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木制货架上摆满了当年的奖状。
1959年5月29日的《大众日报》二版报道李万贵和岳峪门市部的事迹。
文/图记者王晓明王兵李波通讯员李福源宋逸夫
“博山有个大名鼎鼎的岳峪门市部,当年是供销社系统的一面旗帜。”6月25日,记者一行人从张店出发,来到博山区域城镇岳峪村。从上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博山区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商贸典型——淄博市供销社系统的岳峪门市部。
岳峪村位于博山、淄川、莱芜、章丘交界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1952年(据《人民日报》报道)成立的岳峪门市部,却曾是淄博市最早出席全国群英会的商业系统先进单位。
岳峪门市部门口上方招牌上的字迹已经很模糊。
一进村子,记者就遇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程刚,听说记者要寻找岳峪门市部,程刚立即爽快地说,“怎么会不知道?我们这个门市部直到2016年还营业呢。走,我带你们去看看。”
程刚告诉记者,岳峪门市部承载周围十几个村村民的集体记忆,这个门市部与很多人的生活纠缠在一起,提起这个门市部,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门市部墙上一块上世纪90年代的奖牌昭示着过去的辉煌。
“你们知道‘扁担精神’吗?”程刚说,“我就是因为这个门市部才知道有这么个‘扁担精神’的。” 作为1973年出生的人,程刚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晚上饿了想吃瓤子火烧,“我妈说,不要紧,我们去敲门市部的窗户,让你李叔给你拿。”
岳峪村周围群山环绕,环境优美。
程刚嘴里的“李叔”,名叫李同新。上世纪70年代初,年仅17岁的李同新就来到岳峪门市部担任售货员,1970年《人民日报》还刊登了他对“扁担精神”的理解:“小扁担五尺长,有志青年担肩上。”
“为什么全国那么多供销社的门市部,单单就学习岳峪门市部呢?”记者心里升起一个疑问。
岳峪村全景。
典型不是一天树立起来的,在上世纪50年代末,岳峪门市部分别被以《农民的儿子》《深受群众欢迎的岳峪门市部》为题,连续两次被《淄博日报》报道。随后,1959年5月29日,《大众日报》第二版以《支援生产勤勤恳恳服务群众亲亲热热——李万贵及其门市部积极经营工作出色》为题,刊发了对岳峪门市部的整版报道,并配发《服务生产便利群众》的社论。《人民日报》又在1970年9月1日第三版,以《一个深山沟里的“农业后勤部”》为题,转发了早前新华社的一篇报道。
村中水库堤坝青石上的花纹。
实际上,岳峪门市部在成为典型之前,当地群众给门市部总结了这么几句话:“干部吃着公家饭,这些少爷无事干;咱们上坡他上班,咱们来家他吃饭;这个制度真要命,买点东西实在难;太阳晒腚他才起,他还整天不耐烦;说得急了就打架,农业社里官司缠。”
门市部货架上没卖出去的墨水。
据李万贵一份典型发言中记载,域城供销社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就更换了负责人,派遣李万贵和范春孝两人来到这里工作。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范春孝等人为了干好工作,曾经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深更半夜,两个人披衣起床,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做出改进。如今这八个字还写在岳峪门市部旁边的一家住户的墙上,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仍然依稀可见。
门市部屋外的垛篓,原来是放在自行车后座上用来载货的。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门市部自己制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啥时来买啥时卖,半夜叫门半夜开”“宁愿自己麻烦千遍,不让群众一时为难”。渐渐地,岳峪门市部的名声走出了岳峪,走出了大山,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单位。
已经锈迹斑斑的杆秤。
1968年9月2日,淄博市发出向“岳峪门市部”学习的决定。1968年10月20日,山东省革委生产指挥部财贸办公室编发《向岳峪门市部学习》的小册子,号召全省学习。《人民日报》刊载了岳峪门市部的先进事迹后,门市部受到了商业部的嘉奖。全省市区各方代表都来岳峪门市部参观学习。
当年的酱油醋都是零售,顾客自带瓶子,售货员用提子和漏斗灌装。
当年的“扁担精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李万贵于1958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范春孝成为党的十大代表,曾任省财办副主任、市财办副主任、市财委副主任等职;赵玉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王奉成曾任博山区李家乡党委副书记;郑桂芬曾任博山区供销社副主任。
当年的酱油醋都是零售,顾客自带瓶子,售货员用提子和漏斗灌装。
“说实话,当年他们的艰苦,我们现在是无法想象的。现在通了公路,无论去哪里,一脚油门就到了。”程刚告诉记者,在商品极度匮乏的年代,位于大山深处的这个门市部,进货全部靠驴驮,送货全部靠人挑靠人背。营业员送货到一个村,都需要步行三四个小时以上,来回得七八个小时,且都是悬崖陡坡,高岭深沟。不但像李同新这样的小伙子要依靠扁担来送货,门市部的女营业员也是如此,甚至在下大雪的时候也要外出送货。
木制的货架。
“那个时候,无论去哪里,都是扁担不离身。”李同新上世纪70年代初,从石门送货回来,走到岳峪村附近的一个山岭上,被宣传部门的摄影师拍下一张老照片,这张老照片成了博山区供销社系统的真实写照。
在村民的记忆中,这些木制的货柜中总是摆放着橘子、苹果之类。
“一根扁担挑家业、两个肩膀担真情”。自1946年7月,共产党员尹兴德、郭有恒、李林洹等4人,在河南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供销社靠一根扁担起家,凭着“扁担精神”这个传家宝,走过了73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成为了支农战线上的排头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自2018年12月推出后,已在北京、福州、沈阳等地和省内演出40多场,在社会上引起热烈讨论,好评如潮。观众和网友纷纷认为,这是一部让人震撼流泪的真情之作、一部传承红色基因的精品力作,看完后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有了更...[详细]
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省医保局会同财政、残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脑瘫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推出对残疾儿童、孤独症儿童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医保...[详细]
探访济南12345热线。看市民打来的热线背后发生的故事[详细]
青岛这5个地方可免费领黄手环千余条“防走失黄手环”等你来领。便捷对接地铁13号线为实现易通路、灵海路、金晖路周边居民与机关西部办公中心、地铁13号线隐珠站的衔接,满足市民到达机关西部办公中心办理业务及换乘地铁的出行需求,青岛真情巴士于7月3日起优化调整...[详细]
济南上半年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13716套。其中包括历下区丁家村改造项目、章丘区贺套村及查旧村改造项目等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棚改居民即将乔迁新居[详细]
今天山东气温或创入夏新高,高温强度和范围都将发展到最强!省气象台今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白天,鲁西北、鲁中和鲁西南地区将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滨州、东营、德州、聊城、济南、淄博和潍坊等7市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在37℃以上。气象部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