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漫谈:对学生“上楼容易下楼难”的一些思考

2019-06-01 07:50:00 来源: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作者:

  5月31日,到学校和孩子一块过学校组织的六一儿童节活动。回来的路上,我和孩子说:一年级快结束了,快要上二年级了。没想到蹦蹦跳跳的孩子立即变了脸色:上二年级不好,课间没法下楼玩。我张嘴刚想说几句话,竟一时语噎,实在不知说什么好。

  无论是山东,还是全国,现在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宽敞明净的大楼处处可见,但上楼了,学生却不好下楼了,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忧思

  学生难以下楼的背后,是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

  一是近视问题突出。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2018年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副局长张勇强调,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发病形势严峻,一半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受到近视困扰,低年龄段问题突出,且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超过1/5。

  此次调查始于2018年下半年,总筛查人数为111.74万。其中,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则达到81.0%。数据显示,我国学生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近视率不断攀高。其中,小学一年级学生近视率为15.7%,至六年级时,已达59.%;而初中阶段近视率初一为64.9%,初三增至77.0%。

  二是体能指标下降。近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连续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以北京为例,某年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北京一所大学军训,3500人的学生规模,累计看病人次达到6000余次,军训前几天不少学生晕倒。

  病根

  生活好了,身体素质却下降了,这不正常。

  要看到,有一些学生到了高中和大学身体发生问题,但问题其实从小学就开始了,所谓长期量变引发质变。

  不正常有学校的因素,也有家长的因素。从现在的小学教育来看,小学一年级一般都在一楼上课,二年级开始逐级上楼;年级越高,楼层越高。过去,因为楼梯狭窄过陡等原因,全国发生过多起拥堵踩踏事故,这让一些学校至今心有余悸。因此,很多学校或明或暗地规定,课间不能下楼玩。

  家长和学校对如何锻炼也有分歧。某地学校有1000名学生住宿,他们早上有时候起不来,学校就想能不能让他们晨练,可坚持一个月就不得不停止了。家长联名写信说“你们太摧残孩子啦”。

  解析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看看大棚蔬菜和天然生长的蔬菜,从外观到口感到营养,大家都会说,天然蔬菜真是比大棚蔬菜好多了,其实人的生长发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以眼睛视力问题为例,英国《自然》杂志援引多项研究指出,目前全球近视流行,主要原因是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有专家曾经在近1300名青少年中进行了一次研究发现,经常在户外活动超过3个小时的孩子们,是不太可能得近视的。

  视力问题如此,其他体能指标的下滑,因素也有很多,但综合起来说,主要也是与户外活动不足有关。

  现在来看,从学校到家长,大家都明白户外活动和锻炼的重要性,但要害在于安全。学校和家长都担心出问题,家长担心孩子身体承受力,学校怕承担责任,但户外活动和锻炼如果能够做到以安全为前提,则大家都不会反对,这就是最大公约数。

  记者认为,安全则应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下楼,二是活动和锻炼强度。比如,一些家长反对晨练,就是对锻炼强度有看法。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户外活动和锻炼,学校和家长那里的阻碍就基本消除了。

  路径

  从校规层面改变不鼓励下楼的错误做法。再雄健的鸟儿,在鸟笼子里待长了都难以展翅高飞。不要让教学楼成为鸟笼子,要鼓励学生下课到楼下、操场活动和锻炼。

  延长课间休息时间。时代变化了,现在课间休息时间却仍然是10分钟,这似乎有一点“刻舟求剑”。过去,教室是平房,学生从教室出来,最快一两秒就够了,现在则需要下楼。下楼有楼梯,路程比“平房时代”长了不少,太快了又容易磕倒,课间时间依然停留在10分钟,显然不合适。

  改造教学楼楼梯设计,这是关键,国家层面应考虑完善教学楼设计标准。过去,虽然发生过多起楼梯踩踏事故,但遗憾的是,教学楼楼梯设计一直没有改进,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思想里缺乏长进。应该说,楼梯发生踩踏事故,与楼梯的台阶设计偏陡偏窄偏曲折都有关系。当然,如果改成电梯直梯,也有很多风险,毕竟电梯直梯有时可能夹人,小学生操作电梯直梯也有现实的难度,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记者认为,教学楼楼梯设计,完全可以采取漫坡式无台阶设计,同时增加楼梯长度、转角度和楼梯宽度。如果问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很费钱,可以明确告诉你,费钱是肯定的,因为这意味着楼梯设计首先要增加大的回旋空间,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这样的设计,值!

  新的教学楼楼梯可以从一张白纸绘起并建造,已经建成的教学楼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改造。比如,我们可以从外边接引桥的方式,实现让学生安全下楼。诚然,这样的改造会费事费钱,但为了祖国的未来,这样的改造,值!

  至于锻炼的强度问题,要注意一点,就是尽量不要把竞技体育的模式套用在中小学体育课上。体育锻炼并非强度越大越好,运动应讲究适度,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哪怕是户外散步和游戏,其效果也是很不错的,要点是“户外”和“时长”,而非某个体育项目考了多少分。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张翼晖

推荐阅读
  • 连续三年获荣誉!山东财政管理工作获中央奖励9千万元

    1_副本.jpg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日前,财政部印发《关于下达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奖励资金的通知》,对获得2018年财政管理工作督查激励的省(区、市)下达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山东省(含青岛)获得9000万元奖励资金。[详细]

    05-31 08-05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齐鲁政情|围着“项目”转 山东16市有何高招?

    2_副本.jpg

    尤其是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推进会暨“双招双引”工作表彰大会公开16市排名后,“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成为各地招商引资抓落实的重要准则。两个月前,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率团赴深圳举行青岛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详细]

    05-31 08-05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北上京津冀、南下长三角,济南双招双引为何这么拚?

    3_副本.jpg

    济南这么“拚”,是因为这座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深深的知道新时代赋予自己的重要使命。正处于跨越赶超的关键期、机遇期和黄金期的济南,正越来越成为海内外广大投资商热切瞩目的最适宜创新创业的热土。[详细]

    05-31 08-05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齐鲁杰出人才|殷敬华:18年做好研发这件事

    4_副本.jpg

    到威高后,殷敬华首先把目光投向企业的传统主导产品——一次性医用输注器械。为改变这一现状,殷敬华团队尝试采用辐照方法对医用耗材进行消毒灭菌的新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详细]

    05-31 08-05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53名院士签约进驻 院士港何以引来全球创新资源

    国际著名的神经领域科学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在毒品成瘾、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的青岛国际院士港,通过开放合作,整合院士研发力量、企业需求、风险投资、科技服务、市场拓展等各种资源,正向...[详细]

    05-31 08-05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 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公布 青岛前进10名!

    “2019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全球领先城市之间对人力资本和企业投资的竞争依然激烈,新兴城市和地区正在与长期领先的城市和地区展开竞争,”科尔尼公司资深合伙人,本报告发起人及作者之一Mike Hales指出。[详细]

    05-31 08-05青岛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