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这里的小麦连续两年亩产超800公斤,背后原因是啥?

2019-06-26 11:15:35 来源: 半岛+ 作者:

青岛这里的小麦连续两年亩产超800公斤,背后原因是啥?

19-06-23 半岛+

半岛记者 韩小伟

6月23日半岛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岛城小麦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模式连续两年实现亩产超800公斤。在这一成绩的背后,则是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暨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的“魔力”。

一望无际的麦田,麦秆一般高、麦穗一样大,放眼望去平整得如一张纸……这是平度市蓼兰镇青丰种子公司集成技术的成果,小麦就像标准化产品一样整齐划一。据青丰公司的创办人侯元江介绍,“示范田能有现在的效果,与平度市农业农村局连续几年组织实施的粮食高质高效创建新技术是分不开的。” 6月23日,在他的新技术集成示范田里,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山东省专家正忙碌着进行实打验收。经过面积丈量、机械收割、现场称重、水分测量等精准细致的实打验收程序,蓼兰镇青丰公司种植的30亩青农6号、青农7号、山农29号小麦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示范田实打亩产均超800公斤。

小麦新技术集成示范田能有今天的景象,得益于新技术宽幅精播、全程机械化及滴灌水肥一体、增施有机肥等,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有机融合,不仅节水、节肥、省工,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而且产量、品质均显著提高,实现绿色高质高效。

据市农技站站长介绍,针对近几年来青岛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和生产管理中浇水、追肥、喷药等管理环节仍需大量人工投入的实际问题,从2015年开始就探索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暨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攻关模式,研究探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规格、机械配套、茬口衔接、管带铺设、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为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在生产中,小麦采用等行距、无畦背宽幅精量播种,玉米采用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80厘米的大小行的种植规格;综合利用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桁架式植保机和无人机防治结合使用等技术进行水肥管理、植保喷药,从根本上实现粮食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有效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为实现小麦高产,充分挖掘产量三因素的增产潜力,千方百计增加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选用增产潜力大的多穗型品种和高肥力土壤的基础上,通过无畦背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15%以上,对于超高产攻关田增加亩穗数至关重要;通过适期播种提高冬前低位分蘖成大穗比例、通过宽幅精播技术充分发挥个体作用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栽培保根保叶防早衰技术提高根系活力和抗干热风能力,创造籽粒灌浆有利条件,增加千粒重。2018年实现了青农2号小麦十亩攻关田实打亩产807.87公斤,青岛市小麦亩产首次跨越800公斤大关;2019年,山农29号平均亩产822.6公斤,青农7号平均亩产812.7公斤,青农6号平均亩产774.9公斤。充分证明了本市集成的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暨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是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对于今后在生产中示范推广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实践基础。

相关新闻

籽粒秸秆兼收机械化作业破解粮食生产管理难题

在今年已经收获完成的麦田,显得比往年干净清洁,看不见以往烧黑的点点片片,这得益于粮食收获技术和专业化服务机制的重大创新发展。近年来,市农业农村部门极其注重农业牧业结合,组织农机、农艺、畜牧等多学科技术力量,改变粮食生产注重籽粒收获、忽视秸秆利用的传统收获利用技术,改进机械收获技术,创新专业化服务机制,集成了籽粒、秸秆兼收、秸秆收集打捆、离田综合利用新机械化作业模式,在保证小麦籽粒(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将富余的秸秆变成可长期集中存放、便于储运利用的优质畜牧业饲料、食用菌基料、绿色电力燃料等优质资源,解决了因秸秆量大富集而造成的田间焚烧、还田质量差、病虫害重发等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

编辑 徐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