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3月27日上午,宁夏平罗县通伏乡31岁的马梅将仓库大门打开,一束阳光照射进去,卡通动物、稻草人等造型各异的草编作品顿时有了生命力。“今年春节我们编织的花灯在平罗县新区广场参加展览,展出了40天,为此每人拿了1000元奖金。”马梅笑着说。这就是由博兴县政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政协牵线搭桥,将博兴县的草柳编技艺与当地丰富的蒲草、稻草资源嫁接结合的结果。
博兴“牵手”罗平,蒲草编出协作“连心桥”
博兴县是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草柳编产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不仅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传统工艺,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宁夏自治区平罗县具有较为丰富的蒲草、稻草、玉米皮资源,但是缺少技术和资金,每年产生的大量蒲草、稻草白白的浪费掉了。怎么才能变废为宝?这让村民和政府犯了愁。2017年2月份,平罗县政协主席毛精明带领商务、妇联、扶贫、旅游等部门负责人十余人,就草编产业扶贫工作来博兴县锦秋街道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双方就平罗县具有的资源优势与博兴拥有的技术、产业、电商优势共享发展达成了初步共识。2017年8月,为深入了解平罗县蒲草资源与劳动力情况,找准扶贫合作的路径,博兴县政协组织商务局、街道、村等相关人员组成考察组,赴平罗县进行实地考察,并确定了半成品合作、技术合作的思路。其后,博兴县政协与平罗县政协就扶贫合作事宜进行了多次沟通,为产业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一根根不起眼的蒲草,就这样一经一纬的编织出了两地的“连心桥”。
注重授人以渔,找准工艺开发切入点
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博兴县决定把草编工艺的技术传授给平罗的群众,让资源在平罗直接变成产品。博兴县草柳编电子商会秘书长安宝忠也是草柳编工艺传承人,曾经到黑龙江富锦市、上海市同济大学传播草柳编技艺。2018年8月,在与平罗县的扶贫对接工作中,安宝忠组织博兴县的草柳编艺人在宁夏举办了多期培训班,直接或间接培训学员上千人次。2019年3月,平罗农民陈艺伟和同伴又专门来到博兴县深入学习草柳编技艺。
“我们那边蒲草随处可见,没什么用处。后来在网上看到这蒲草居然能编成环保、美观、实用的手工艺品,成为网上家居用品爆款,我们就成立了20多人的编织公司,分批来湾头村学习,想把这份老手艺带到宁夏去,带动当地村民创收增收。”陈艺伟说。在湾头村老手工艺人梁春梅的指导下,陈艺伟和另一名学员已经找到草柳编的门道,编的有模有样了。当遇到编织手法复杂的地方,她们会用手机将师父的技巧录制下来,留着回去边看边学。经过十多天的学习,陈艺伟和同伴们已经学会了草鞋、蒲墩、储物筐等物品的编制技巧,并准备回去教授更多的村民。
产业“花开异乡”,拓宽群众脱贫致富路
在博兴县的指导下,平罗县成立了草艺编织公司。公司还搭上互联网快车在网上销售,形成“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的销售空间,让平罗的蒲草、稻草有了新去处,村民们致富有了新出路。在宁夏稻艺编织有限公司的工艺品展厅里,摆放着笔筒、花瓶、茶几等,均由稻草、玉米皮、蒲草、柳条等原料编织而成。“这个坐垫是用玉米皮编织的,比较柔软,那边的茶几结合了木工和草编,非常牢固结实。”宁夏稻艺编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招弟说。2018年11月开始,该公司开始向村民以0.13元/公斤和2元/公斤的价格收购稻草和蒲草,经加工处理后再进行手工编织。
在宁夏平罗县,稻农有长达5个月的农闲时间,很多人在这期间没有了收入。发展草编业,既变废为宝,回收利用了稻草,同时也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延长了水稻产业链。“我去年11月来上班,如果全勤每月有2400元的工资,年前还收到了公司发放的1000元红包。”编织公司职工谢对玲说,她和丈夫以前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不但收入固定了,还避免了打零工走的太远拼车不安全等问题。职工马学连说,她过去和周围的村民一起拼车给别人干农活,工作地点不确定、收入不稳定,得知家门口的稻艺编织公司招聘信息后,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现在有了固定收入,还有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每天干活心里美滋滋的。
延伸产业链条,安装电商发展助推器
近年来,博兴县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年销售量过百万的草柳编网店就有100余家。2017年,仅湾头村草柳编线上销售额就突破3亿元。但伴随着行业急速发展,问题也应运而生——仅靠湾头村本地的原材料已经无法满足草柳编产业的供给需求。“宁夏平罗这个地方有着丰富的蒲草资源,但是如果将原料直接运到博兴,运输成本就很高了。因此,我们希望能让平罗当地人来学习草柳编技艺,进而在当地进行初加工。等产品基本成型后,再运到博兴进行精加工,这样算下来,成本就下降很多。”安宝忠介绍。近年来,湾头村一直在探寻草柳编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上游寻找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供应商,下游搞培训、研发、品牌建设,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两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博兴县的帮助和指导下,目前,宁夏平罗县通伏乡、姚伏镇等地的草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编织技艺传到了平罗县所在的石嘴山市。两地架起了产业分工协作、上下游互补的通道,当地的稻草、蒲草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平罗县的第一批草编半成品“草辫子”也于2018年12月运抵博兴,实现了双赢。
博兴县政协充分发挥职能,通过积极调研和相互对接,利用两地资源,走出了一条本地优势产业异地扶贫的新路子。博兴县政协“精准扶贫”的做法,不但让博兴的草柳编在平罗开出了“扶贫花”结出了“致富果”,还解决了博兴当地原材料不足的困境,促成两地双赢、多方共赢的局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山东新型城镇化试点多项经验全国推广。济南这些项目位列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推广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我省多地先进经验入选[详细]
7月2日,位于山东省齐河县宣章镇的藜麦优质育种基地试种的藜麦新品种开始收获,这是“超级谷物”藜麦首次在平原地区规模化试种成功,标志着藜麦种植向着产业化迈进了一大步。3月4日,齐河县政府与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签约,合作开展藜麦...[详细]
济南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是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济南创新组建的一个机构。“串联”政策和企业[详细]
潍莱高铁新进展。截至7月1日,中铁上海局潍莱高铁站前3标项目部架设箱梁600孔,向党的生日献了一份厚礼,剩余的最后80孔箱梁将于月底完成[详细]
金沙滩浴场里,一位外国游客正在给同伴涂抹防晒霜。半岛记者 陆金星 报道 年轻人带着游泳圈向大海走去。据气象专家介绍,降雨过后的高温天气往往伴随着湿度变高,这种高温高湿的天气通常被称为桑拿天。[详细]
这部影片以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代村为原型,真实再现了代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勇敢面对挑战,奋力走出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故事。在首映式上,电影中的原型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以兰陵县委常委(挂职)身份亮相现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