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2019年5月31日 青岛日报 特1版
踏浪而行
The Next Movement of Qingdao International Academician Park
这是一次对城市精神基点的激情回溯。
百年青岛,城以港兴。港,枢纽之地,帆樯如云,舳舻千里。那一道道庇护远航者的温柔弧线,是这座城市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原乡。百年以来,开放的海港精神已凝结为青岛城市精神之核。
何为海港精神?
在这个光影明丽的孟夏,那些远道而来的智者,正用同向而行的足迹加以印证——它意味着敞开宽广的胸怀,意味着深厚的包蕴力,是浩荡而无止息的融汇,是对疑虑的超脱,对藩篱的跨越。海之为大,以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纵隔千里、万里,叩问人类未来的共同希冀。
海港精神为何?
有人说,看海和出海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一种是把眼睛给了海,一种是把生命给了海。港口存在的价值,在于守望,在于归依,更在于奋楫而行,乘风破浪。
往来千载,万象在旁。穷研万物之理的“知之盛者”,一次次“出海”求索,使得这个世界最深刻的意旨剥离于纷纭表象,灿然呈露。而青岛这座城市,正以前所未有之大格局,重新校准自己在全球版图的坐标,启碇远行,不舍昼夜,寻求一场涤荡生长基因的蝶变。
这是一个共同起航出海的时刻。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劈浪行进三载的院士港正在将“港”的内涵升华至一个更加熠熠生辉的境界:不仅仅是货物、资金、信息、人力的流转,更是智慧的裂变,是创新力的集结和发散,是敢于与人类科技历史性交汇期同频共振的气度和胆识。
于是,在这片“港湾”,一次次在春夏时节的短暂相聚变为长久的栖息,一个个闪烁的创意光点已演绎为灿烂星汉——百余位院士在这里择枝而栖,30多个院士项目落地,产值以百亿元计。伴随着指向远方的一次次跋涉,时光正在把耕耘的硕果缀满枝头。
从“无中生有”到步履激昂,院士港是这座城市突破桎梏、求变求新的一个鲜明表征。浪潮涌动,千帆击楫,一座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熔炉正在筑起,一场场指向更高发展层级、更强发展动能的“攻势”正如火如荼。今日之青岛,行进于浩荡征途,百折而不怠;明日之青岛,将着力让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梦想照进现实。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在探究精神烛照下,人类智慧的火花飞溅,重新浇筑城市基点之经纬。人们说,整座城市已是一艘向海而行的大船,以梦为桨,无问西东。
(撰文 霍璟祎)
迸发更多的创新灵感和更充沛的创新动力
Release More Innovative Inspiration and Energetic Drives
▲2019年5月31日 青岛日报 特2、特3版
科技创新,交相辉映的共同体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 伟 霍璟祎
“我们现在都住在高楼大厦里,使用LED照明在室内进行植物的培养,土地成本就会少很多。通过这种方式,植物不会受到气候的剧烈影响,对于我们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好的补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院士带来了一场题为“蓝光LED的发展和未来照明趋势”的主旨演讲。中村修二于1993年开发了高亮度蓝色LED。当时,开发出蓝色LED被一致认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20年间只有红色和绿色LED。2014年,他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做了十年的技术积累,开发出蓝色LED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中村修二表示,如果我们用蓝色激光的话,识别率非常高,清晰度也相当相当高,电磁干扰也基本没有,我觉得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当“你”自己数据的“老板”,是世界顶尖计算机专家容淳铭院士通过“安全区块链生态系统”主旨演讲传递的信息。“尽管我们拥有很多信息,但是我们没有数据,这是因为我们逐渐发现,尽管数据很多,但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把数据转化成效益的公司和个人。”容淳铭说,“数据不仅仅是开放的,同时也要受‘你’的控制,‘你’的数据要自己说了算,并决定什么时候以及谁可以使用你的数据。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加强数据的合作,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研发人员一道合作的原因,就是研究怎么使用区块链解决遇到的问题。”
“区块链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分布式账本,能够把数据进行分布式分裂,同时保护这些数据。它是开放的、分散的,也是可以复制的。同时,它是不可篡改的,是有时间戳的。”容淳铭说,“很多的数据最终变成信息孤岛,因为这些数据没有办法在单元间进行分享。我们就是要把这些单元进行分割,这样的话,许多公司就可以在数据上进行合作,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在应急方面,也可以加强对资源的分享,通过数据链实现。”
今年,容淳铭院士团队启动了帮助医院完成数据流动的项目,不需要上网,只要在医院内部,区块链就能够帮助数据无缝流动。容淳铭说,区块链还可以提供分布式的身份。比如说,用区块链技术,不需要把手指摁在指纹读取器上,可以通过生物识别的手段进行身份识别,然后收回生物数据。也就是说,这是“你”自己的数据,不愿意把它交给任何公司和银行,你就可以不交给它们。
