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法官马敬启:扎根基层24年,司法为民不言累

2019-07-04 10:09:00 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

他1995年5月考入法院工作后,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24年来,他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政法干警”、“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办案能手”,并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05年6月、2014年9月先后两次被授予“全省人民法庭优秀法官”称号,2015年11月被授予“全省优秀法官”称号,2016年6月被授予“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9年1月被授予“全国优秀法官”荣誉称号。

他就是山东省莘县人民法院城关人民法庭庭长马敬启。

扎根基层不言悔

马敬启同志信仰坚定,服从组织,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他说,服从组织安排是自己无悔的选择。1995年刚考入法院工作时,他的孩子还未满一岁并且需要照顾,本来他依靠自己的文字功底,很有机会留在院机关工作,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当时人民法庭人手少,急需补充后备力量,根据组织安排,他依然来到环境艰苦的人民法庭工作,并在人民法庭一干就是12年。

2007年6月,莘县法院人员再次调整,马敬启同志又有调到院机关工作的机会,但组织考虑到他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又把他调整到离县城最远的古云人民法庭主持工作。期间,古云人民法庭连续三年受到上级法院的集体表彰,其中被中院荣记集体三等功两次,被省法院荣记集体二等功一次。随着民事审判工作改革发展,2011年,他被调到院机关民一庭参与民事审判工作。本来他以为这次终于回到机关工作了,可时间不长,法院再次进行人员调整。

2013年2月,马敬启同志又回到了他工作多年的朝城人民法庭工作。在他代理庭长期间,朝城人民法庭两次被中院荣记集体三等功。2017年9月,城关人民法庭积案多、难案多、涉诉信访案件多,多项办案指标严重下滑,在危难之际,组织上又把他调整到城关人民法庭担任庭长。到法庭后,他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同时以身作则,带头办案,一年时间就扭转了城关人民法庭的落后局面。2018年年底,莘县法院将工作成绩突出的城关人民法庭荣记集体三等功的请示上报到上级法院。24年来,随着工作岗位的多次调整,他有很多机会能调到机关工作,但他依然留在了人民法庭。他说,他的心已经融入了人民法庭。每到一处人民法庭,他已经融入了人民法庭的生活,已经熟悉了每一条乡间小道,已经熟悉了乡村的每一张笑脸。他觉得,人民法庭的空气都有自己熟悉的味道。就是这样,他坚守人民法庭,一干就是24年,从未说过一个“不”字。

司法为民不言累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群众的事当作大事。每到一处人民法庭,他都把做好群众工作的观念灌输到干警心中,始终带领全庭干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做“服务型”法官。他说:“办好一件案子,解决好一起纠纷,心里就感觉舒坦。”那是2003年,一位中年妇女的丈夫因交通事故死亡。这位张姓妇女将丈夫的死亡赔偿金16万元借给了邻村的周某。她们约定月息1分,但在周某支付了三个月的利息后,就不再支付。后张某多次催要,周某一拖再拖。无奈之下,张某将周某告上法庭。马敬启充分调查后,发现周某将借款借给了一家面粉厂,由于面粉厂经营不善,面临倒闭。但张某的女儿恰恰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因交不上学费,不能按时报到。此时,马敬启心如刀绞,说无论怎样也要把孩子的学费讨要到手,坚决不能耽误孩子上学。一天晚上,他骑着摩托车去找周某,一直蹲守在周某家附近,直到周某回家。马敬启立马赶上去做工作。周某终因马敬启的诚心所感动,先将15000元支付给了张某。随后,马敬启顺势调解此案。

