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全媒体记者 李小芹 通讯员 郑庆杰
1974年春天,一天上午,正在赶集的刘万德,还不知道许营镇党委(当时为“许营公社”)已经宣布任命他为民王屯村党支部书记。
在这之前,村里的上一任党支部书记也曾跟他说过有意向推荐他为村党支部书记,只是他并未放在心上。“村里有好几个大家族,姓刘的就几户,这种好事怎么会到我身上?”
可这样的好事,就落在了他身上——上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看准了他这个人,看好他的能力,向组织力荐。
这不仅是好事,更是重担,而这个担子,他一担就是43年,直到2017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他因年龄已高身体微恙,退出选举。
今年73岁的刘万德,以43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履历,成为高新区许营镇“农村大当家”中任职最长的人。
在这43年里,他干了什么?他靠什么能干43年?
【这43年,他干了什么?】
平整荒地开街修路,他是“拓荒牛”
20日,记者到达民王屯时,被笔直宽敞的民王屯中心街“惊呆了”——“这条街真宽,比镇上的路都宽。”
在稍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条街宽30米,而且是刘万德在30多年前就规划建设的。
“为什么30多年前就要规划这么宽的路?”对于这个问题,刘万德反问,“村子不发展吗?村里人不买车吗?”
入党意味着奉献,既然选择当村支部书记,就要尽心尽职尽责。“当村支书的头等大事,就是不能辜负群众过好日子的愿望。”刘万德上任伊始就坚持的信念,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叫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土地是农民的本钱。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平荒地,他与村民一起,顶着星星出工、带着月亮收工,一天三顿吃在工地,苦干两个冬春,搬掉大小碱岗子近40个,平整土地1000余亩,大大增加了村里的耕地和宅基面积。
要致富,先修路。1980年,他开始着手对民王屯村进行旧村改造,全村规划开三条东西街五条南北路,“整个村子零散着成了36片聚集区,当时村里根本就没有正儿八经的路。”
前面提到的那条中心街,就是三条东西街之一,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规划建设的。
而当时开街,需要拆迁房屋89座,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其中,中心街街首有一家钉子户,刘万德始终坚持做工作不放弃,25年后,这条中心街终于修通了。
这件事儿,在他2005年6月4日的日记中有体现,“今天铺完民王屯村最后3条南北路一条中心街,今天完成了我20多年的心事,我激动我感动,今天最高兴。”同时他在日记中还罗列了几个人名,并在其后写了“你们干事,你们热爱工作,热爱同志,要学习你们,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的精神,要传给我的子孙后代。”
规划新村种植西瓜,他是“领头雁”
地平了,路通了,下一步就是改善村居环境并提高村民收入了。
2001年,民王屯村开始进行新村规划。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刘万德首先动员村党支部干部带头捐款。村支书、主任500元以上;副书记副主任300元以上;支委、村委、组长200元以上。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全村群众、在外工作的各界人士以及村驻地的集体、个体经营单位踊跃捐款达10多万元。
2008年,许营镇(当时为许营乡)党委将民王屯村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借着许营镇推广西瓜种植的东风,他带领支部一班人和全村群众,围绕种植结构调整,修水库、打机井,并率先试验种植拱棚西瓜,很快,截至2007年,全村大拱棚西瓜种植面积就发展到了1600亩,人均实现7分瓜、5分菜,仅此人均年收入就达到4000元。
为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他在村里还发展太阳能,气、养殖、种植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生态家园84处,庭院经济收入户均实现1000元。
为了村子一条中心路的建设辗转近30年,为了维护村居稳定来回奔走,为了撑起大家“钱袋子”,首个“吃螃蟹”的人,就是刘万德。
【他靠什么,干了43年?】
他说,村支书要善于吃亏 要办事公道
民王屯村现有人口2300余人,耕地3200余亩,一直以来都是许营镇规模最大的村。
做这样一个大村的“大当家”可不容易。
“那时候他光知道干工作,不知道疼孩子,也不管孩子……”刘万德妻子崔香玲提起刘万德年轻时言语中有些抱怨,可更多的是理解,“当然,也是因为他事太多。”
谈起做了43年的村支书的心得,刘万德用“要善于吃亏,办事公道,处理问题一碗水端平,才能服众”来总结。
比如,1980年民王屯村进行旧村改造,在这种情况下,他与全体干部“先革自己的命”,先把自家的小片交给集体,先把自家碍事的房屋拆掉,然后,再动员干部的近门院宗一个一个的拆。
他还说,“当村支书,办群众的事要比办自已的事更上心。”2006年秋天,刘万德母亲病重,当时正赶上村里进行土地调整。支部、村委研究,实行粮、棉、菜划方种植和“宅田挂钩”,这在农村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儿,弄不好就会引发群众不安定情绪。村里有一组工作进展慢,迟迟得不到落实,虽然当时刘万德已经意识到母亲病情加重,但为了工作,他在这个组里住了两天三夜,母亲去世他也未能守在老人身边。
记录工作,他每天写日记坚持了近40年
为了更好地干工作,刘万德自1980年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他“退休”。
不过,遗憾的是,刘万德现存的日记只剩下了2004年到2014年的部分,“他有很多日记,当时觉得没用了,就当废纸卖了。”崔香玲说。
刘万德记日记主要记录当天工作,如若是会议就会记录会议内容,如若是当天收发费用还会记录下费用明细,事多则长,事少则短。
而通过翻看他写过的日记能看出来,最起码在这10年间,他经常四五点钟起床,除去春节假期稍微闲暇一些,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忙工作。
近40年坚持每天写日记,这一件事就能看出刘万德干事的决心和毅力,通过日记内容则能看出他心思缜密,规划周到。
这些年来,刘万德除担任村支书,还兼任过15年的管区书记,并且在多项工作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从现存的荣誉证书中可以看出,自1991年起,他数次被评为区劳动模范、五好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等,曾被聘为许营乡机关作风建设监督员,曾两次被区委、区政府荣记三等功,2013年被聊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和聊城市委组织部评委“勤廉双优”村(居)党支部书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今年以来山东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7%,部分地区旱情较重当前,正值夏种夏管关键时期,持续干旱对粮食及全年农业生产稳定构成重大威胁。6月25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发动群众全力进行抗旱浇水,坚决打赢抗...[详细]
五龙潭最淡定近期,干热的天气占据了济南的大部分时间,泉水备倍受煎熬。闻名天下的趵突泉也无力托起引以为傲的“三股水”,安静地在水下“吐泡泡”[详细]
刚对标完深圳,又提出学习济南,青岛这次要学什么?“济南干部这两年来在双招双引、项目落地方面的状态和成效,的确值得青岛干部学习。济南、青岛,同为山东的两个副省级城市,各自应扮演何种角色[详细]
精准专业成烟台招商“关键词”6月25日,大众日报头版“大竞赛大比武”栏目刊发《精准+专业,好项目这样引进来》文章,聚焦烟台市“双招双引”工作。文章提到,为强化招商队伍建设,烟台市在全市范围内抽调100名干部,组建了8个产业招商专班,和驻北京、上海、深圳3...[详细]
山东省应急厅于5月底开展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异地执法检查。[详细]
14个高温预警后,济南总算“退烧”,明后天有雷雨24日20时50分济南市气象台解除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济南市气象台最新预报显示,26日、27日最高气温仍将在35℃左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