数据是有价值的,同时,数据的隐秘性也非常重要。需要共同建立一个机制,以一种有控制的和流动的方式分享数据,使数据更加有用。“数据跟踪,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技术来实现。我们有一个被忘记的权利,比如,我今天给别人分享的信息,可能明天我就后悔了。这在英国、欧盟是有缓冲期的,你可以在这个缓冲期内,收回你的数据。”容淳铭表示。
英国皇家工程院郭毅可院士表示,英国占全球人口的0.9%,全球研发支出的2.7%,全球研发人员的4.1%,可是它拥有全球最高的论文引用率。英国每投入100万美金研究经费的产出,是美国的4倍、中国的9倍。
“英国早在2000年就开启了一项政府研究计划,即科学信息化,全球关于大数据的很多技术、观点都源于这个计划。”郭毅可院士深入剖析了英国发展大数据技术的独特路径。
“英国大数据科学研究强调数据科学的整体性和社会作用。”郭毅可院士指出,统计学、数据库、云计算、人工智能不能分割来看。“整个数据科学的整体性在于数据提供了人类生活的新资源。有了生产力和数据资产以后,必须认真研究数据的经济性,要研究怎么定价、怎么共享、共享之后产生的结果怎样分配。如果没有这些原理,谈数据共享和数据经济,就会是空话。”
此外,郭毅可院士透露,英国重视在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以实际应用驱动发展大数据。“在英国,数据是一种政府管制资源、社会公有物。英国进行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建设时,更为目标化。也就是说,一定知道数据是为谁服务的。如果为科学服务,就是要构造建设大科学平台;如果为经济服务,大数据采集就要标准化。”他进而举了个例子,英国城市伯明翰对外发布了所有的城市数据,允许小公司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发展商业应用,政府把数据作为公共资源为创业公司提供支持。
英国把大数据和数据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郭毅可院士认为,这一理念值得吸取,“英国人工智能策略的第一条就是改进获取数据的方法,使获得数据的渠道更简单、更有效。正因为如此,英国把人才培养放在战略的首位,很多资金不是投资建楼、买机器,最大一笔投资是在未来五年之内培养8000名通晓人工智能的教师和1000名掌握前沿科技的人工智能博士。”
知识产权领域法律专家佩德罗·欧桑纳剖析了中国当前的发展路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外商投资迅速增多,尤其是在低技术的人力资源比较密集的产业领域。但是,当前的中国逐渐意识到,如果要在本世纪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必须从制造业大国逐渐转向一个制造业和知识经济大国。
“因此,通过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来鼓励研发,是中国转变发展路径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自主创新,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创造和保护它们的知识产权。”佩德罗·欧桑纳表示,为了成为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体,中国也必须从发达国家获取知识信息和技术信息,创造一个有利的知识产权环境,吸引各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和生产。
“中国政府在2008年制定了一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这是中国第一次将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最高层的决策,表明中国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重要价值。”对中国知识产权环境保持密切关注的佩德罗·欧桑纳同时也注意到,我国开展的新一轮机构改革正进一步改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新成立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设国家知识产权办公室,这使得中国的知识产权管理更加有效,避免多头管理,减少了投资者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时间和资金消耗。”
本版摄影 刘 栋 本报制图 李 飞
高峰论坛之打造全球发展新动能
“5G时代,人生全部医疗数据都可保存”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萌
“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以物联网通信技术驱动的工业技术革命。在未来,我们会有互联的社会,互联的工业,我们会有自动驾驶器。病人也可以得到互联,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医疗数据都可以保留下来。在工业4.0时代,我们会有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会有智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等。”在“打造全球发展新动能”分论坛上,王现斌院士向与会代表分享了备受关注的5G、6G时代的智能物联网通信技术。