马敬启说:“只要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就信任你,人民法庭工作就好开展”。2019年4月23日9时,是毕某和蒋某起诉被告张某、曾某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开庭的时间,双方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均如期到庭,但由于附近的变压器烧毁,人民法庭突然停电,致使庭审无法照常进行。由于该案原被告双方矛盾较大,且被告很难联系,双方当事人一直不能心平气和地正面解决纠纷,承办此案的该院城关法庭庭长马敬启坚持从中斡旋,做了大量工作,促成这次庭审十分不易;并且毕某、蒋某还着急参加亲友婚宴,时间十分紧迫。针对这种情况,马敬启庭长没有停止办案,果断地采取传统手写记录方式进行庭审,并耐心细致地对原被告双方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在特殊的情况下采取特殊的手段,以最短的时间达到了最优的效果,从而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对法院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对我们来讲,意义重大,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法官为民解忧、为民办事的温暖,对此我们很感激!”4月28日一上班,毕某和蒋某手持绣有“执法为民、公正廉洁”字样的锦旗和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激动万分地向该院领导说起了马敬启法官办案的感人故事。朴素的语言,传递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微小的事情,折射了马敬启同志司法为民的拳拳之心。停电不能停办案,更停不了法官司法为民的脚步。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为群众着想,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为方便群众诉讼,马敬启在人民法庭设立诉讼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诉讼服务。近年来,他不断完善电子诉讼平台,将诉讼服务大厅的各项功能转移到网上,真正实现网上立案、缴费,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辖区各镇街设立法官工作室和便民诉讼办案点,坚持做到巡回审判、假日法庭,送法上门,送法到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积极开展司法便民救助活动。通过系列的便民措施,更加方便了群众的诉讼需求,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24年来,马敬启总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如今,他的妻子还没有固定工作,靠在超市打零工维持家庭开支。马敬启说:“年轻的时候,妻子的工作还好找一点,现在年龄大了,临时工也不好找了。”但家里再难,他也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过分要求。2018年1月,在他父亲重病期间,他坚持白天处理人民法庭要紧的工作,晚上伺候病床上的父亲。长时间无法正常休息致使他筋疲力尽,难以承受,本来高血压的他经常失眠、头疼,但他都硬挺下来,直到把父亲送走。

公正廉明不言苦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每一位法官的追求和目标。在审判工作中,马敬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法定权限履行职责,确保审理的每一起案件实体公正、程序合法。无论作为审判员还是庭长,他都敢于担当,始终对自己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他向全庭干警提出“向我看齐”,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主动带头承办疑难复杂、矛盾大的案件,坚持将“接待当事人要热心、倾听诉求要耐心、审判案件要细心、解决问题要诚心”的“四心工作法”贯穿于整个审判活动。他带头强化案件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以责任促公正;严格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以管理促公正;实行疑难案件合议庭评议、专业法官讨论,发挥专家和众人的智慧促公正;坚持案件依法公开审理,积极推进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直播、录播,以司法公开促公正;强化外部监督,听取党委、纪委、人大的意见,以监督促公正;以公正、高效赢得民心,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近三年来,他个人年均主审、作为审判长和合议庭成员审理案件830余件。2018年,他个人办结案件290件,全庭共办结各类案件1974余件,结案率为89%,员额法官人均办案359件,所审结案件无长期超审限案件、无矛盾激化案件,无新的涉案上访、申诉抗诉案件,无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结案率、结收比、员额法官结案数、平均办案天数、裁判文书上网率均列莘县法院各业务庭首位,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公生明,廉生威。每到一处法庭,马敬启都带头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狠抓廉政建设。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共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带头贯彻执行。每到一处法庭,他都带领全体干警认真学习各项廉政规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抓早、抓小,坚持预防为主,扎紧篱笆,管住嘴、管住手、管住腿,管住思想,形成了高压严管态势。通过与干警签订廉政责任书;每月利用庭务会的时间与干警述廉;建设好廉政文化长廊,关注廉洁聊城微信公众号、观看廉政警示片,召开家属助廉会等方式教育干警善于在阳光下办案,在聚光灯下执法。自觉接受纪律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增强干警的廉洁自律意识,全庭形成讲廉、述廉的良好风气。多年来,他所在的人民法庭没有出现一起严重的违法违纪现象,人民法庭的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辖区人民群众的司法满意度大大提升,树立了新时代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怀磊 通讯员 王希玉 柳延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翼晖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