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图①:已落户院士港的何满潮院士向海内外院士推介院士港。 图②:观摩院士产业核心区试验区。 图③:院士行期间专门安排了院士-企业洽谈会。(□记者 张晓帆 肖芳 报道)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肖 芳 张晓帆
院士工作站、院士产业加速器、院士研究院、院士产业核心区试验区、院士智能制造产业区……一个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大平台,展现在近百名海内外院士面前。
5月29日,位于青岛李沧区的院士港再次成为海内外瞩目的焦点——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活动正式启动。即将满“3周岁”的青岛国际院士港,实现“从0到1”的成长后,正以聚合创新要素的平台思维,加快“从1到100”的产业化裂变。
“平台思维首先是按照科研创新规律,聚合一流人才资源。”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认为,在这方面,院士港创造性促进了“四个通”:科学院与工程院科研优势直通,东西方科研思维和体制机制融会贯通,港内港外院士资源联通,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与政府创新力一体融通。
据统计,院士港已累计签约引进21个国家的108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92名(含19名华裔外籍院士),占85%;中国籍院士16名(含3名长期在海外工作的中国籍院士),占15%,初步实现了科研和成果转化多国家、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
这样的结构能让不同国家的院士组合在一起,发挥所长、优势互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负责的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项目,定位于应用纳米技术开发生物新药,为癌症治疗提供靶向基因药物。来到院士港平台,院士团队携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山东大学共同打造国内外先进医药技术开发窗口,三方优势叠加,争取5年内开发5-10个靶向基因药物,预计2022年前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将占有全球市场10%的份额。
29日的活动中,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卓敏看到,在院士产业核心区试验区,占地147亩、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板块已开工。“这么短的时间,效率太高了。”
平台思维更大的吸引力,在于以市场机制让各种要素在平台上形成交互,促成“双招双引”和“政产学研金服用”无缝对接。为此,院士港陆续搭建起项目路演、展会展销、产业链接、项目资本运作等平台,加快院士项目裂变速度。
全球公认的发泡技术“大拿”帕克院士,在实验室内历经上万次实验,研究出一种重量轻、硬度高、寿命长的新材料。但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车间,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对他来说是个难题。院士港通过平台运作,促成他与同益股份等公司合作,后者为其提供专业的市场、团队、资金管理服务,院士则专心搞研发,这个项目预计7月份投产,比原定计划至少提前1个月。
中科院何满潮院士团队研制了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索),在煤矿行业以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等抗震结构中有广阔应用前景。“我们擅长基础研究,具体产品则需要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痛点来开发。”他说,院士港仅用3天的时间就帮他们对接到好几个项目,涉及钢铁、能源等不同行业。
平台思维还让李沧跳出一地一域的狭窄视野布局产业链。李沧不仅有效盘活区域内5万平方米闲置厂房,还根据产业链条上下游分工,与外地对接探索建设“飞地”式产业园区。在此引领下,帕克院士项目厂房落地即墨环保产业园、高福院士项目厂房落地烟台市海阳开发区、张东晓院士项目厂房落地东营市……
放眼未来,为更好发挥国际院士集聚和科研、产业化载体集群效应,院士港正在构筑“9+3+1”为基本架构的院士经济生态体系,即打造院士工作站、院士研究院等9个核心板块,加快丝路协创中心、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3个协同板块建设,推进15.7平方公里老工业区楼山配套片区建设。
“为引进人才,这些做法让人感动”
“创新园区规模这么大,配套这么全,大手笔真是令人赞叹!”5月29日,“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启动,41岁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瓦伦堡青年院士阿尔伯特·米赫兰在实地观摩过程中感叹。
当天上午,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海内外院士实地观摩了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多个配套功能板块,包括院士工作站、院士产业加速器、院士研究院、院士产业核心区试验区、院士智能制造产业区等。这些总面积两百多万平方米的载体,用于承载院士实验室、研究院、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构筑起院士生态体系和经济成长体系。
“为了引进人才前来创业,花了这么大手笔,建起这么多功能区,想得很周到,这些做法让人感动。”德国青年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博士希玛·塔赫里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听说青岛国际院士港已经累计签约引进21个国家的108名院士,多位院士表示“惊喜”。“科学家也需要朋友圈,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聚在一起,不会感到孤独,还会交流出新的思想。”挪威青年科学院院士、挪威奥斯陆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理学系副教授简·特耶·安德森说。