王现斌院士表示,未来智能城市的通信发展将基于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和机器学习,以使得网络对于周围的情景有感知,并作出快速决策。5G物联网时代会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传感器带来的不同数据和信息?这就需要一种低延迟的通信模式。“在不同的应用之下,我们可以使用网络切片,把一个物理网络分成不同的虚拟网络,每一个虚拟网络服务于不同的应用环境,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满足工业应用的各种需求。” 王现斌院士指出,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设计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数据速率,而5G的目标有所不同,它不仅要提高数据速率,还要减少延迟通信。
王现斌院士介绍,1G到4G是以人为本的通信系统,最大的安全风险是个人隐私,而将来5G、6G时代的通信安全风险则是社会性的,如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电力系统、智能银行系统,如果一个系统遇到风险,那对社会来说将是灾难性的。“所以,智慧城市对通信的要求非常高,要预防这些风险,需要许多新理念。比如建立分布式数据库,黑客可以攻破一个系统,但改变不了分布式的数据库。”
高峰论坛之脑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未来5年内,癌症能被攻克吗?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萌
“脑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主题论坛现场非常热烈。在一个多小时的活动中,来自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医院、公益组织等行业的代表向现场20余位院士请教阿尔茨海默症、癌症、自闭症、跨学科研究、基因编辑伦理等专业问题。
“阿尔茨海默症、癌症是人类至今未能攻克的难题,未来5年内,对这两种重大疾病的研究会有重大突破吗?”针对这个问题,院士们给出了不同看法。 布莱恩·阿奇博尔德·麦克维卡院士表示,他不认为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在未来5年会取得重大突破,但是现在有数据表明,通过身体锻炼、提高生活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阿尔茨海默症发生的概率。而特伦斯·斯奈奇院士则认为,在显示症状之前的20年,阿尔茨海默症已经潜伏在病人身体当中,如果能找到这种疾病的生物标记,未来或许可以预测疾病的产生。
“纳米、生物、医药、AI等学科交叉能否为对抗重大疾病和研发医药提供新思路?”这个问题一抛出,便引发了院士们的积极讨论。 西蒙·马兹克·普立什维利院士表示;“在心脏病治疗中,俄罗斯已经有许多纳米科学家和生物技术科学家展开合作,在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我们也迫切需要听取不同学科专家的意见。” 哈米德·诺里院士提议,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可以组建一个合资公司,以便用学科交叉的方式突破科研难题。
“院士们对问题的解答非常具有启发性,为我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活动结束后,多位观众对记者表示。
高峰论坛之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规划和展望
操作者移动10厘米,机器人只移动1微米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余瑞新
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规划和展望论坛上,各位院士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手术扩展、多模态人机交互中的机器学习、VCSEL光子学在通信和三维传感领域的应用等话题展开讨论。
目前,机器人微创手术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常规的手术,但能否实现微创手术机器人进入人体器官更深处,在腹腔内移动更加自如?韩国权东秀院士团队正在探索这些技术的可能性,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微创手术的一大难点便是操作者掌握不好力度,致使机械变形。”权东秀院士在《柔性内窥镜手术机器人》主题演讲中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所在的团队研究了灵活且有韧性的轻便小型工具,并且搭建了以摄像监控作为辅助的控制系统,操作者只要熟悉30分钟便可掌握。“这一系统不仅能精确区域,还可以达到操作者移动10厘米,机器人却只移动1微米,这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权东秀院士以胃癌患者为例介绍,“采用该技术,可以使得胃癌患者不必切割整个胃,只需要切割癌细胞所在的部分胃内膜。”
权东秀院士表示,目前,这些技术虽然已经成熟,但还没有实现临床应用,他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媒,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将这一技术落地,实现价值。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聚焦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的研究领域。当前,气候变化已造成全球性灾难,甚至危及生命,原因多是工业生产排出的有害物质。”白俄罗斯日丹诺克·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院士作《纳米碳在铅酸电池中的应用》主题演讲,介绍了其所在团队研究的纳米碳材料在缓解大气污染、加强能源利用方面的应用。
