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智造⑧〡海湾新河园区:产业链思维下的“化工再造”

2019-06-05 09:31:00 来源: 青岛日报 作者: 孙 欣

  2019060506_brief_副本.jpg

  ▲青岛日报“青岛智造”专栏第八期

  产业链思维下的“化工再造”

  在海湾新河园区,规模和环保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而是令人惊艳的互相成就

  西接潍坊、东营、滨州以沿海化工为主的经济带,北靠我国最主要的盐区莱州湾盐区,平度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处在化工业发展的绝佳位置。青岛海湾集团北部园区正坐落于此。自2010年,海湾集团借环保搬迁实施产业升级,企业开启了高端化工、绿色化工发展之路,形成了一南(董家口)一北(平度新河)两大园区并峙格局。

  目前,海湾新河园区拥有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及下属硅酸盐事业部、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海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核心企业。与董家口园区相比,海湾新河园区项目规模较小,但产品附加值高,自主专利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高度转化。纵观新河园区的发展脉络,海湾集团以产业链思维重塑了化工企业价值,成为海湾集团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极。

  “一体化”升级,打开欧美市场

  今年,海湾集团精化硅酸盐事业部刚刚拿到出口欧盟市场的吸附剂订单。由于欧盟“史上最严”排放标准的实施,汽车市场对于净化装置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司研发的这款特性硅溶胶以其高品质及价格优势成功进入欧美高端市场。

  长期以来,国内高端硅溶胶主要依赖进口,主要原因在于,硅溶胶作为一种精细化学品其工艺技术相对封闭。国产硅溶胶质量参差不齐且难以突破产能关卡。“企业在技术上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革新,但始终难以产生根本性的转变。”海湾精化副总经理、硅酸盐事业部总经理宋华福说道。技术装备水平,就像悬在化工企业头顶的透明天花板。

  转机出现在2010年。海湾按照“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理念启动环保搬迁建设,在新园区实施“五个一体化”,即规划建设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仓储物流一体化和智能管理一体化。

  对于工艺装备的先进性标准,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明划了一条硬杠:要保证“20年不落后”。硅酸盐事业部引入了世界范围内全行业首条DCS生产线,实现了除制胶环节以外全流程自动化。如今的硅溶胶车间,仅需要中控室和现场各1名工人,即可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操作,自动化程度远远甩开国内同行。

  园区内,巨大的单套装置一眼望不到头;泡花碱、硅溶胶、硅胶,双乙烯酮、二乙方胺、吡唑酮,两条产品链各自通过管道连成一体,在原材料和产品生产上实行集团和园区统一调配。

  “一体化”的推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循环水、冷冻、蒸汽、无离子水等公用工程实施统一调配,由过去的外需变为企业内需,服务效率提升,成本却大幅降低。原材料方面,大宗原材料均由集团物流部统一采购,为原材料“大进大出”的化工企业奠定了有力的成本优势。同时,“一体化”统筹规划下,硅胶、硅溶胶的产业链条被进一步拉长,大宗原材料泡花碱由购买转为自产自用,在该模式下,硅胶、硅溶胶等优势产品实现了按需生产把控,每年可节约成本约1300 万元。

  短短几年时间里,海湾不仅实现了高端硅溶胶产品上产量,且凭借质量及价格优势,从此前只能生产少数品种的普通硅溶胶,一步步实现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并开始打入欧美高端市场。

  硅酸盐事业部前身——海洋化工,是国内硅胶产业的发源地,目前,公司在高端硅胶市场上也有突破,开发的A粉、B粉、柱层析硅胶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宋华福表示,硅酸盐事业部未来将继续聚焦扩大产能、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在保证国内市场稳定下,逐渐扩大海外市场占有率。

  跨过“新门槛”,分散染料“重生”

  分散染料,以高利润著称,每吨价格在10万-20万,也就是说,一个万吨级项目销售收入就高达10亿-20亿元。而之所以能卖出如此高价,主要就在于生产过程中高昂的环保成本。

  在海湾精化近百年的发展史中,“双桃”牌分散染料绝对算得上最有故事的产品之一,它曾经置身于国内同行业的塔尖,头顶“中国拜耳”光环,最终因环保问题制约停产。在海湾精化下马分散染料的时间里,整个市场对其需求却在极速上升,不少市场跟进者正是依靠分散染料大举抢占市场,发展为化工行业龙头。

  “分散染料废酸种类多达9种,这些废酸成分不同、浓度各异,处理难度超乎想象。”海湾精化总经理陈安源介绍道。

  “如果解决了污染结果会怎么样?”2013年,在海湾集团启动环保搬迁之初,海湾集团董事长李明就提出了这个大胆设想——海湾精化拥有发展分散染料的基础,环保门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意味着市场机会。

