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舞剧《乳娘》在威海大剧院演出
在全国巡回演出30多场后,大型红色舞剧《乳娘》回到家乡,并于6月17日和18日在威海大剧院接连演出两场。期间,《舞娘》剧组人员、乳儿代表等将前往胶东育儿所进行参观学习,并举办“弘扬乳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座谈会,对红色乳娘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和谈论。
舞剧《乳娘》是2018年山东省重点打造的4部红色文化题材作品之一,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献礼精心打造的作品。
作为革命老区,乳山红色历史悠久,乳娘仅是其中一个代表群体,这里曾发生过马石山突围战、双山突围战等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拥有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胶东育儿所等红色文化载体,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城市血脉,红色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
1951年胶东育儿所全体留影
《乳娘》再现尘封历史
“现场观看舞剧《乳娘》演出,很震撼!在极端艰苦的年代,红色乳娘能够舍弃自己孩子的性命保护革命后代,这种大爱精神令人感动,更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6月18日,市民刘玉梅一家在威海大剧院观看了舞剧《乳娘》演出,深受触动。
“这是我第一次看舞剧。我原以为舞剧是种高雅艺术,我看不懂。没想到,我看懂了,也看哭了。”乳儿代表姜菊生说,“演员一上场,光看服装,我就哭了。她们真实还原了那段日子,那份母爱和那份精神。”
大型民族舞剧《乳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乳山妇女冒着生命危险哺育前线子弟兵和烈士遗孤的感人事迹,自去年6月上映以来,已经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山东省会大剧院、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等多地演出30余场。
由于保密规定,乳娘这一群体的事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解密。此时,乳娘大多已经离世或老去,乳娘的事迹也湮没在乡间。随着舞剧《乳娘》在全国巡演,尘封的红色记忆再次被唤醒,时光倒流回77年前。
胶东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之一。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几年中,中共胶东区党委领导的抗日队伍日益壮大,其中妇女干部也越来越多。在险恶的环境中,不少妇女干部生了孩子却无法随身带养。为了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胶东行署和胶东妇联共同研究决定——筹办一处战时胶东育儿所,主要任务就是收养党、政、军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乳娘由组织上物色当地哺乳期妇女。
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了胶东育儿所。育儿所成立后,第一步工作就是在周围村庄物色不脱产的乳娘。这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带孩子不但要吃苦受累,而且要对外保密,担很大风险。育儿所的工作人员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积极与周围村的党组织和妇救会联系,在不长的时间里,就选择了一批乳娘,经体检合格后,开始奶养孩子。
这些乳娘,有的是即将给自己断奶的妇女,有的是吃奶孩子不幸夭折的妇女,还有的是正在哺乳期的妇女。东凤凰崖村的姜明真给自己不满8个月的儿子断了奶,从育儿所接来刚满月的婴儿福星;初连英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最小的正在哺乳期,她抱回了一个叫爱国的小女孩。
说是叫育儿所,但并没有“所”,并非多个孩子寄养在一起,而是为了隐蔽安全,也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温暖的家,孩子是随乳娘分散在各村居住的,称乳娘是“妈妈”。
随着形势的不断好转,寄养的乳儿也越来越多。婴幼儿还是交由乳娘们哺育,断奶后再送到育儿所里集中收养。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胶东育儿所的幼儿已由初时的2人增加到168人,工作过的乳娘和保育员有100多名。再至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0年间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10年中,日军多次扫荡、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胶东育儿所也不得不多次突围、迁徙,但乳儿们无一伤亡。在那个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4%的年代,堪称奇迹。
而创造奇迹的就是这些怀着家国情怀和满腔母爱的乳娘们。
