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五周年|蓝海掘金,5年海洋生产总值翻倍

2019-06-20 07:26:00 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 潘旭业

获批五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491亿元增长到1182亿元,总量翻了一番。作为承接国家海洋战略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海洋港口、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研发、海洋生态等多方面发力,牢牢把握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的发展路径,全面提升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质量。

西海岸频频驶出“大国重器”

5月31号,东方红3号科考船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正式交付,开始了首次科考试航。东方红3号是目前世界上综合科考功能最完备的新一代海洋科考船,它的“大脑”——科考网络信息系统则是由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的地球软件技术公司研发的。

据青岛地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明介绍,这是一套全自动数据处理系统。把数据采回来马上就能进行处理,处理后在现场立刻就能进行应用。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地球软件相继为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了科考信息系统和核心控制软件,让这些深海科考重器可以实现海底精准定位和大规模数据处理。

作为全国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和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目前年造船能力已超过450万载重吨,为智慧船舶、海洋环境仿真等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源和有力的服务支撑。

得益于此,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大国重器”频频驶出:全球最大新型矿砂船40万吨级的“天津号”;国内起重量最大达3600吨、起升高度最高达110米的“大桥海鸥”起重船;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67项目”启运巴西……海西湾这座昔日的造船基地正转型为海工装备创新基地,产业链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船舶海工制造迈向深远海

据了解,作为全国重要的船舶海工生产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工平台设计制造及总装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船舶行业形成从修造船、船用柴油发动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到港口及船用机械的完整产业链。新区生产制造的国内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世界首座全自动深海半潜式“智能渔场”等高端产品享誉海内外。

同时,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日前,记者在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看到,和传统码头人来人往不同,整个码头上“空无一人”,取而代之的是依靠智能生产控制系统远程遥控的全智能化机器作业,像高楼一样鳞次栉比的“机器人”成为码头上的主角,而工作人员只需坐在远程监控室里,看着屏幕里的他们完成集装箱的装卸、堆存等作业。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位于前湾港区四期5-10泊位,岸线长2088米,纵深784米,前沿水深-20米,年通过能力520万TEU,可停靠世界最大的200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舶。该码头由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由青岛港自主构建全球领先的智能生产控制系统,采用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技术设备,颠覆了传统集装箱码头作业模式、管理模式,实现决策智能化、生产流程化、操作自动化、现场无人化、能源绿色化。

在全自动化码头目前两个泊位作业中,后方生产控制中心9个远程操控员承担了传统码头60多人的工作,减少操作人员约85%,提升作业效率约30%,码头设计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40自然箱,是当今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集装箱码头。

集聚市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165家

近年来,海洋类高精尖科技项目接连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中电科14所青岛古镇口创新基地着力打造海洋电子信息装备濒海研发试验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古镇口科教园区主要建设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先进科教平台。

同时,海洋科研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中船重工702所、中船重工712所、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等研发了众多尖端科技项目,形成了海洋创新产业体系。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展厅里,一幅示意图标注了创新研发产业方向,主要聚焦于高技术船舶、水下机器人、水声信息技术、海洋新材料等。“我们正在按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孵化一体化建设思路,打造‘一院一园一中心’,即: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研究院、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科技园、装备技术保障中心。我们将形成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的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和高端产业集聚。”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副总经理李岩说。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也正在建设中。“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科院其他12家涉海研究机构共同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培周表示。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集聚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5家、国家级各类孵化载体24家。

出台鼓励政策力促政产学研一体化

“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王建祥说。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一直致力发展政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了海洋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全球公认的海洋药物共有13个,我们就有3个。我们还是中国唯一的海洋药物中试基地。”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阳生说,正大能够成为中国海洋药物产业化的先锋,得益于政产学研合作。

“青岛市出台了‘蓝色药库’支持政策,从研发、产业化、金融支持等各方面制定了具体方案。”陈阳生告诉记者,“蓝色药库”项目是以新药产品创制为导向,汇聚国际一流水平的海洋药物研发队伍,旨在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进行系统、全面、有序开发的海洋资源深度开发计划,“我们公司投资1亿元成立了蓝色药库(青岛)创新基地有限公司,并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成立了‘海洋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和‘国际海洋药物协同创新中心’,加速‘蓝色药库’产学研用的成果转化”。

青岛西海岸新区还出台政策鼓励有科研成果的大学老师到企业创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就是通过这种路径,由一个海带粗加工企业转型为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企业。明月海藻通过打造内部创客模式、技术入股模式、内部股权激励模式和产业孵化模式,创新人才引进选拔机制,打造出一支具有行业尖端研发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发了100多个以海藻为原料的新产品,制定产品技术标准100多项;孵化了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妆品、海藻生物医用材料、海洋生物肥料四大新兴产业,使海藻生物产业扩展成为千亿级健康产业。

“下一步,明月海藻集团将打造千亩蓝色海洋生物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明月海洋生物健康科技产业园,打造一个年产值达200亿元以上的海洋新兴产业生态集群。”明月海藻集团董事长张国防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潘旭业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张翼晖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