  对此,海湾精化与国内外先进企业进行了长期技术交流合作,自主研发出先浓缩后裂解的废酸处理工艺,使用该工艺处理后的废酸最终可变为纯度为98%的硫酸,达到国标一等品的质量,直接作为原料回用到车间。针对困扰分散染料的第二大难题废水,自项目启动伊始,企业技术中心便投入到对生产流程最长的分散蓝产品的工艺改进当中,最终历时半年攻克分散蓝新工艺方法,新工艺蒽醌单耗降低20%,吨产品耗水减少至60吨。

  最终,海湾精化在时隔20年后重启分散染料项目。2015年3月,作为海湾精细化工三期搬迁项目,分散染料项目建设正式启动,项目规模年产1万吨,包括7000t/a分散蓝产品、2000t/a分散红产品和1000t/a分散大红色基G。

  环保技术水平,尤其是废水治理能力,正在成为精细化工行业的“新门槛”。

  据了解,化工废水中的盐、COD、氮等成分复杂,且国内执行标准日益严苛。以COD排放为例,根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19923-2005)标准,工厂排放的废水中COD应不高于50mg/L,而干净的自来水中COD含量就超过20mg/L,COD想达标对化工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截至目前,海湾精化环保项目投资总额达到5.4亿元。陈安源表示,化工行业的环保问题不只是“钱”的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结合企业自身产品和技术特点摸索经验并建立起环保创新体系,逐步建成以“水”为核心的零排放节水减排型企业,是所有化工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安源表示,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推进,海湾在环保方面的持续投入及由此形成的成本优势,将成为海湾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化工企业创新路径彻底转变

  最近,青岛碱业收到自来水公司要求涨价的通知。原来,由于企业用水实现了一水多用和重复利用,用水量由之前每年7.6万吨骤降到1.2万吨,实际用水量要远远低于当初自来水公司期望的最低用水量。

  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其出口日韩、欧美市场的特色产品球状氯化钙、低盐大颗粒小苏打而闻名。如今,这家企业身上更鲜明的标签在于它的装置——整个公司仅有一条产品链,所有产品都是在同一链条上生产出来的。

  2014年,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循环经济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采用世界上最成熟的曼海姆法硫酸钾生产工艺,其副产品盐酸作为原料再加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而氯化钙副产的二氧化碳又可作为原料与纯碱反应生产小苏打。2018年,该项目实现满负荷运行。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曼海姆设备开工率在62%左右,2019年前四个月更是降至50%,主要就在于曼海姆法难以消纳副产的大量盐酸。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循环经济项目,青岛碱业能够实现曼海姆满负荷运转,关键就在于它在工艺设计中将副产品盐酸用作生产氯化钙的原料。

  “8万吨硫酸钾、10万吨氯化钙、8万吨小苏打的体量设计,是经过了精密计算和设计的,真正实现了原料、副产品之间的充分循环利用。”公司总经理助理罗云凯介绍。此外,该项目还在节能、减排方面也进行了充分设计:装置采用的蒸汽分级使用充分利用了高低位热能,氯化钙升膜蒸发的二次蒸汽可用于氯化钙提浓,小苏打装置产生的蒸汽冷凝水被用于预热氯化钙装置的热空气;二氧化碳利用率达到7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万吨。

  海湾精细化工总经理助理罗芳,长期在企业技术中心从事技术研发与革新工作。在她看来,技术中心的工作已经发生彻底变化,原本以降成本、提高单位产能为目标的局部工艺改进,全面转向对于“一体化”生产、环保科技和产业链的研究。

  “如今,企业需要用产业链思维去设计和优化生产流程,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小循环’视角转向整个园区、产业的‘大循环’视野。”罗芳表示,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企业的产能和品质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这是传统的工艺创新远不能及的。

  罗芳表示,在产业链思维下,化工企业的创新模式,由从前的局部工艺改进转向“一体化”生产的统筹建设,由单个产品的开发转向全产业链产品的开发,由研发产品转向对生产、排放和回收再利用全过程处理方案的研究。

  以产业链思维实施自主创新,重构化工企业未来蓝图,海湾新河园区迎来了专利技术的大爆发。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循环经济项目被列入国家工信部清洁生产应用示范项目、入选“2018山东循环经济十大创新科技成果”的项目。海湾精化完成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立项4项,完成对外申报项目20余项,“一种苯胺黑循环生产工艺”项目获得青岛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综合处理高氨氮废水制取硫酸铵”获评2018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重点支撑技术,“双桃”牌苯胺黑染料被认定为第七批青岛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等等。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高度转化,驱动着产业的升级发展,成为海湾新河园区最为宝贵的资源。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淼淼)

