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一个向郭永怀同志学习的热潮正在齐鲁大地兴起。许多人在学习中思考:一位离开我们五十多年的科学家,为什么在今天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今天学习郭永怀,学什么、怎么学?郭永怀事迹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郭永怀,山东荣成人,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同志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为我国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殉职,享年59岁。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奖章的科学家。
斯人已逝,事迹不灭,精神长存。几十年过去了,郭永怀的事迹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郭永怀成了最亮的“星”,不仅因为他是世界级的“学霸”,是一位出色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更为重要的是,郭永怀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献身国防事业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充分体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勇攀高峰的价值追求。
郭永怀成了最亮“星”,因为心有大我、以身许国。郭永怀说:“我来到美国是为了我的祖国。”“我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郭永怀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回到国内,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设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投身到“两弹一星”研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便在飞机失事的一瞬间,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国家,用宝贵生命守护了事关国家利益的重要数据,用血肉之躯为国防事业奠下千秋基石。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籍。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让郭永怀这颗“星”,没有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也没有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郭永怀成了最亮“星”,因为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早在“两弹一星”时代,严峻的现实就告诉我们:实现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科技的突破,不能依赖别人,只能依靠自己。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极为匮乏的物质条件下,面对缺少关键图纸资料、缺乏先进高端设备等极端恶劣情况,郭永怀胸怀为国争光之志,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凭着那么一种干劲、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奋斗精神,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了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
郭永怀成了亮“星”,因为追求真理、勇于攀登。在外求学期间,郭永怀用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破解了“声障”这一世界难题。回国后,如何将科学探索、应用实践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结合,始终是郭永怀为之奋斗的研究方向。在中科院力学所,化学物理系的主任是他,三峡大坝核武器攻击研究主任也是他,西南工程物理学院副院长是他,《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两个杂志的主编是他,翻译并出版了普朗特《流体力学概论》的人也是他。从空白的设计图纸到升腾在罗布泊高空的蘑菇云,郭永怀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的研制,都做出了突出贡献。郭永怀事迹表明,靠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攀登世界尖端的科技高峰,是可能的。
郭永怀的感人事迹,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细心体会、认真学习。与郭永怀事迹亲密接触,我们收获了许多感动和启迪。这种感动和启迪,将使心有大我、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一心为公、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在齐鲁大地更加深入人心,转化为激励山东人民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山东 把革命题材演成“保留剧目”本报驻山东记者。近两年,山东连续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红色文艺精品立上舞台,一些作品甚至持续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详细]
防沙治沙实现生态经济双赢。近年来,单县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7万亩,图为通过沙地治理建起的苹果基地[详细]
疑似丁宝桢墓开始抢救性发掘。16日上午,济南市文物局通报了疑似丁宝桢墓工作情况:建设单位已与考古部门签订了古墓葬抢救性考古发掘协议,当天下午专业人员已进入工地迅速开展发掘工作[详细]
” “我也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会投诉我,平时我都尽量不占用人行道,不给行人添麻烦。最主要的是,修车摊是老人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取缔,对一家人生活影响极大,所以他们决定暂时不予清理。[详细]
滨州 外来投资企业最高奖励1500万滨州“双招双引”放大招外来投资企业最高奖励1500万◆记者。《办法》提出,对新引进的市外实际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境内市外项目自开工之日起3年内,按照项目实际到位外来投资额的5‰给予投资企业奖励;外资项...[详细]
近日,平度市潍莱铁路施工现场潍莱铁路桥梁转体工程的实施吸引了不少周边群众的围观,只见重达1.4万吨的跨海青铁路转体连续梁,挥舞着长达110米的“双臂”,历时50余分钟,顺利转过42度,精准就位,实现成功转体,为潍莱铁路架梁施工奠定坚实基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