,他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来到了淄博无线电五厂工作,被分配到了钳工车间干钳工。半年后,五厂设立了电视机项目,包括吴隆武在内的3个人成立了一个小组,仿照天津电视机厂生产的“北京”牌电视机,组装了两台电视机。

“电视机组装好了之后,上面那些调整图像的方块格都可以正常显示,但是在淄川却收不到任何电视台的信号。当时泰山上有一个接收器,可以把济南的信号接收过来,再换一个频道转发出去,但这个信号在淄川收不到。”回忆当时的情景,吴隆武表示,“我们就想办法做了一个鱼骨式的老式天线,把它架到了很高的地方。我们厂买了3根木制电线杆,两根在下面,一根在上面。我穿着铁鞋爬到电线杆上面,下面的人调电视,我在上面调天线的方向,在上面待了很久,最后勉强找到一个比较清楚的角度,下面的人勉强看到图像,听到声音。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所有人之前都没看过电视。下来之后,我的腰疼了两天,因为在上面太紧张了。”

吴隆武先生在淄博工作了8年,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他考上了首批研究生,随后公费出国留学。“看到近50年前我亲手组装的产品,我非常激动。张维杰先生收集的这些产品让我非常敬佩,我想为此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吴隆武跟记者提到自己在淄博生活的一些记忆,“那时候我们都喜欢骑大金鹿自行车,用淄博当地的土话说,大金鹿自行车‘出道’,就是说同样的距离大金鹿花八分力气,飞鸽、永久要花九分力气。同样力气,它‘出道’。就像你干活用了趁手工具,出活一样。”

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邱万勇表示,淄博是座老工业城市,到目前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努力,逐步建立门类齐全、功能先进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年产值过万亿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淄博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吴隆武和张维杰两位先生正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吴隆武先生在淄博工作了8年,参与了各项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对淄博市电子产业的发展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出国之后仍然心系祖国,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国家和淄博的发展,这次特意从大洋彼岸赶来向三转一响博物馆捐献资金,为淄博工业发展再次做出了贡献,令人敬佩。张维杰先生用业余时间进行三转一响产品的搜集和整理,可谓倾其一生财力,历尽艰辛,打造了享誉中外的三转一响博物馆,将这段历史以实物的形式,打造成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一段辉煌的国家记忆。现在的这一幕,历史是不会忘记的。对于牵线搭桥的媒体——鲁中晨报特别表示感谢,吴隆武先生正是看了媒体的报道之后,才找到三转一响博物馆,在此也感谢鲁中晨报对宣传淄博工业文化所做的努力。

邱万勇表示,三转一响博物馆不仅是张维杰先生自己的,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笔财富,打造好这个博物馆,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前人的肯定,更是对后人的激励,我们的文化自信、工业自信也源于此。三转一响博物馆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在周村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一定会越办越好。

随后,在各位领导和来宾的见证下,吴隆武先生和夫人韦海华女士向张维杰先生转交了5万元的支票。

据了解,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邱万勇、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子礼教授、周村古商城管委会主任马明锋、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生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