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草柳编在宁夏平罗开出“扶贫花”结出“致富果”

2019-07-03 09:28:45 来源: 滨州日报/滨州网 作者: 记者 董锋磊 通讯员 贾宇宇 李超

3月27日上午,宁夏平罗县通伏乡31岁的马梅将仓库大门打开,一束阳光照射进去,卡通动物、稻草人等造型各异的草编作品顿时有了生命力。“今年春节我们编织的花灯在平罗县新区广场参加展览,展出了40天,为此每人拿了1000元奖金。”马梅笑着说。这就是由博兴县政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政协牵线搭桥,将博兴县的草柳编技艺与当地丰富的蒲草、稻草资源嫁接结合的结果。

博兴“牵手”罗平,蒲草编出协作“连心桥”

博兴县是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草柳编产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不仅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传统工艺,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宁夏自治区平罗县具有较为丰富的蒲草、稻草、玉米皮资源,但是缺少技术和资金,每年产生的大量蒲草、稻草白白的浪费掉了。怎么才能变废为宝?这让村民和政府犯了愁。2017年2月份,平罗县政协主席毛精明带领商务、妇联、扶贫、旅游等部门负责人十余人,就草编产业扶贫工作来博兴县锦秋街道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双方就平罗县具有的资源优势与博兴拥有的技术、产业、电商优势共享发展达成了初步共识。2017年8月,为深入了解平罗县蒲草资源与劳动力情况,找准扶贫合作的路径,博兴县政协组织商务局、街道、村等相关人员组成考察组,赴平罗县进行实地考察,并确定了半成品合作、技术合作的思路。其后,博兴县政协与平罗县政协就扶贫合作事宜进行了多次沟通,为产业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一根根不起眼的蒲草,就这样一经一纬的编织出了两地的“连心桥”。

注重授人以渔,找准工艺开发切入点

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博兴县决定把草编工艺的技术传授给平罗的群众,让资源在平罗直接变成产品。博兴县草柳编电子商会秘书长安宝忠也是草柳编工艺传承人,曾经到黑龙江富锦市、上海市同济大学传播草柳编技艺。2018年8月,在与平罗县的扶贫对接工作中,安宝忠组织博兴县的草柳编艺人在宁夏举办了多期培训班,直接或间接培训学员上千人次。2019年3月,平罗农民陈艺伟和同伴又专门来到博兴县深入学习草柳编技艺。

“我们那边蒲草随处可见,没什么用处。后来在网上看到这蒲草居然能编成环保、美观、实用的手工艺品,成为网上家居用品爆款,我们就成立了20多人的编织公司,分批来湾头村学习,想把这份老手艺带到宁夏去,带动当地村民创收增收。”陈艺伟说。在湾头村老手工艺人梁春梅的指导下,陈艺伟和另一名学员已经找到草柳编的门道,编的有模有样了。当遇到编织手法复杂的地方,她们会用手机将师父的技巧录制下来,留着回去边看边学。经过十多天的学习,陈艺伟和同伴们已经学会了草鞋、蒲墩、储物筐等物品的编制技巧,并准备回去教授更多的村民。

产业“花开异乡”,拓宽群众脱贫致富路

在博兴县的指导下,平罗县成立了草艺编织公司。公司还搭上互联网快车在网上销售,形成“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的销售空间,让平罗的蒲草、稻草有了新去处,村民们致富有了新出路。在宁夏稻艺编织有限公司的工艺品展厅里,摆放着笔筒、花瓶、茶几等,均由稻草、玉米皮、蒲草、柳条等原料编织而成。“这个坐垫是用玉米皮编织的,比较柔软,那边的茶几结合了木工和草编,非常牢固结实。”宁夏稻艺编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招弟说。2018年11月开始,该公司开始向村民以0.13元/公斤和2元/公斤的价格收购稻草和蒲草,经加工处理后再进行手工编织。

在宁夏平罗县,稻农有长达5个月的农闲时间,很多人在这期间没有了收入。发展草编业,既变废为宝,回收利用了稻草,同时也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延长了水稻产业链。“我去年11月来上班,如果全勤每月有2400元的工资,年前还收到了公司发放的1000元红包。”编织公司职工谢对玲说,她和丈夫以前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不但收入固定了,还避免了打零工走的太远拼车不安全等问题。职工马学连说,她过去和周围的村民一起拼车给别人干农活,工作地点不确定、收入不稳定,得知家门口的稻艺编织公司招聘信息后,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现在有了固定收入,还有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每天干活心里美滋滋的。

延伸产业链条,安装电商发展助推器

近年来,博兴县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年销售量过百万的草柳编网店就有100余家。2017年,仅湾头村草柳编线上销售额就突破3亿元。但伴随着行业急速发展,问题也应运而生——仅靠湾头村本地的原材料已经无法满足草柳编产业的供给需求。“宁夏平罗这个地方有着丰富的蒲草资源,但是如果将原料直接运到博兴,运输成本就很高了。因此,我们希望能让平罗当地人来学习草柳编技艺,进而在当地进行初加工。等产品基本成型后,再运到博兴进行精加工,这样算下来,成本就下降很多。”安宝忠介绍。近年来,湾头村一直在探寻草柳编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上游寻找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供应商,下游搞培训、研发、品牌建设,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两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博兴县的帮助和指导下,目前,宁夏平罗县通伏乡、姚伏镇等地的草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编织技艺传到了平罗县所在的石嘴山市。两地架起了产业分工协作、上下游互补的通道,当地的稻草、蒲草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平罗县的第一批草编半成品“草辫子”也于2018年12月运抵博兴,实现了双赢。

博兴县政协充分发挥职能,通过积极调研和相互对接,利用两地资源,走出了一条本地优势产业异地扶贫的新路子。博兴县政协“精准扶贫”的做法,不但让博兴的草柳编在平罗开出了“扶贫花”结出了“致富果”,还解决了博兴当地原材料不足的困境,促成两地双赢、多方共赢的局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明月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