位于李沧区楼山片区的院士智能制造产业区,曾是青岛的重化工业聚集区,因老企业环保搬迁变得空荡荡。如今承接了院士港部分项目的成果转化,快速崛起为令人瞩目的新产业高地。其中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岛耐火材料厂旧址,半个月前迎来新主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的NPR新材料项目。项目整体规划10条全自动无人化智慧生产线,目前一期3条已经投产,年产能7.5万吨、产值5亿元。
“目前市场上的常用钢是PR材料,受力拉伸后直径会缩颈变细、破损,而NPR材料在受力拉伸后,直径会一反常态地均匀变粗。”在观摩现场,项目技术人员介绍说,该产品在国内外首创解决了普通锚杆局部变形断裂的问题,在煤矿行业以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地下工程等抗震结构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距离何满潮院士项目不远处的徐家社区,一处占地6000平方米的老厂房改造后,“四国院士”西拉姆·拉玛克里西纳的静电纺丝项目在此投产。目前,该项目已有防霾净化窗纱、防霾防病毒口罩、纳米纤维生产设备等实现产业化,并且市场表现不俗:与国内前十大滤纸制造企业合作,与青岛鸿文汇海工程公司签订8亿元纱窗代理协议;与济钢集团签订5年30亿元的委托代理销售协议。
据青岛国际院士港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院士项目产业化,青岛国际院士港专门组成攻坚小分队,采取市场化、专业化、团队化的模式,研究院士项目细分市场,配合院士团队积极开拓市场。今年西拉姆院士项目赴兰州推介,与当地36家企业进行合作洽谈,现场与甘肃欣艺佳门窗、金尘建筑、华鼎环保公司签约院士产品地区总代理。
通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青岛国际院士港落地院士项目32个,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类8个,生物医药类6个,高端装备制造类11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类5个、设计研发类2个。
为帮助院企嫁接,29日下午,青岛国际院士港特意安排了院士和企业机构面对面交流活动,洽谈室内人头攒动,交易洽谈气氛热烈。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雅克·鲁热力与同济大学建设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一拍即合”。雅克·鲁热力看中了公司的院校背景和高科技的应用,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对未来建筑发展有前瞻性的伙伴,“这能很好地与自己的研究方向融合在一起”。
信联科创CEO朱沂,在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武庆明的谈判桌上不舍得离开。院士的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帮助他了却了一桩心事,“这种深度学习和算法能帮助我们掌握核心竞争力”。
【相关报道】
近百名海内外院士青岛话创新
本报青岛5月29日讯 今天,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院士参加了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项目观摩活动及项目洽谈活动。
与会院士嘉宾实地观摩院士港综合服务中心、院士工作站、青岛国际院士产业加速器等7个观摩点。陈璞院士分子纳米新药研究院、聚纳达科技展厅等已实现产业化的院士项目观摩点,激发了海内外院士们创新创业的热情。
青岛国际院士港坚持国际性、顶尖性、中坚性、市场性四项原则,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聚焦引进国际知名院士特别是外籍院士,目前已签约引进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占85%。下一步,青岛市李沧区将按照优化、规范、做实的要求,努力将青岛国际院士港打造成为青岛科技引领城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构筑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政策落实扩大公开方面,山东将着重做好助推山东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重点领域、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等信息公开。解读回应深化公开方面,山东将深入解读好重要政策措施,及时回应好社会关切,切实增强回应实效。[详细]
艰苦创业的同时,王春林不忘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科技惠农,作出了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样板,成为唯一入选《大国重器》(第二季)的农业企业。如今的王春林积极投身到播种绿色希望的工作之中,将水培种植技术撒播到更远的地方,为农业绿色有机发展努力奋斗。[详细]
近日,山东省工信厅进行了“2018年山东省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名单公示”,根据公示结果,济南无论是独角兽企业还是准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到甚至超过全省的一半,居首位。根据公示名单,这次共评选出两家独角兽企业,分别是青岛的日日顺物流(从事智慧物流行业,估值...[详细]
在院士港,院士产业基金应时而生,与金融租赁等金融新业态合力形成“科技发展银行”,帮助院士项目走出“死亡谷”。…… 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快速发展,契合了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体现了“高精尖缺”的鲜明特点。[详细]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从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近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深部资源预测系统技术研究与示范”首个示范基地挂牌仪式在山东济南举行。其中山东承担了子课题“山东省莱州—招远整装勘查区金矿资源潜力评价与找矿预测示范”。[详细]
5月28日,“走向以色列”2019中国-以色列跨境投资论坛在我省济南举行,约120家以色列高科技及初创企业带来400余个项目与中方企业进行对接。记者了解到,本次论坛也是山东2019年对外招商引资的一项重点内容,将通过以商招商市场化方式批量嫁接山东与以色列企业合作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