在日寇的扫荡中,乳娘姜明真和婆婆抱着乳儿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跑到山上,藏在山洞里,可是两个孩子在一起,只要喂一个,另一个就哭闹。为避免由于哭闹暴露,姜明真狠下心把亲生儿子送到另一个无人的山洞。在敌机轰炸中,她的孩子被埋在山洞里,被姜明真抱回家后没几天就不幸夭折。那几年,姜明真先后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而她自己6个亲生骨肉却因为战乱、饥荒和疏于照顾先后夭折了4个。
同样的危急情况下,裹着小脚且体弱的乳娘肖国英抱不动两个孩子,她把女儿藏进了草垛,却抱着乳儿远落藏进了深山。乳娘宫元花和保育员李玉华一起抱着刚满周岁的乳儿福勇躲在山上两昼夜,宫元花把福勇包在自己的宽裆棉裤里,让福勇的脸紧贴着自己的胸口,并与李玉华对面而坐,两人把双手互插在对方的胳肢窝里捂着,用两人的身体温暖着福勇。仅有的一块玉米饼子被宫元花嚼碎了,一口一口喂给了福勇。
其他乳娘同样是厚人薄己,乳娘初典英为了把乳汁给乳儿八一吃,先用芋头把自己的孩子喂饱再给八一喂奶;乳娘邓素云在抚养乳儿小正子到4岁后病逝,孩子又交给了妹妹邓素珍继续抚养;乳娘矫曰志哺育乳儿生儿四年,十几次为生儿献血,以命保命;为救治乳儿政文,乳娘王葵敏用家中仅有的20斤小米换回救命药……
乳娘们为何会舍生忘死地保护这些乳儿?乳儿代表宋玉芳的一段话就能解释。
1942年11月,日寇集结两万多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场拉网合围大“扫荡”,并制造了残杀抗日军民503人的“马石山惨案”。期间,数千名群众被日寇合围在乳山市马石山一带。八路军5旅13团3营7连6班的10名战士路过马石山时,发现群众被重重包围,他们没有选择自行突围脱险,而是打开包围圈往返冲杀了三次,掩护近千名群众突围转移。当他们第四次冲进包围圈时,为了让群众安全突围,他们选择向群众转移的相反方向撤退,边撤边开枪,把敌人引上了马石山的主峰。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中,战士们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被后人称作“马石山十勇士”。
宋玉芳的童年都是在胶东育儿所度过的,她对这段历史最为熟悉不过。多年后,当她再次回到乳山,向哺育过自己的乡亲们道谢,得到的回答是——“千万别客气,没有你们的父母出生入死,也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同样的话在77年前就被乳娘们说过,她们大多目不识丁但懂得报恩、重信重义,她们都是抱着一个朴素的想法——“孩子的爹妈为了打鬼子,连命都不要了,一定要照顾好他们的孩子。”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胶东育儿所接受红色教育
“乳娘精神”释放强大力量
由于当年乳娘们都是秘密抚育乳儿,因此关于胶东育儿所留下的资料线索少之又少。本着敬畏历史的责任感,上世纪80年代,乳山市就组织相关部门对乳娘进行查访,对胶东育儿所这段珍贵的历史进行抢救性保护。数年来,乳山市40多个乡镇、部门的500余名干部走访了149个行政村、20多个城市,采访了30多名人物,征集了769件文物资料,编写了《关于胶东育儿所的历史材料》。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乳娘精神,乳山利用胶东育儿所原址民房,修缮了胶东育儿所基地,以文物陈列、照片展示、影像播放、展室复原等方式,展现胶东育儿所历史,让群众、党员干部重新了解乳娘感人事迹、感受乳娘精神。胶东育儿所修复时,田家村17个老屋住户不到3天时间,就完成了置换搬迁;70多岁的老党员沙典仁主动让出了自家的房屋,全家搬到苹果大棚居住;胶东育儿所开放之后,已过花甲之年的乳娘子女、亲属们自发担当起义务讲解员,一遍遍地为参观者讲解乳娘事迹。
今年年初,乳山又启动“小远落——你在哪里·”寻访乳儿活动,对外发布首批查访的42条乳娘和胶东育儿所乳儿寻访线索和线索收集平台,在全国寻找当年胶东育儿所的乳儿。
为了更好提炼乳娘精神,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乳山市还举办了红色乳娘精神暨乳山革命文化建设高层专家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就红色乳娘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研讨,进一步优化乳山红色资源开发,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乳娘的中国抗战史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群体,她们视乳儿为己出,宁可牺牲自己的孩子也要保护革命后代,并创造了乳儿无一伤亡的奇迹,关键是这还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群体,实在是罕见。”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赵国卿高度赞誉了红色乳娘。
“乳娘这种超阶级、超时空的大爱有很重要的时代价值,并且乳娘的事迹很有普遍性,更能让社会大众产生共鸣。”中国现当代史学者丁龙嘉说。
“乳娘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乳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徐华伟说,是党和人民军队对群众生死与共、以命相救,才让她们义无反顾铁了心跟党走。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乳娘精神,乳山市挖掘提炼和弘扬传承“忠心向党大爱无疆”的乳娘精神,全力打造“母爱圣地美好乳山”城市品牌,并通过创作影视文学作品、组织红色书画联展、图片展、红色主题歌曲征集、红歌比赛等多种形式,让红色文化走进群众生活中。
深厚的红色文化也影响带动了更多的人。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乳山市先后涌现出了三次参与维和任务、被联合国授予荣誉勋章的邢飞,26年帮助200多名残疾儿童走上健康路的“齐鲁和谐使者”邢素英等一批先进典型,有5000多名市民被评为各级“好人”,48名市民被评为各级道德模范,志愿服务团体在各领域“生根发芽”。
