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生态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并接受。图为青岛市民参加树葬、海葬仪式。(□记者 张晓帆 报道)
□记者 张晓帆 通讯员 刘耀泽 袁文静 报道
本报青岛讯 根据我国殡葬改革的目标,在火葬区要全面推行骨灰集中规范安葬,鼓励骨灰格位存放、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到2020年生态安葬比例计划达到50%以上。经过多年宣传推广,以海葬为代表的生态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并接受。
在1991年,青岛已经出现海葬,骨灰撒海数量由最初的每次十几具增加到后来的每次几百具。青岛实施居民殡葬惠民政策,基本殡仪消费全部由政府买单,本地居民基本的殡葬需求实现“零”消费。截至今年3月底,已经有16814具骨灰在青岛实施了这种绿色殡葬方式,人群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区域。
随着参与人数的逐年增加,2016年,青岛市殡葬管理所专门成立了海葬工作办公室,并对海葬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来大规模、大批次、单批次、集中化海葬变为小规模、多批次、小批次的常态化海葬,并且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在原来形式单一的集体海葬的基础上,增加了个性化定制方案,满足不同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身披黄丝带,手捧鲜花,致追思词、祭文,向故人敬献黄土、五谷、薄酒、清茶,行三鞠躬礼,留下缅怀心语……为解决海葬重“葬”轻“祭”的问题,青岛还从2017年开始举办海上绿色公祭活动,用绿色文明的方式来缅怀故人。
“祭祀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涵。古人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才是清明祭祀的核心要义。”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副所长田安峰说,去年青岛市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不保留骨灰陆地生态安葬公园正式启用,为市民提供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服务,“生前厚养、逝后礼祭”的文明新风正逐渐被群众接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山东实施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每人人身救助金最高15万元。[详细]
估计今天15时至19时,高速将迎返程高峰经过了清明小长假假期首日的“出城难”,高速路在7日15:00—19:00会迎来返程车流高峰,遭遇“进城难”。4月7日,小长假最后一天,一早开始高速路上的车辆就开始陆续增多,截至7日7 30,G2001济南绕城高速公路郭店收费站——机...[详细]
5月20日起。潍坊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信息将纳入个人征信系统[详细]
厂长行长面对面“聊”出三十多亿元。不设主席台,不设会议桌,不摆座次牌,不安排领导发言,不招待参会人员午饭……3月22日,一幕不同于以往的银企对接会场景,出现在嘉祥县行长企业家畅聊会上[详细]
山东省高考体育专业考试今日开考。7日,参加体育考试的考生按规定到山东师范大学报到[详细]
山东援疆“大仓东移”工程结出新硕果。两场消费扶贫会引来亿元订单齐鲁晚报喀什4月7日电[详细]