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经济评论:重组“松绑”不会让股市鸡犬升天

2019-06-24 06:49:00 来源: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作者:

监管部门在“放松管制”的同时,重申对并购重组“三高”问题持续从严监管,坚决打击恶意炒壳、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显然,重组政策的调整不是要为绩差股撑开保护伞,退市常态化趋势也不会因重组制度的完善而发生改变

□ 盛 刚

继科创板开板之后,创业板也迎来重要利好。6月20日,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宽非创业板企业借壳上市的认定标准,并允许创业板企业有限度地借壳上市。二是重新允许借壳上市的配套融资行为。

有人说,此次重组“松绑”堪称“核爆”级别消息,尤其是允许借壳创业板的修改大超预期,让人感觉壳资源又将大放异彩,“中小创”及主板中一些被边缘化的小市值股票,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6月21日,A股市场也确实有所表现,低价股出现集体暴涨,ST板块更是成片涨停,“炒壳”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虽然放任炒壳绝非证监会重组“松绑”的本意,市场有如此反应却并不意外。毕竟,重组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而绩差股这几年实在是太憋屈了。何况,丑小鸭变白天鹅正是股市最迷人之处。

纵观A股市场历史,借壳上市曾是长久不衰的炒作题材,也确有企业因此而实现华丽转身,进而踏上坦途。但“炒壳”同时催生出诸多市场乱象,真假借壳交织,忽悠式重组盛行,垃圾股炒作几乎就是市场操纵的代名词,少数人实现了一夜暴富,而众多不明真相沉迷其中的中小投资者则成为被割的“韭菜”,损失惨重。每一次疯狂过后,注定一地鸡毛。

正因为如此,近些年监管部门对股市过度投机行为的打击力度日益加大,对资产重组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实际上,在此次修改之前,2008年以来,证监会曾对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四次修订,且都强调收紧。由于规则严密,加上对异常交易行为监管的强化,使恶炒“垃圾股”现象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抑制,一批进入退市整理板股票价格甚至跌破了1元,成为“仙股”。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有了这次适度放宽——包括放松净利润100%比例认定,缩短先买壳后注入资产或相反过程的认定时间,允许创业板有条件借壳,即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及简化信披要求等核心内容。证监会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一些公司经营困难,业绩下滑,需要强化监管法规“适应性”。而更大的背景是,IPO常态化和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主线已经确立,A股与国际市场接轨日益紧密,科创板也开板了。

毫无疑问,适当放松当前环境下借壳上市行为的管制,有利于缓解连续亏损公司被强制退市后的投资者保护问题,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改善市场风险偏好和流动性。因此,创业板借壳“松绑”,确实提升了市场想象的预期,增强了创业板市场的整体活力,短期刺激市场上涨行情扩散在情理之中。但也必须指出,盲目流行资产重组,青睐绩差股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试图借助绩差公司的重组题材或重组预期来炒作获利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虽没必要过度妖魔化借壳重组等市场行为,可对那些因投资价值低而日益被边缘化的股票来说,咸鱼翻身的难度也势必越来越大。

其实,壳资源之所以值钱,不但因为上市很难,而且退市更难。而这两者现在都在改变。一方面,IPO趋于常态化,加上科创板推出,上市公司不断扩容是不争的事实,再者,高科技企业既然能光明正大上科创板,为啥还要费劲地借道绕行呢?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放松管制”的同时,重申对并购重组“三高”问题持续从严监管,坚决打击恶意炒壳、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忽悠式”重组、盲目跨界重组等市场乱象。显然,重组政策的调整不是要为绩差股撑开保护伞,退市常态化趋势也不会因重组制度的完善而发生改变。

总之,中国资本市场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科创板开板与试点注册制落地,进而经验被复制,长期来看,资本市场的“有进有出”是大势所趋,大量“垃圾股”交易的僵尸化、港股化现象也不可避免。因此,重组题材依然会受市场欢迎,但壳资源则越来越不值钱,以前那种炒壳炒到鸡犬升天的病态市场将很难再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