为了更好地弘扬母爱文化,乳山近年来开展了“十大杰出母亲”“十大孝星”评选等系列评选活动,对46年守护瘫痪儿子的丛占芝、切肺治癌捐肾救子的好母亲宋连芬、雷打不动悉心照顾奶婆30年的张翠水等先进典型进行表彰。组织开展为母亲义诊、母爱主题征文、母爱主题演讲比赛、母爱主题文艺巡演等群众性宣传文化活动,使母慈子孝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母爱、爱母、敬母、回报母亲”的社会氛围。
乳娘精神的传承,更凝练了区域精神品格,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坚定了服务群众的意识。乳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近三年来,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民生实事建设,打造了包村连户、“虹桥拉手”、大病救助、慈善助学等一批民生服务品牌。同时,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红色关爱”志愿服务、学乳娘当先锋、重温乳娘精神等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激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感染和教育了乳山一大批党员干部,涌现出了全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先进典型邵本道、“齐鲁时代楷模”王伟等一大批新时期先进模范人物,红色基因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
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来马石山、胶东育儿所等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遗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乳山追寻胶东红色乳娘、马石山十勇士等红色足迹,深入了解乳山红色革命历史,感受乳山红色基因释放出的新时代力量。
红色乳娘的事迹传遍全国,乳娘精神感动了全国人民。如今,乳娘已经成为“母爱圣地美好乳山”的一个文化符号,一面鲜艳旗帜,越来越彰显出精神魅力与巨大能量。
舞剧《乳娘》演员参观胶东育儿所
“红色文化”激活发展动力
《乳娘》只是近年来乳山挖掘众多红色文化资源的一个代表。
乳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抗日根据地,红色资源丰富,这里既有轰轰烈烈的五大抗战英雄群体之一、舍身相救上千名群众的马石山十勇士,也有默默无闻用乳汁哺育1223名革命后代的乳娘和保育员,还有从踊跃支前的兵工研发制造、被服生产到冒死救治伤病员的诸多后方医院、制药厂,以及为胶东乃至全国抗战解放事业的经济稳定做出重要贡献的北海银行印钞厂等红色遗址,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红色遗址更是党政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实践,谱写了一段段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乐章。
“红色乳娘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带火了乳娘家乡的红色沿线乡村,随着游客增多,这里的农家乐、特色采摘等也风生水起,让红色沿线百姓口袋更富!”时下,走进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诸往镇下石硼村等红色沿线村庄,红色文化让这里焕发新的生机。
以下石硼村为例,该村深藏在乳山西北部马石山群山腹地,战争年代,这里是我党政军的大后方,兵工厂、敌后医院、印钞厂、被服厂等机构活跃。进入和平年代,这里由于交通闭塞,常年发展落后于全市其他地区。
为了让山区乡亲共享发展成果,乳山启动红色沿线振兴工程,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和“文化历史展示工程”,先后投资5000万元对马石山烈士陵园进行陈列布展,投资3400多万元打造了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并规划建设布展了许世友战时指挥所、胶东特委遗址等40余个红色历史文化展馆,公布了17处红色文化遗址名录,留存红色记忆。
近几年来,借力以红色乳娘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乳山连片整治沿线46个村,开展道路铺装、给排水、绿化亮化、河道清淤及景观提升等工程,配套建设乡村记忆馆、游客接待中心,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大力发展樱桃、桃子等特色农业种植,发展红色文化游、休闲采摘游、乡村体验游等项目。其中,重点对下石硼、东尚山、井乔家、青山等4个村进行“红色改造”,聘请专家对连片村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将红色文化、风土民俗融入青山绿水,打造了“桃源古村”东尚山、“红色密营”下石硼、“大爱无疆”田家村等一批饱含红色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规划了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环形红色旅游路线,撬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从昔日的路窄屋破、河道垃圾堆积、杂草丛生,到如今的绿树环绕、溪水潺潺,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乡村;从无人问津的普通胶东小山村,到年接待观光游客超过10万人次的旅游示范村,时下,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红色文化正成为乳山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带火了“红色沿线”村庄,在“红色之旅”拉动作用下,今年以来,乳山市接待游客数量增长8%,旅游总收入增长10%。