据介绍,将纳米碳材料作为水泥、砖头、陶瓷等建筑材料生产线的添加剂,不仅能增强这些建筑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还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飞灰降低50%,从而通过持续性减少大气污染;将纳米碳材料用于电动车铅酸电池,则电池的使用寿命将比原来增强4倍;将纳米碳材料用于太阳能材料,则可以提升5倍的吸收率。
高峰论坛之能源重塑未来
能源使用可以“召之即来”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杨海振
当下,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绿色化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如何高效率地利用清洁能源也越来越引起学界、业界的关注,能源从开采到利用都变得越来越“精细”。
在张东晓院士看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占比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如何提高能源的开采效率、减少开采过程中的损耗无疑变得非常重要,这便是他所关注的课题。
“没有哪一项技术能够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效率解决问题。”阿尔贝托·沃米罗院士说,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使得太阳能转换率甚至可以达到100%,但还不够经济和便携,而他所进行的复合纳米材料的研究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除了能源的“开采”端,在“使用”端的变化和我们普通生活更加息息相关。
房子中间户和边户同时供暖温差太大,在综合室内温度与室外参数等数据基础上,未来也许人工智能就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丹麦丹佛斯集团中国公司的康庄介绍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控制系统。康庄认为,以后全天候的能源供给都可以在这个智能平台上实现,而系统的“自学习”功能可以不断优化这个过程,根据峰谷峰值进行调节,让使用更加高效。在他看来能源使用与控制未来的趋势是由“本地控制”走向“云端控制”,不管是安全性与升级拓展都变得更加容易。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金福教授正在进行着同样的尝试,他基于传统发电行业设计的智能控制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设备预警,也代表着电力“发、售”两端的智慧化变革。在他看来,未来,电能、地热能、天然气、太阳能都能实现在同一能源系统中运行,通过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一切正在变为现实。
▲2019年5月31日 青岛日报 特4版
叩问未来
“数据不仅仅是开放的,同时也要受‘你’的控制,‘你’的数据要自己说了算,并决定什么时候以及谁可以使用你的数据。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加强数据的合作,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研发人员一道合作的原因,就是研究怎么使用区块链解决遇到的问题。”
——挪威工程院院士、世界顶尖计算机专家容淳铭
“整个数据科学的整体性在于数据提供了人类生活的新资源。有了生产力和数据资产以后,必须认真研究数据的经济性,要研究怎么定价、怎么共享、共享之后产生的结果怎么样分配。如果没有这些原理,谈数据共享和数据经济,就会是空话。”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郭毅可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外商投资迅速增多,尤其是在低技术的人力资源比较密集的产业领域。但是,当前的中国逐渐意识到,如果要在本世纪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必须从制造业大国逐渐转向一个制造业和知识经济大国。”
——知识产权领域法律专家佩德罗·欧桑纳
“未来构建起的院士联系网络,全球不同领域的院士聚集在此,是一种文化和创新领域的融合交流。”
——法兰西建筑科学院院士马丁·罗班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可以使得我们的建筑变得更加坚固的同时,能够真正实现‘自愈’,不会再有那么多人因为地震等灾难导致的坍塌而死亡,不会面对建筑开裂而束手无策,基础设施使用寿命越来越长。此外,我们放置在建筑材料里的传感器,可实时提醒我们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些积累起来的数据,将让我们了解我们所居住、工作的空间正在发生怎么样细微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
——德国青年科学院院士希玛·塔赫里
按照“科学城+产业城”布局模式,加快构筑形成“9+3+1”功能板块总体布局
青岛国际院士港的下一个“乐章”
The Next Movement of Qingdao International Academician Park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 伟
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大会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海内外院士参会,首次实现了日本、西班牙和希腊等国家院士邀请的突破。
