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枣庄地区历经四代传承,很多年轻人不认识

2019-05-24 12:35:37 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

  齐村桑杈制作技艺,枣庄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

  自元代《农桑辑要》至今,桑杈作为农村利用桑树培育并通过加工的一种农具,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清朝嘉庆年间流传到枣庄地区。

  主要用来在打场的过程中使用,用于翻动晾晒或碾压过的农作物,比如小麦收割以后需要对它进行晾晒,碾压,柴火垛就要用到桑杈。

  桑杈一头是圆柱形木棒,长约两米,前面是三根长,一根短的四个分叉,三长(称作杈齿)平行在杈的一侧,稍带点弯曲,主要用来防止物品会滑落。

  桑树最初发育的几年,是桑杈的制作期。桑树第一年生出一圈幼枝,到来年开春枝条长到大约一米时开始修剪,先剪去枝头,逼迫桑树在修剪下的十厘米的地方长出新的幼枝,等长到一定的长度后再次修剪。除了三根对称的枝杈会保留外,其余的枝杈全部剪去。

  等五至十年后,桑杈长到锄头握把粗细时候,把桑树的根进行削除。桑杈初步进行打枝后,将其捆绑塑好型,接着放入窑窖中进行烧制,这一步是桑杈制作的关键之处。桑杈带皮放进特殊的窑子口上进行烘干,桑杈就会变得比较软,这时就可以对桑杈进行随意塑形,等到放置变凉之后就会定型了。然后再进行修饰、打磨,这样一件非常合手的桑杈就算制作完成了。

  齐村桑杈制作技艺在枣庄地区历经四代传承,其清晰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脉络,对研究我国桑杈制作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桑杈这种比较古老的农具制作技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桑杈到底是什么,这个名字对他们也非常的陌生,对桑杈进行保护和对其进行传承的工作需要火速进行!(头条号:匠人传承守艺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