“红色文化+美丽乡村”的初步尝试让老百姓尝到甜头,但深谙发展的乳山人更加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乳娘精神,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为此,乳山市坚持文化自信,通过举办红色乳娘精神高层次研讨会,提炼提升红色乳娘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红色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乳山市将把乳娘精神作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构建起“3+3”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开展“强链、补链、建链、延链”,强化精准招商、专业化招商,大力实施双招双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积蓄动力,为当地企业发展及人才的引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传统产业膨胀扩规、新兴产业增量崛起,乳山有力地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乳山坚持“红色+绿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中。乳山鼓励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先后有十多个过亿元的项目因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而被否决。
为让乳娘精神以更多形式呈现在群众面前,乳山市通过创新红色资源的挖掘,以舞剧、吕剧、话剧等多种形式,将红色乳娘搬上“舞台”,释放红色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吕剧《乳娘》、民族舞剧《乳娘》、电影《马石山十勇士》、大型专题片《红色的爱》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作品,让红色文化可读可学,直抵人心,以红色乳娘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焕发新的力量。
文化搭台,产业唱戏。日前,乳山举办“感恩乳娘乳山行”“助力乳山·共赢未来”恳谈会系列活动,邀请从乳山走出去的党政军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代表、有意向投资的客商及高端人才走进乳山,深入推介乳山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产业基础等。其间,在举办的“母爱圣地美好乳山”双招双引合作交流会上,动车转向架项目、环保净化还原设备制造项目、智能装备制造项目等签订项目合作意见。
提及乳娘,乳儿代表泪流满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姜俏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保育员王占梅向记者讲述育儿所往事。乳娘矫曰志的儿子田瑞荣。5月底,《乳娘》回家之前,记者赴乳山市,采访乳娘、保育员、乳儿、乳娘子女,深深感受那种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把自己儿子扔在无人山洞 1942年,司晓星刚出生不久就被送到了崖子镇东凤凰崖村的...[详细]
山东首条至东南亚班列开通!烟台始发。到达河内不超过10天“齐鲁号”欧亚班列[详细]
济南有7367辆新能源公交车路上跑,每年省出4000吨煤。20日下午,记者从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获悉,目前济南市共有7367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86.3%,年节能量约4000吨标准煤[详细]
秸秆“过腹”滋养优质小麦秸秆“过腹”滋养优质小麦青岛即墨区发展循环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这可是咱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独有的味道嘞!”本味园家庭农场负责人赵显忠指着牧场里的荷斯坦奶牛,“一共640头,都是自繁自养的”[详细]
交40元坐等几十万回报!山东1.7万人被这个基金会骗了。2018年7月,褚某某(女,1964年6月26日出生,黑龙江省桦南县土龙山镇四合村人)在山东省潍坊市一临时租住的房屋内成立了“中华圆梦新时代慈善基金会”,亲自担任总会长,并任命刘某某、诸某某为副总会长,任命葛...[详细]
济南扎实推进河湖管护工作。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划线定界、清违整治、秀美河湖、精细管护、共管共享”五大专项行动,扎实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从“有名”到“有实”转变,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