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与青岛国际院士港三年来的建设发展一脉相承、密切相连。经过3年的努力,青岛国际院士港已经成为李沧区乃至全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和“双招双引”的重要载体,国际一流、具有首创性的院士创造创新创业创投高地加速形成。
在全市“学深圳、赶深圳”的氛围中,青岛国际院士港深度对标深圳“光明科学城”,按照“科学城+产业城”布局模式,加快构筑形成“9+3+1”功能板块总体布局。围绕全市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在启用20.1万平方米的院士工作站和10万平方米的院士产业加速器的基础上,在建的102万平方米的院士研究院和81万平方米的院士产业核心区试验区生物医药板块将于2019年年底竣工使用,届时将为院士科研和项目成果转化提供更广阔的载体和空间。院士技术论坛、院士技术双创银行+、院士特色风情居、院士综合服务网、院士顶尖荟等板块,也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丝路协创中心、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等3个协同板块,也通过管道塑造、平台支持和跨境贸易等形式,助推院士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青岛国际院士港以集聚外籍院士为特色,开辟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子。成立三年来,青岛国际院士港实现了“从0到1”的成长,面临着“从1到100”的裂变。如何勇往直前?
——将聚焦“优化、规范、做实”,按照市委发起“15个攻势”的部署,特别是聚焦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对标学习深圳“光明科学城”,强力发起“效率革命”,深度融入科技引领城建设总体布局,打造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为青岛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多做贡献。将树立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强化资本助力、人才支撑、平台建设、产业培育,激发创新活力。
——争取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持续优化院士及团队结构,促进科学院与工程院科研优势直通,促进东西方科研思维和体制机制融会贯通,促进港内港外院士资源联通,促进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与政府创新力一体融通,形成出成果的“源头活水”、出人才的“绿水青山”。
——着眼于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聚焦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课题研究,以项目运作为导向,以协同攻关为动力,探索助力院士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院士后”机制。
——逐步打造国际院士联系网络的“根据地”。积极探索与海内外院士多样化的合作方式,最大限度汇聚院士资源,建立以项目合作为导向的联合攻关机制,逐步推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院士联系网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日前,财政部印发《关于下达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奖励资金的通知》,对获得2018年财政管理工作督查激励的省(区、市)下达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山东省(含青岛)获得9000万元奖励资金。[详细]
尤其是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推进会暨“双招双引”工作表彰大会公开16市排名后,“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成为各地招商引资抓落实的重要准则。两个月前,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率团赴深圳举行青岛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详细]
济南这么“拚”,是因为这座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深深的知道新时代赋予自己的重要使命。正处于跨越赶超的关键期、机遇期和黄金期的济南,正越来越成为海内外广大投资商热切瞩目的最适宜创新创业的热土。[详细]
到威高后,殷敬华首先把目光投向企业的传统主导产品——一次性医用输注器械。为改变这一现状,殷敬华团队尝试采用辐照方法对医用耗材进行消毒灭菌的新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详细]
国际著名的神经领域科学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在毒品成瘾、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的青岛国际院士港,通过开放合作,整合院士研发力量、企业需求、风险投资、科技服务、市场拓展等各种资源,正向...[详细]
“2019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全球领先城市之间对人力资本和企业投资的竞争依然激烈,新兴城市和地区正在与长期领先的城市和地区展开竞争,”科尔尼公司资深合伙人,本报告发起人及作者之一Mike Hales指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