  海尔旗下区块链小微、创始人出身海创汇合伙人,致力于重新定义实体经济商业价值——

  海创链:现在是跑“赢”行业的关键期

  成立不到一年,获得两轮融资,若以融资来观察一个创业公司业务进展的时间表,海创链(青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进度并不算慢。但身为初创的区块链公司,海创链还想更快。

  海创链致力于为实体经济提供区块链落地应用方案。作为海尔旗下小微,它背靠强大的产业资源。但在眼下区块链行业纷纷向应用转向的大趋势下,海创链要想巩固先发优势,真正成为行业头部企业,就必须以速度制胜。

  今年,对海创链来说是关键的一年。寻找更多合伙人、在全国建立更多运营中心、落地更多解决方案,海创链团队正在加速跑。

  用技术和新模式赋能实体经济

  今年3月举行的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海创链发布了“区块链+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用于消除智能家居在用户信息存储、共享和数据传输上的隐患,在此基础上,充分激发这些数据的价值,促成商业模式的创新。

  “以目前海创链正在与海尔食联网的合作为例,区块链技术首先可以解决食品溯源、用户数据隐私保护、各供应商间数据信任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会形成一个能够有效运行的食联网生态,就有机会孕育新的商业可能性和商业模式。比如,各种食材供应商之间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共享用户信息,各自扩大市场。”海创链创始人兼CEO张弢说。

  这只是海创链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一个案例。在张弢看来,用区块链改造实体经济,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点,解决实体经济的一些痛点;二是价值层面,通过一整套区块链解决方案,挖掘更多价值,为实体经济带来商业价值重构。后一点,既是海创链的业务核心,也是它预想的最重要盈利点。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区块链企业正在做的。根据2018年底亿欧智库发布的《2018年区块链行业应用研究报告》,目前区块链市场主要有4类企业: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其他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以及初创企业。前3类都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改变原有的产品与服务,后一类则根植于区块链带来颠覆式创新。海创链则是两者兼有之。

  背靠强大产业资源

  海尔旗下小微,这是海创链最大的优势所在。

  创始人张弢,虽是“链圈”新人,但却是国内创业孵化圈内的“老兵”。创办海创链之前,他是海尔旗下创业孵化平台海创汇的合伙人之一。出身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他从比特币开始了解区块链。但他并没有像很多人一样着迷于“挖矿”“炒币”,而是被区块链技术本身所吸引。

  “它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它不仅是下一个互联网风口,还将在价值层面重构产业生态,这是过去其他技术都不具备的。”虽然,行业内尚没有实现基于区块链的商业闭环,足以支撑区块链技术完全发挥应用价值的硬件设施也还没有完全建立,甚至还有实体经济企业由于比特币而对这种技术持有“偏见”,但张弢坚信区块链的价值。

  应用方能体现价值。海尔所拥有的丰富的全产业链应用场景,给海创链带来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而张弢本身也是一个资源聚合体,在海创汇积累的企业和人脉资源,背后也有着丰富的落地场景。同时,海创汇的投资孵化经历也决定了他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比别人更深,有助于通过区块链技术为实体经济挖掘更多商业价值。

  目前,海创链团队约有30人,分别负责应用层开发、运营等,建立了青岛和北京两个运营中心。不久前,海创链迎来了一位新的合伙人孙梓豪,其曾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企业家社群平台正和岛等担任活动总监、总裁助理、创新平台负责人等,这会为海创链聚合更多产业资源。

  未来3个月加速跑

  截至目前,海创链已拿到两轮融资,种子轮融资来自海创汇;天使轮投资方专注于区块链行业多年,拥有顶尖的行业资源,于去年底完成注资。

  海创链每一轮融资都更看重资本方的行业资源,包括技术、人才等,有助于海创链快速深入行业。去年底获得的天使轮融资,将被用于进一步开拓市场以及搭建行业解决方案团队。

  在张弢看来,未来3个月,对海创链来说至关重要。“能否真正成为行业中的头部企业,关键在未来3个月。”他作出了这样的判断。

  随着“链圈”与“币圈”界限的不断清晰,以及人们对区块链的认知归回理性,正如亿欧智库在上述报告中所作出的判断,行业正从喧嚣走向现实,促进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全行业都在做的。全国各地“飞”的张弢更是切身感受到了这种趋势。

  “从今年参加的各种论坛上就能感受到,行业正在转向应用。比如,很多技术型企业原来都在网上社区内做代码研究,但现在,都在谈怎么落地应用。”张弢认为,今年会有大量有着底层技术背景的公链企业集中涌入应用市场,到那时,对产业资源的获取就会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与海创链相比,这些企业有更强的资金实力。因此,海创链要争取在今年的窗口期内落地更多应用。今年,它的目标是,完成10个行业应用的落地。张弢也正在全国各地寻找更多合伙人,与他们共同在各地搭建运营中心,加速目标实现。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孙 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